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41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GAMIL CliPAS试验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GAMIL CliPAS"两步法"季度预测试验,检验了后报的1980~1999年北半球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年际变化,检查了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SNU)动力统计预测系统对SST预测准确度,并讨论了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格点大气模式(GAMIL)对副高预测效果的可能原因.500 hPa位势高度可预报性指数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具有较高可预报性.集合平均基本能再现西太平洋副高的变率特征,但最大方差的位置和强度与观测稍有区别.观测证据显示,副高存在2~3年变率和3~5年变率.且2~3年变率比3~5年变率强.GAMIL能够准确预测观测副高的3~5年变率,尽管其强度要强于观测.这与试验所用的预测海温能够很好表现赤道中东太平洋(5.5°S~5.5°N,190.5°E~240.5°E)海温的年际变率有关.同时,GAMIL预测的副高2~3年变率较之观测显著偏弱,这可能与SNU预测的海洋大陆地区(5.5°S~0.5°N,110.5°E~130.5°E)SST的2~3年变率偏弱有关.分析表明,SNU预测海温的这种弱点,与SNU海温统计预测模式所用的历史海温(OISST)本身对海洋大陆地区2~3年变率的刻画能力较弱有关.  相似文献   
162.
耦合模式FGOALS_s 模拟的亚澳季风年际变率及ENSO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吴波  周天军  Tim Li  et al 《大气科学》2009,33(2):285-299
本文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LASG/IAP) 新一代耦合气候模式FGOALS_s对亚澳季风和ENSO的模拟。结果表明, FGOALS_s可以模拟出亚澳季风的主要气候态特征。FGOALS_s模拟的ENSO事件振幅为观测值的70%, 同时它合理再现了ENSO周期的非规则性。FGOALS_s可以定性模拟出ENSO的主要空间特征。当赤道东太平洋SST升高时, 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表面气压升高, 而东太平洋海表面气压降低。FGOALS_s的主要缺陷在于模拟的ENSO峰值多出现在春季和夏季。与ENSO振幅偏小相反, FGOALS_s模拟的亚澳季风年际变率振幅大于观测。但是观测中亚澳季风年际变率与ENSO暖位相的显著负相关关系, 在模式中没有得到合理再现, 原因部分可归之于耦合模式在ENSO锁相模拟上的缺陷。由于模式模拟的ENSO峰值出现在北半球春季和夏季, Walker环流异常下沉支移动到西北太平洋, 其激发出的异常反气旋位置较之观测要偏东, 导致印度季风降水和El Niño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 在北半球冬季, 由于模式中的赤道东太平洋SST暖异常较弱, 亚澳季风响应也偏弱。此外, 由于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向西伸展, 观测中位于澳洲季风区的辐散中心向西偏移, 最终导致模式中澳洲季风降水与ENSO的负相关同样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3.
Satellite observations reveal a much stronger intraseason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along 5-10oS in boreal winter than in boreal summer. The cause of this seasonal dependence is studied using a 2?-layer ocean model forced by ERA-40 reanalysis products during 1987-2001. The simulated winter-summer asymmetry of the SST variabilit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A mixed-layer heat budget is analyzed. Mean surface westerlies along the ITCZ (5-10oS) in December-January-February (DJF) leads to an increased (decreased) evaporation in the westerly (easterly) phase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during which convection is also enhanced (suppressed). Thus the anomalous shortwave radiation, latent heat flux and entrainment effects are all in phase and produce strong SST signals. During June-July-August (JJA), mean easterlies prevail south of the equator. Anomalies of the shortwave radiation tend to be out of phase to those of the latent heat flux and ocean entrainment. This mutual cancellation leads to a weak SST response in boreal summer. The resultant SST tendency is further diminished by a deeper mixed layer in JJA compared to that in DJF. The strong intraseasonal SST response in boreal winter may exert a delayed feedback to the subsequent opposite phase of ISO, implying a two-way air-sea interaction scenario on the intraseasonal timescale. Citation: Li, T., F. Tam, X. Fu, et al., 2008: Causes of the intraseasonal SST variability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tmos. Oceanic Sci. Lett., 1, 18-23  相似文献   
164.
The authors have developed an integral view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July–August(JA)tro- pospheric temperature across the entire subtropical Northern Hemisphere.Using reanalysis data and com- plementary balloon-borne measurements,the authors identify one major mode of variability for the period 1958–2001 which exhibits a significant cooling center over East Asia and warming centers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and North Pacific.The cooling(warming)signals barotropically penetrate through the troposphe...  相似文献   
165.
