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4篇
  免费   716篇
  国内免费   796篇
测绘学   454篇
大气科学   479篇
地球物理   574篇
地质学   2406篇
海洋学   563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347篇
自然地理   47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68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6篇
  195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基于井位的地震属性融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利用地震属性对储层预测的研究中,大部分理论方法主要存在利用单一属性预测储层这一缺陷,在实际应用中则存在单一属性不能正确预测储层的问题,这些问题应通过多元属性融合技术来解决,本文在已有井资料的基础上,对属性融合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各属性对储层的影响因素,利用井位计算各地震属性融合比重,有机的结合了各属性的优点,提出了这一问题新的解决方法.实际资料的应用显示,该方法在储层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2.
辽宁雾预报区的划分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97—2006年辽宁境内能见度小于1000 m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就雾发生的频率而言,辽宁存在两个高值区和两个低值区,高值区分别位于黄海北部沿岸至辽宁东部山区和锦州北部至阜新一带,低值区分别位于辽宁中北部平原以及朝阳地区。从雾的日变化上看,近86%的雾出现在夜间,近69%的雾出现在02-08时,且多为辐射雾。地域不同但气候条件相近时,雾的日变化与雾发生的次数存在极其相似的特点。依据相似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雾的日变化特征以及雾发生次数等,将辽宁划分为5个预报区,对雾采取分区预报,以提高雾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43.
基于小波变换和GALSSVM的边坡位移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涛 《岩土力学》2009,30(Z2):394-398
边坡变形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非线性动力学演化过程,用现有的物理模型来解决边坡变形的预测问题有很大难度。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用实测的边坡位移时间序列来预测边坡未来变形更为准确,而将多种方法组合起来进行预测成为研究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进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GALSSVM)的边坡位移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将边坡时间序列分解为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然后利用互信息法和伪近邻法得到各分量的时间延迟和嵌入维数并进行相空间重构,再根据各个相空间的特点建立相应的GALSSVM预测模型,最后把各分量的预测结果进行小波重构,重构后的结果即为最终的边坡位移预测结果。对丹巴滑坡预测研究表明,这种新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  相似文献   
944.
珠海市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90、1995、2000和2006年共4期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分析珠海市耕地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并探讨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珠海市耕地面积在3个研究时段经历了"快速减少一缓慢增加一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00-2006年耕地的动态度最大,而1995-2000年耕地的动态度相对较小;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是水域和林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中耕地转变成水域和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农业结构调整是珠海市耕地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同时政策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45.
通过对穿越西北次海盆的3条地震测线以及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对其新生代的构造 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伸展模型,并进而对其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北次海盆在30 Ma时开始发育,断层的活动期集中在渐新世,并大致以海盆中部的岩浆岩凸起为轴对称分布,对渐新统的沉积起控制作用。海盆扩张东强西弱,西部显示出更多的陆缘裂谷盆地的特征。25 Ma后扩张轴向南跃迁,西北次海盆的海底扩张运动停止,进入裂后沉降阶段。构造展布方向受到其南侧的中-西沙地块的影响,大致沿其北部边界展布。深反射地震剖面所反映的深部地壳结构也显示出大致沿海盆中轴对称的特征,显示研究区很可能为纯剪的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946.
采煤塌陷地水域淹没范围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煤塌陷改变了矿区周边的地形地貌特征,使大量的耕地、园地变成水域。选择山东省龙口采煤塌陷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软件采集五期1:1万等高线和离散高程点数据,生成1×1 m2正方形网格的数字地面模型(DEM),以地表没有发生塌陷前的1978年DEM为标准高程数据,与其他各期DEM数据进行差值运算处理,得到不同时期采煤塌陷区面积。然后根据水利部门48年来的观测数据,计算出采煤塌陷区不同频率年份丰水期水文特征值,采用"无源淹没"分析法,计算给定水位条件下的采煤塌陷区水域淹没范围。  相似文献   
947.
以赣南八景文化景观为例,结合文化地理学景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还原、时空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对八景文化景观的起源与演变等文化地理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空间分布概貌和流行原因,阐述其传播的途径和特点,揭示了赣南八景文化的圈层式扩散、随城市空间扩展等时空演变规律,指出其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48.
马文涛 《岩土力学》2007,28(Z1):460-464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LSSVM)在处理小样本、高维数、非线性的问题时,具有求解速度快、易于描述非线性关系的优良特性。但是,该方法得到的模型拟合精度和泛化能力依赖于其相关参数,因此,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LSSVM参数优选方法。最后,用该模型对巷道围岩松动圈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PSO优化的LSSVM模型具有收敛速度快、计算精度高的特点,说明该模型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949.
东昆仑断裂粘滑错动对青藏铁路变形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东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现今仍在强烈活动的地震断裂之一,该断裂的未来地震活动及其突发性粘滑错动是青藏铁路面临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基于东昆仑断裂的运动学特征,通过分别加入8 m和3 m的水平左旋位移,模拟了东昆仑断裂未来地震活动时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和远离铁路2种情形下的铁路变形效应。模拟结果表明: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断裂南侧基岩和第四系均发生8 m的左旋走滑位移,而铁路附近的第四系水平位移明显减小,铁轨和道床没有明显的断错,表现为4~5 m的连续左旋弯曲变形;铁路东、西两侧形成NE向的张裂陷和NW向的地震鼓包,而道床和铁轨的垂直位移幅度较小。震中远离铁路时的变形效应与震中位于铁路线附近时的变形相似,但位移幅度减小,铁轨和道床形成1~2 m的连续左旋弯曲变形。因此,东昆仑断裂未来再次发生7~8级强烈地震时,无论地震震中远离铁路还是在铁路附近,其断裂的突发性粘滑错动都将导致青藏铁路的大变形和破坏。  相似文献   
950.
基于钻孔数据的含断层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提出了一种构建含断层地质体三维模型的新方法。该方法以广义三棱柱作为建模的基本体元,根据钻孔数据的特点和知识推理规则,进行断层等复杂地质构造的推理和自动建模,避免了不必要的人为干预,扩展了钻孔数据建模的适用范围和表现能力。最后,通过研究实例展示该方法的实际建模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