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41.
利用北京城区及周围3个站的Airda 3000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提供的风廓线资料,详细分析了北京2005年8月3日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表明,降水前十几小时出现双层低空急流,急流层内结构复杂,呈现多中心结构.风廓线观测揭示,南高空槽和弱冷空气共同诱发产生的切变线低涡是产生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中尺度系统,暴雨系统有很复杂的垂直结构.强降水开始前数小时(夜间)城区地面风场辐合,在临近降水和降水开始时辐合(或切变)层向上发展,这一过程有利于降水的发展.  相似文献   
42.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物生产是影响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重要方面,由于食物类型不同其碳排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当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快速演替必然会对生态碳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研究1997—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① 在数量上,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整体都呈现逐渐的增长刚性,但仍属于低碳消费模式;② 在结构上,各类型食物碳排放演变呈现显著的分异态势,整体上动物性食物碳排放增长速度快于植物性食物碳排放减少速度;③ 在城乡差异上,城镇和乡村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在数量、结构和趋势上表现出显著的城乡二元属性,但近年城乡差异表现出减缓趋势;④ 在空间上,各地食物消费碳排放呈现较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集聚性和中心“塌陷”的特征,碳排放密度高值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⑤ 在驱动力上,结构演替是全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口数量是各地地域空间差异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3.
《冯增昭文集》是庆祝冯增昭教授80华诞及从事地质教育工作55年而出版的综合性地学类著作。全书包括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岩相古地理学文章20篇,第二部分为沉积学文章及其他文章13篇,第三部分为17部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专著的序,第四部分为6部沉积学翻译著作的序及两篇译文;还有  相似文献   
44.
45.
建筑中的气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桂香  陈红萍 《山西气象》2001,(1):35-37,42
对建筑中的气象问题铸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建筑材料的仓储,运输,施工,安装的适宜气象条件,得出了针对建筑行业而进行的气象服务项目和具体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46.
新疆伊犁盆地铀成矿特征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伊犁盆地区域地质,地貌景观,地层,构造特征的描述,和对铀成矿地质特征的概括归纳,分析总结出了盆地内铀矿床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它们是丰富的铀源,良好的地层结构和砂体,规模较大的斜坡带等基础条件,造山运动是成矿作用的驱动力。而上白垩统-第三第砂砾岩层覆盖才是最重要的矿床定位条件。  相似文献   
47.
盐源盆地有三期砂岩型铜矿成矿期,分别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及中三叠世。铜均赋存于陆源碎屑岩中,铜矿往往出现在紫红色碎屑岩的夹层灰绿色、灰色岩石中,金属矿物呈浸染状产出,矿体沿层呈透镜状分布。前两期成矿与含铜母岩、古地形、古气候有关,而第三期成矿还增加了与古生物、火山活动有关,找矿的重点应放在盆地的西部马尔他古陆的前缘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及中三叠统地层中。  相似文献   
48.
引言华南某些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龙潭组(或吴家坪组)之间,有一套以含层状燧石(硅质岩)及含菊石、放射虫、牙形刺等浮游生物化石的地层,层位属下二叠统顶部,与茅口组上部呈相变关系。这套地层前人一般称孤峰组,湖南则称当冲组,贵州称白泥塘组等。近年来对孤峰组燧石(即茅口组硅质岩)的成因众说纷纭、争论较大。大多数人认,燧石为沉积成因,形成于低能环境,二氧化硅来自陆源化学风化。马忠魏等(1981)认为孤峰组燧石形成于海水深度大于60m的台沟;童玉明等(1985)则认为形成环境应属于深海  相似文献   
49.
我国深层天然气就成因而论异常复杂的,其中研究较为细致的当推松辽盆地北部,松北经大庆油田三十年勘探及采油确认仍不失为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深部,即主力产层白垩统萨尔图、葡萄花及高台子油层之下,甚至近年新勘探证实的扶余及扬大城子油层之下亦发现工业气流,其确切层位应属下白垩统泉头组二段一上侏罗统,为区别其上的“中浅层”统称之为“深层”。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