166.
北大西洋涛动变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近年来北大西洋涛动研究的最新进展。 NAO指数序列的建立取得了很多成果 ,包括一些观测气象记录的序列以及利用树木年轮、冰芯等代用资料建立的近 30 0多年的序列 ,这些长的序列显示 NAO不仅有突出的年际变率 ,也有显著的年代际变率。总结了 NAO对地面温度、降水、北大西洋飓风和北半球臭氧等影响的一些研究成果。NAO的低频变率可能与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强迫有关。许多模拟研究发现 NAO与温盐环流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这种关系还有待观测资料的证实。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是影响 NAO变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7.
检验了一个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北大西洋年际气候变率的模拟,讨论了导致这种年际变率型的物理机制,并分析了其对年代际变率的可能影响。北大西洋冬季SST的主导变率模态,在经向上表现为三核型,自北而南出现“- -”的带状距平型;最大距平中心位于副极地大洋、中纬度大洋的西部以及热带海域,耦合模式较为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特征。与三核型SST异常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型表现为北大西洋涛动,具有显著的正压结构。上述异常型主要发生在年际尺度,具有3—4年的谱峰;在次年代际尺度上,也存在谱峰。分析表明,模式中三核型SST异常的产生,主要来自大气的强迫,NAO增强,中纬度大洋上的西风减弱,海洋感热和潜热通量损失减少,中纬度大洋得到的净热通量增加,导致SST出现正距平;在包括Labrador海在内的副极地大洋,NAO增强、冰岛低压加深,气旋性环流增强,来自高纬度的冷空气吹过洋面,海气温差加大,大洋的感热通量损失增加,SST降低。热带地区东风的增强,也是导致那里SST降低的重要机制。三核型SST异常对大气的反馈作用较弱,文中没有证据表明它能够影响到北大西洋地区的年代际气候变率。  相似文献   
168.
近50 a春季东亚温带气旋活动频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1948-2000年共53 a的NCEP/NCAR逐日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季(3、4、5月)东亚内陆和沿海地区气旋活动频数、气旋移动路径等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在春季的3、4、5月份中,内陆存在三个明显的气旋活动频数较大的地区,分别位于101°E、45°N附近的蒙古高压南缘、贝加尔湖以东的115°E、53°N附近地区和126°E、53°N我国东北北部附近地区.蒙古地区春季气旋活动频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50年代气旋活动频数较少,6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后期气旋活动频数较多,从70年代末至今又进入一个气旋活动频数较少的时期.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在50年代初气旋活动频数较多,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气旋活动频数较少,而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气旋活动频数又较多,此后气旋活动频数逐渐减少.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各月气旋活动频数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只有80年代以来气旋活动频数的振幅较大.东亚沿海春季气旋活动频数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东北到俄罗斯远东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日本一带.从气旋活动路径来看,我国长江中下游到日本一带气旋活动路径在各个年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而我国东北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气旋活动路径在不同年代略有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气旋活动频数与北方地区春季降水量及沙尘暴发生次数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9.
阐述了《中国21世纪议程气象行动计划》制定的背景及其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扼要地介绍了《中国21世纪议程气象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气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防灾减灾、保护气候和大气环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科技与教育、政策法规、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170.
中国土壤湿度的分布与变化 II. 耦合模式模拟结果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文君  宇如聪  周天军 《大气科学》2008,32(5):1128-1146
利用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目前世界上较具有代表性的14个全球海-陆-气耦合模式模拟的中国区域土壤湿度进行了评估,发现尽管几乎所有的耦合模式基本都能够再现实际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但模拟的土壤湿度季节循环和年际变化,却与观测相差较大。除了少数模式中降水变化与土壤湿度变化的关系不明显外,大部分模式都揭示了前期降水对后期土壤湿度变化的显著影响,在部分模式中,前期降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偏强。耦合模式在土壤湿度模拟上的偏差,主要来自降水模拟上的偏差。在土壤湿度的年平均和夏季平均空间分布、年际变化方面,高分辨率模式(水平格距高于1.875°×1.875°)的结果,整体上要好于中(水平格距在1.875°×1.875°与3.75°×3.75°之间)、低(水平格距小于3.75°×3.75°)分辨率的模式;而中等分辨率模式结果相对于低分辨率而言则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