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姚华荣  郑度  吴绍洪 《地理研究》2002,21(5):531-542
以怀来县为例 ,在分析该县水土资源及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发现水土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是 :水资源难以满足土地利用的需求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利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 ,进行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 ,得出了不同节水条件、不同生态经济目标下 ,9种典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为首都圈防沙治沙和水土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2.
郝成元, 吴绍洪, 杨勤业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依据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结果,对毛乌素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轻度以上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5.98%和86.07%,沙漠化土地的总面积略有增加,总体趋于稳定;但沙漠化程度加重,重度以上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在总土地面积中增加了3.6%;沙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最后,根据毛乌素地区沙漠化过程与土地利用之关系,提出了研究区防治土地沙漠化应调整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3.
在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多灾种巨灾风险不断增加.综合风险防范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在系统梳理世界综合减灾与风险防范行动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审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国情出发,提出构建中国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五维"范式,即:理论建构引领实践探索、统筹谋划健全"一案三制"、综合思维优化管理模式、有的放矢制定应对策略和多措并举提升防范能力.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多灾种巨灾风险形势,需不断加强风险形成机制及其多维影响研究和风险普查、评估与监测预警工作,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法律保障和应急预案体系,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管理模式,依托现代科技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型,为扎实提升我国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全方位的保障.  相似文献   
74.
中国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浅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为地理科学带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为契机,本文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根据地理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地理科学可划分为综合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信息地理学4个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也基本成熟,有些三级学科下的四级学科名称也在普遍使用。我们希望以这一新的学科体系为支点,完善地理科学的学科分支,推动地理科学框架下新兴学科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国际及国家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75.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前沿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中国地域辽阔,基于陆地表层地域分异规律,开展自然地域系统研究是支撑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在总结分析中国自然地域系统及相关方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前沿问题。1950s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高度重视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包括综合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划和综合区划工作,目前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地域系统的动态研究被高度关注。在此过程中,研究方法从以专家智能集成为主的定性研究,逐步发展至以观测、实验和信息技术、数理模拟方法为主的定量研究。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自然地域系统研究将与未来地球计划的理念、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重点开展陆地表层关键要素相互作用机理及区域效应,地域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动态响应,陆地表层地域单元界线定量化识别等研究,加强地域系统研究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结合。  相似文献   
76.
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理论与实践之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是指将陆地表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基本要素融为一体,研究各要素之间总的联系,研究单个要素及其周围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出陆地表层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形成的格局。这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地理学家郑度先生,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长期探索中取得开拓性成果,是当代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引领者之一。他在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与格局研究中,构建了高原山地垂直带谱系统,阐明了高海拔区域三维地带性规律,揭示出高原独特的地生态现象及其空间格局,证实并确认高原寒冷干旱的核心区域,提出了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方案;在自然地域系统综合研究中,建立了适用于山地与高原的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新方案;在生态建设领域,强调要重视地域分异和尊重自然规律,指出干旱区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重视区域发展和环境的协调;基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理念,他积极推动区域发展中环境伦理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回顾分析郑度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力图从中参悟郑度先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系统性思想以及开拓进取、探索创新的科研方法。  相似文献   
77.
过去50年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植被NPP的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借助动态植被模型IBIS,首先模拟了过去50年(1961-2010年)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植被NPP的动态变化,然后采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选定的标准气候态时段(1986-2005年)平均气候状态作为“标准年气候”,并将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植被NPP作为评价基准。通过与基准进行比较,计算每一年潜在植被NPP的波动情况,进而评价该年的气候条件是否使潜在植被“不适应”以及“不适应”的程度,最后根据过去50年的“不适应”次数和程度综合判断气候变化下潜在植被NPP的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在过去50年的气候变化下,天山以南的暖温带荒漠生态系统、北方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以及青藏高原西部的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NPP呈现出较高的脆弱性;而大部分以森林为主的生态系统则不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NPP脆弱性较低,其中以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的生态系统NPP脆弱性更低。此外,天山以北的温带荒漠生态系统以及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的高寒草原草甸生态系统NPP也呈现出较低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78.
毛乌素地区农业用地方式转换与沙漠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 and the study area Desertification refers to land degradation phenomenon and process in arid,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s (the humid index between 0.05 and 0.65) resulting from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climatic variations and human ac…  相似文献   
7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与西南跨境生态安全”实施3年来.围绕以云南西部为主体的纵向岭谷区特殊环境下的“通道一阻隔”作用、生态系统多样性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生态系统的特征成分与稳定机制、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跨境生态安全及综合调控等开展了综合研究,取得了“研究创新、跟踪国际科学前沿、服务国家重大目标”的突出成就。2006年10月24~26日,在云南腾冲县组织召开了大型学术研讨会.交流的主要最新研究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80.
科尔沁沙地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曹军  吴绍洪  杨勤业 《中国沙漠》2004,24(5):548-552
根据198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从相同时期的TM影象上提取的土地沙漠化数据, 运用ARC/INFO软件和Access统计软件, 分析科尔沁沙地近20a来土地利用和沙漠化土地的构成及变化特点、土地利用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得出: 草地和耕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未利用地面积较大, 其他利用类型面积较小; 15a来, 耕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最大, 草地减少幅度最大, 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方向是草地变为耕地和林地。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比例大, 占一半左右, 以中度类型为主; 变化趋势是沙漠化面积增加, 程度减轻。在持续强度利用条件下, 面积广大的草地和耕地发生退化, 由潜在沙漠化土地发展为轻度和中度为主的沙漠化土地; 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较小, 在新增沙漠化土地中的比例亦很小。所以, 草地、耕地等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大是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则能加快土地沙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