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速铁路隧道围岩抗力系数现场试验与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吴立  邓宗伟  陈剑  唐爱松 《岩土力学》2015,36(2):532-541
以沪昆高速铁路隧道为依托,通过现场径向液压枕试验,测量各级压力下半径向变形,获取了隧道研究点处岩石抗力系数实测值。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的弹性抗力本构模型,建立了沪昆高速铁路隧道围岩抗力系数的5种理论计算模型:理想弹塑性模型、爆破裂缝弹塑性模型、塑性软化岩体模型、Lade-Duncan准则模型、统一强度理论模型,并有针对性的将所研究的20座隧道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其围岩抗力系数理论计算值。为了弥补现场试验点数目的限制,对所研究的隧道展开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不同的埋深、围岩级别、地质特征下岩石抗力系数现场试验值、理论计算值、数值模拟值和规范值进行对比和综合,提出了高速铁路大断面隧道的围岩抗力系数推荐值,该推荐值突破了普通铁路隧道规范中关于抗力系数建议值仅限于弹性模型的限制,为优化隧道结构设计,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temporal-spati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its feature between 10.0–2.8 ka BP(ka BP=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0 BP, where "0 BP" is defined as the year AD 1950)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ites of different periods under subsistence existenc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numerous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Neolithic Age(10.0–3.6 ka BP). The sites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Poyang Lake Basin, a hilly and mountainous area with many river terrace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rapidly increased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3.6–2.8 ka BP) and spread widely on the floodplain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Ganjiang River and onto the west, south, and southeast beach areas of the Poyang Lake. Holocene records of climate change suggested that it was possible that climate fluctuations had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evolution in the study area. Before 3.6 ka BP, westward and northward expansion of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Poyang Lake watershed occur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amelioration(becoming warmer and wetter). The ancient people lived in the hilly areas with high elevation. The simple mode of a fishing and gathering economy was mostly suited to this area in the early Neolithic Age. The scope of human activities was expanded and cultural diversity developed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 However, with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creasing survival pressure in a dry-cold climatic stage after 3.6 ka BP, this simple living mode had to be abandoned, and various forms of economy, the majority being agriculture, were developed on flood plains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numerous rivers around Poyang Lake. This promoted flourishing of the Bronze culture of 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13.
ZOU Zhen  吴立  佐清军 《探矿工程》2009,36(11):76-79
分析野三河码头隧道爆破施工要求,通过相应的经验公式计算,确定野山河码头隧道的爆破参数,以保证隧道爆破施工过程中所引起的振动速度不大于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允许振速,并保证开挖过程中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巢湖凌家滩遗址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巢湖凌家滩文化遗址的野外勘查、采样和室内磁化率、烧失量、化学元素及光释光年代分析,结合巢湖湖泊岩芯记录的中全新世环境特征、研究区较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文物考古成果,综合研究表明:古凌家滩人生活于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处在气候由温暖湿润向温和略干转换的过渡阶段;晚更新世末期堆积形成的地面(OSL年代11.6 ±1.0 ka B.P.)是古凌家滩人生活的地貌面,本区古地貌面海拔以及拔河高度与现今不同,这与该区新构造运动沉降和气候-水文因素作用有关;中全新世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太湖山南麓台地被进一步切割为山前长条形岗地与河流相间的地貌形态,遗址所在的长岗岗地是东、西、南三面临水的"半岛"环境,河川相连,便于水运交通、渔猎和水稻种植。  相似文献   
15.
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GIS为手段,在对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流域内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古聚落变更的规律主要表现为,随着时代推进聚落遗址从高海拔逐渐向低海拔地区转移并向湖泊靠近,这种变更响应于中全新世以来流域气候由温暖湿润向温和干燥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巢湖湖泊收缩、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活范围扩展,反映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地貌演化和水文条件的改变对古聚落变更的影响;而各时期聚落遗址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则与流域东部极易受河道摆动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地貌条件有关.因此,气候变化成为巢湖流域古聚落变更的重要激发因子,对古聚落的分布、扩展、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明显.  相似文献   
16.
3S技术支持下的小型遗址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仅利用地物光谱分析方法不能识别某些小型遗址的现状,提出基于地物空间关系知识,多源信息复合提取遗址的思路获取目标信息。以安徽省巢湖柘皋地区为例,利用SPOT-5卫星影像和地形图数据,综合运用3S技术进行小型遗址信息提取研究。经过和巢湖文管部门普查记录对比,证明了该方法有效性。该方法可缩小遗址探查范围,为考古普查工作节约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生成遗址点的Thiessen多边形,结合应用小多边形的概念及理论,综合分析了安徽淮北平原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聚集状况以及该地区在石山子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农业状况、生存环境及交通等特征。结果表明:用Thiessen多边形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确定聚落中心,并合理推测史前时期农业、生存环境和交通等人地关系状况。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加反映出聚落聚集程度和文化交流水平的提高,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时期淮北平原中部明显是区域内聚落的中心,且多边形中心到边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先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及农业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淮北平原史前文化发展受环境变化影响,从石山子到龙山文化时期,气候条件逐渐趋于干旱,沼泽萎缩,气温变化不大,这种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先民的生产生活,不仅遗址和小多边形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在平原中部和淮河干流沿岸地区出现了多个遗址群和聚落中心,史前文化蓬勃发展,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从小多边形的分布方向也可以推断出西北—东南向古水系对淮北平原史前遗址之间的交通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砾组结构及其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春生  吴立  杨立辉 《地理科学》2016,36(6):951-958
通过对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进行砾组分析,讨论阶地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其对青弋江发育的启示。结果表明:砾径以中砾和粗砾为主,砾石沉积时水动力条件较强,流速基本为2 m/s左右,最大可达到3.5 m/s,特别是T3砾石层形成时期;砾向在T3和T2砾石层形成时期分别为南南西(SSW)和南西西(SWW)方向,古流向变化不大,呈自南而北的基本流向;砾态以次圆和圆为主,其总含量超过70%,较高的磨圆度暗示砾石经历了较远距离的搬运;砾性主要有石英砂岩、砂岩、脉石英和石英岩,其总含量达到90%以上,且砾石物源区变化不显著;T2砾石层和T1砾石层是典型的河流沉积,而T3砾石层可能是河流沉积和泥石流沉积叠加作用的产物,并且T3砾石层的沉积特征对于分析古青弋江的发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湖南晚稻洪涝过程等级指标构建与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湖南晚稻为研究对象,基于1961—2010年双季晚稻种植区68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历史灾情反演方法,构建晚稻大田生长期3个生育时段、3个洪涝等级的洪涝灾害样本125个,应用Q-Q图拟合、W检验和t分布区间估计方法,计算晚稻分生育期(移栽-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成熟期)不同洪涝致灾等级(轻、中、重)的过程降水量临界值,构建晚稻洪涝过程等级指标,并进行独立样本验证检验;应用M-K检验等方法分析1961—2010年湖南晚稻洪涝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指标验证与历史记录有较高一致性;同一洪涝等级的指标阈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抽穗-成熟期、拔节-孕穗期、移栽-分蘖期;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湖南晚稻洪涝发生最严重的年代,总洪涝次数在1994年发生突变;晚稻轻涝在抽穗-成熟期发生率最高,中涝和重涝在拔节-孕穗期发生率最高;总洪涝的高发地区位于郴州、岳阳地区;随年代推移,晚稻各等级洪涝和总洪涝高发区均呈现由北向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爆破地震效应的实质及其安全距离和破坏标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