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3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热带印度洋是全球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最显著的海域。为了探讨热带三大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中的某些特征,利用新的卫星遥感资料对热带三大洋的云水和海表温度(SST)异常变化进行了统计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在赤道太平洋和赤道大西洋云水和SST二者在超前或滞后5周内都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3个赤道海域云水和SST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在热带西印度洋SST异常超前CLW异常一周时,正相关系数最大,SST的变化导致云水的变化;而在以较冷海水为下垫面的赤道外东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以及赤道外的南大西洋海域,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云水的变化会引起SST的变化。位于菲律宾以东的热带西北太平洋区,云水量的变化引起SST的变化;而赤道东印度洋暖池区即存在云水量的增加(减少)引起SST降低(升高)的现象,也存在SST降低(升高)引起云水量的减少(增加)的现象。以上结果将为进一步理解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在数值模式中正确设计海洋-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春季南海南部上混合层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对南海南部的 SST及混合层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TKE模式能够模拟南海南部的海表面温度 SST以及除南海南部 5月中旬以外的上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基本特征。在 5~ 6月 ,SST的日振荡主要依赖于短波辐射的日变化 ,风的混合作用抑制了 SST的日周期振荡。春季夏季风爆发期间 ,南海海面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与短波辐射和风应力相比较 ,是一个对 SST和混合层影响较小的量。在春季南海南部 ,短波辐射作用能使 SST升高的最大值约为 4℃ ;潜热和感热通量能使 SST的下降的最大值为 3℃。风应力对南海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趋势起着决定的作用 ,并能使其深度加深 2 0~ 30 m,而短波辐射则使混合层的深度变浅2~ 3m,潜热和感热通量会使混合层的深度加深 1~ 2 m。在春季南海南部 ,热通量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与风应力相比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33.
温娜  刘秦玉 《海洋与湖沼》2006,37(3):264-270
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奇异值分解、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揭示了对应冬季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增强(减弱)时,西北太平洋海区异常失热(得热),北太平洋(北纬20°N以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负异常(正异常);进一步证实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发现了冬季台湾以东黑潮的暖平流作用可能是维持该正反馈过程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超前和滞后相关及合成分析,提出从10月开始,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异常形成的暖平流作用会对冬季西北太平洋海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有贡献。  相似文献   
34.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global warming 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 can weaken the tropical Pacific Walker circulation and maintain the positive phase of th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Based on observations and model simulations,another afteref fect of global warming on IPO is found.After removing linear trends(global warming signals)from observations,however,the tropical Pacific climate still exhibited some obvious dif ferences between two IPO negative phases.The boreal winter(DJF)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was colder during the 1999–2014 period(P2)than that during 1961–1976(P1).This diff erence may have been a result of global warming nonlinear modulation of precipitation;i.e.,in the climatological rainy region,the core area of the tropical Indo-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receives more precipitation through the"wet-get-wetter"mechanism.Posi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the warm pool during P2 are much stronger than those during P1,even after subtracting the linear trend.Corresponding to the dif ferences of precipitation,the Pacific Walker circulation is stronger in P2 than in P1.Consequent easterly winds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led to a colder equatorial eastern–central Pacific during P2.Therefore,tropical Pacific climate dif 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negative IPO phases are afteref fects of global warming.These afteref fects are supported by the results of coupled climate model experiments,with and without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3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面温度异常的关系。选取各关键海区分析海温与西太副高在不同时段上的超前滞后相关, 结果表明,冬季东太平洋海温与滞后其2—3个月的副高异常达最大正相关,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冬季同期副高异常的正相关最显著;西太平洋海温在冬春季与同期的副高负相关最显著;北太平洋海温在冬春季滞后副高1—2个月时存在负相关,大西洋暖池区6月与西太副高的同期正相关最大;对南太平洋来说,冬季的西太副高与从前秋到春季的SST都存在最大负相关。海表温度的异常主要解释冬春季的西太副高异常,而对于夏秋季副热带高压,SST的作用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36.
