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运用墨西哥帽函数(Mexican Hat Function)小波分析方法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典型地区的栾城站40年来的降水量以及当地典型作物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阶段的降水量进行了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分时段的降水量并无一个稳定的周期,而是变周期。该区全年降水量变化在40年尺度上可分为1980年前的偏多期和其后的偏少期;10~30年尺度上可分为60年代末以前的偏多、1997年以后的偏少和这期间的动荡期;在较小时间尺度上存在5~7年的周期变化,今后10年内年降水量的总体趋势依旧偏少,5年内为少中有稍偏高于平均降水量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均存在较明显的4个阶段的交替变化,1967年以前的偏多期、1967~1983年左右的偏少期、1984~1994年左右的偏多期、1995年以后的偏少期。  相似文献   
72.
定点观测地震前兆异常的性质看上去与地震的类型有关. 以出现异常的台项数与当地定点观测前兆的总台项数之比来度量异常出现的程度, 称为相对异常台项比. 对倾滑型地震、东部的走滑型地震、西部的走滑型地震, 分别考察其相对异常台项比随地震震级的变化. 对于走滑型地震,相对异常台项比随震级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东部的斜率大约是西部的斜率的二倍; 而对于倾滑型地震, 相对异常台项比并不随震级的增加而增加. 有限的数据所给出的线索显示:相对异常台项比似乎与视应力水平有关. 这一结果对地震预测工作可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3.
从强地面运动随机模拟方法应用出发,针对我国很多地区浅地壳S波速度结构研究程度较低,场地放大和衰减联合效应(简称场地联合效应)估计困难的现状,提出一种用中小地震的数字观测资料确定软基岩场地联合效应的方法. 并采用该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算例,确定出研究区软基岩场地的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74.
简要论述了钻孔应变观测在人类对地壳运动的研究中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观测已经被美国、日本、秘鲁、澳大利亚、南非、冰岛、意大利等国家用于对板块运动、地震、火山、水库、油田等众多方面的观测研究. 指出这种观测日益成熟,迅速向多分量和综合探头发展. 介绍了根据这种观测结果,地震应变阶、慢地震、地震前兆以及火山喷发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平差计算,系统分析了1992~2001年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利用统一起算基准获得的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较完整地反映了青藏块体东北缘孕震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 在地震孕育发生阶段,重力场出现较大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并产生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局部重力异常区.重力场动态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区域重力场的有序性演化与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76.
77.
鲁西地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西侧鲁中隆起区济南、莱芜、金岭、潘店等地。济南地区铁矿资源丰富,亦是鲁西四大接触交代型铁矿成矿区之一。铁矿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晚期中偏基性侵入杂岩与奥陶纪马家沟群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济南地区杂岩体受齐广断裂控制,铁矿体在空间上严格受接触带的控制。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分析,结合精细锆石LIMS U-Pb测年,发现济南地区中生代侵入杂岩形成时代约为130 Ma,属早白垩世燕山晚期,岩石类型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特征;岩浆活动过程中有早期壳源物质参与,原始母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与下地壳,是在源区与早期拆沉的下地壳物质混合熔融所形成的产物。鲁西地区中生代燕山晚期侵入杂岩体源岩及围岩为铁矿提供铁质及矿化剂并提供热动力条件,各类构造为矿液运移提供通道及容(储)矿空间,接触交代变质为成矿提供动力条件,从而在该地区形成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矿。  相似文献   
78.
广东大冰雹风暴单体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004—2012年广东省12个大冰雹风暴单体为样本,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计算了最大反射率因子及其高度等多个雷达参数,分析了三体散射、旁瓣回波和环境温度层上回波特征以及大冰雹与非冰雹风暴单体间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差异。结果表明:大冰雹风暴单体发展均非常旺盛,最大反射因子多超过65 dBZ,对应高度几乎都达到5 km。除受周围大范围雷达回波影响外,大冰雹风暴单体均观测到了三体散射或旁瓣回波特征,并具有一定的预报提前量;在0℃和-20℃层高度上的最大反射率因子均超过54 dBZ。大冰雹风暴单体与非冰雹风暴单体相比,低层回波迅速增加,强核心区垂直伸展更深厚,回波垂直递减率更小。  相似文献   
79.
刘晶  杨莲梅 《气象》2017,43(6):724-734
2015年6月26—28日中亚低涡造成天山北坡出现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及9站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对这次天气过程水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前,500 hPa阿拉伯海水汽经青藏高原向中亚低涡输送,低涡增湿明显;降水期间,500 hPa低涡向北移动并减弱成槽东移,700 hPa孟加拉湾经四川盆地、河西走廊的偏东水汽输送通道建立,与低涡自身偏南(东南)气流在暴雨区上空汇合,暴雨区中低层增湿剧烈;(2)深厚低涡造成的强降水前测站GPS-PWV均存在1~3 d增湿过程和1~2次跃变过程,强降水发生前GPS-PWV跃变均超过5 mm·(4 h)~(-1);(3)在同样水汽输送、辐合条件下,干旱区测站GPS-PWV急剧增幅越大,地面雨强越强,在一定程度上,水汽输送和水汽的辐合与GPS的剧增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4)中亚低涡造成的乌鲁木齐强降水发生前4~5 h的GPS-PWV增幅达到4 mm以上,GPS-PWV峰值往往达到气候平均值2倍左右。  相似文献   
80.
“非典”象一场从天而降的灾难袭击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面对海量的疫情统计数据的操作以及非典疫情分布的空间性,采用SARS疫情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监测、防治、预警。同时也说明,建立突发性疫情信息系统势在必行。本文以SARS疫情信息系统为例,依据真实的疫情数据和系统建立的实践,所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加以总结。论述了突发性疫情信息系统的建立。分析了SARS疫情信息系统的特点,设计原则,系统组成和系统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