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特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为对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特征有一总体认识,利用气候平均的1°×1°网格的Levitus资料,分析了南海0-200m层共10个等深面上的季平均温度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水温分布的季节变化明显,季风和太阳辐射对水温分布有显著影响,四季平均水温分布与平均环流状况对应较好。冬、春两季在吕宋岛西北海域有一冷涡(即吕宋冷涡),夏、秋季在越南沿岸出现另一冷涡(即越南冷涡)。这两个冷涡均对应着本海区尺度较小的气旋式环流和正的风应力旋度。吕宋冷涡还与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有关,越南冷涡则与局地强上升流有联系。  相似文献   
37.
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水团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2年3月和1994年9月台湾海峡两岸科学家对南海北部两次协同调查的CTD资料以及由此计算的重力势资料,对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400m以上海水的温盐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调查海区基本可划分为两种水团,即黑潮水和南海水。黑潮水主要从吕宋海峡中部和北部进入南海,侵入的黑潮水向西北方向扩展,受到台湾海峡海底地形的阻挡而大部分集中于台湾西南海域,向西的范围基本不超过119°E。虽然两次观测所处的季节不同(分别为春初和夏末),但黑潮入侵南海的差异并不明显。另外,在二次调查的部分层次上,南海北部陆坡边缘都发现有一团水平尺度约百公里的黑潮性质水。配合重力势的水平分布形式,可以用地转流场的结构解释水团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38.
利用1985年1月~2009年7月月平均海表面温度(SST)和代表局地对流的对外长波辐射(OLR)资料,讨论中国南海海表面温度与局地对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气候平均意义下,南海对流增强所需的SST阈值为27℃,即当SST低于27℃时,南海OLR值高于240 W/m2,并且随SST的升高变化不大;SST超过27℃后,随着SST的升高,OLR迅速减小,对流强度不断增强.与一般热带海洋不同之处在于SST超过29.5℃后对流仍加强.冬季风阶段(10月~次年4月)SST值较低,对流受到抑制,即使在3、4月SST高于27℃时对流强度仍较弱;5月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月,SST较4月仅升高1℃,但对流强度显著增强;夏季风阶段(6~9月)南海的高温暖水使对流在平均意义上维持高值,但对流的变化与局地SST变化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39.
吕宋海峡纬向海流及质量输送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分析和计算了吕宋海峡PR21断面最近海洋调查的部分CTD资料和ADCP资料,再一次证明吕宋海峡常年存在纬向流。但对于天气尺度而言,该流型是多变的。根据高分辨率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4a(1992~1996年)海平面高度(SSH)的输出值,运用地转关系估计了吕宋海峡纬向流的月平均值。研究表明;通过海峡流入、流出南海纬向流的深度一般达到500m左右,200m以上流速较大,平均流速为50cm/s,最大时达80cm/s以上。500m以下的纬向地转流流速较小,通常小于10cm/s.由大洋进入海峡的入流位置位于海峡的中部和南部,月平均入流最大值出现在11月,为50cm/s.位于海峡的北部和南部上层海洋的月平均出流,最大流速亦出现在11月,也为50cm/s,这与秋季北赤道流分叉位置最北(15°N),春季分叉位置最南(14°N)有关。上层流入、流出海峡的流量的月平均值分别约为10×106m3/s和5×106m3/s.当东北季风盛行时(从10月到翌年2月),流入海峡的流量远大于流出海峡的流量,两者的差可达8×106m3/s,而在其他季节两者的差仅为3×106m3/s.这说明东北季风盛行时,会有较多的水从南海南?  相似文献   
40.
印度尼西亚群岛邻近海域SST对越赤道气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秦玉  王韶霞 《大气科学》2000,24(5):634-640
利用COADS资料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群岛邻近海域海表面温度(SST)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根据热带大气扰动量的低阶模式,分析了印度尼西亚群岛邻近SST的季节变化对越赤道气流季节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尼西亚群岛邻近海域年平均SST基本上关于赤道对称分布,最高温度出现在赤道附近;由于南海SST冬季较低,冬季(北半球)SST的经向差最大值(大于2℃)出现在110°E附近;夏季(北半球)最大经向温差出现在130~145°E和110°E附近,它有利于105°E越赤道气流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