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6篇
  免费   812篇
  国内免费   802篇
测绘学   477篇
大气科学   812篇
地球物理   806篇
地质学   2245篇
海洋学   564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300篇
自然地理   458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10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10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01.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8年全国5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为样本,分析了1990-2008年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在形状指数、空间紧凑度和空间破碎度方面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趋向带状特征,形状率和圆形率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城市;2)空间紧凑度下降,面积-周长紧凑度和面积-轴线紧凑度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部地区的城市;3)空间破碎度趋于增强,分形维数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西南和东南部地区的城市;4)影响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城市规模的扩大、新型城市空间要素的出现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  相似文献   
902.
目的:分析骨旁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我院2例骨旁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2.例骨旁脂肪瘤,男女各1例,分别位于右侧股骨上段、左侧胫骨中下段骨旁软组织内。X线表现为骨旁软组织内的透光肿块;CT、MRI表现为骨旁脂肪密度或脂肪信号、有包膜的椭圆形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邻近骨皮质形成突向肿瘤内部的珊瑚礁状或树枝状骨性突起。结论:骨旁椭圆形脂肪性肿块,伴有骨皮质突向肿块内的珊瑚礁状、树枝状骨性突起为骨旁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03.
根据波茨坦地磁场模型(POMME6.2),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围地区地壳磁异常的空间分布、磁异常随高度的衰减特征.利用二维小波变换方法对地表磁异常进行分解,分析小波细节组合和逼近信号的异常特点.讨论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联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磁异常分布相当不均匀.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龙门山—大巴山地区分布着较强的负磁异常;四川盆地为正磁异常,其他地区磁异常较弱.东构造结对周围地区磁异常有重要影响,它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壳磁异常都是在负磁或弱磁异常背景上,叠加着中短波长的正负磁异常.这些中小尺度磁异常由中、上层地壳磁性物质产生,走向与地质构造基本一致.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分布着清晰的弱磁异常带.龙门山断裂带、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是磁异常强弱过渡带.青蒇高原中部东西向的磁异常,在东构造结弧顶地区呈弧形分布.青藏高原中部和滇中地块带状、团状磁异常具有相同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904.
在管道穿跨越工程中,桁架式跨河管架是一种常见形式.本文在结构优化设计中分别对矩形桁架结构和倒三角形桁架结构两种方案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了结构最优方案.通过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可靠性分析评价了结构的抗震可靠度.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结构高度和减小结构宽度对结构有利;结构的总重量随杆件截面尺寸的减小而迅速降低,10次优化循环后即从54 t降至24 t左右;三角形桁架比矩形桁架结构简单,重量减轻36%;可靠性分析表明结构的可靠度为99%.  相似文献   
905.
山西省层状云飞机云物理观测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省2008年-2010年64架次云结构的粒子测量系统(DMT)探测资料,配合地面观测和卫星资料统计分析了层状云系的宏微观特征。发现:降水性层状云低云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3g,m^3,中云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5g/m30对比分析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量,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降水性层状云云粒子有效半径要达到10μm-14μm。对云系不同温度层的微物理特征和云中水分按不同粒子尺度的分配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降水性层状云在垂直方向上的微物理结构特征非常明显,也是分层的。高层主要是冰相粒子,主要是冰雪晶,随高度降低冰雪晶的尺度增大,在四个典型温度层的观测中,LWC、云粒子及降水的浓度、尺度相较有很大不同。云中水分按不同粒子尺度的分配可以看出,直径20μm、30μm的粒子含水量较高,对云中液态水含量的贡献较大,降水粒子主要由20μm、30μm的粒子转化。  相似文献   
906.
针对分布式环境下区域分片片段间的各种原始缝隙,提出一种3RM(Three Relational Matrix)缝隙处理模型。该模型采用两阶段流程,第1步划分空间计算单元,对区域分片边界处的要素进行聚类分组;第2步对各个空间计算单元进行缝隙处理。模型研究区域分片边界处缝隙的描述和区分方法,依据要素拓扑关系、属性关系以及精度3种关系建立了3RM缝隙处理矩阵,发现线状和面状要素在分片数据边界处的38种潜在的缝隙,并建立了相应的缝隙处理方法。运用3RM模型对异构的土地利用分片数据进行缝隙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缝隙处理模型能够有效处理实际分片数据当中的各种缝隙。  相似文献   
907.
908.
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中深层优质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薄片镜下观察、物性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及阴极发光等分析手段,对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中深层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中深层储层砂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部分为湖相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储集性好,孔隙度一般为20%左右,渗透率为100×10-3 μm2~1 000×10-3 μm2,为高孔—高渗储层.区内古近系中深层储层中发育有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分别为2 500 m~2 800 m次生孔隙发育带、3 200 m~3 400 m次生孔隙发育带和3 700 m~3 900 m次生孔隙发育带.以贫石英、富长石为特征的储层具备了在中深层形成次生孔隙的基础,孔隙演化与成岩演化具有耦合关系,成岩演化是控制储层发育至关重要的因素,溶蚀作用是形成中深部优质储层最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909.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东北兴蒙—吉黑造山带及毗邻地域发生在前寒武纪末期或寒武纪的一场造山运动,一直为国内外地质学家所关注。先后提出过:贝加尔运动、萨拉伊尔运动、兴凯运动、泛非运动等来描述或界定这场伟大的造山作用。本文综合区域已有实际资料: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磨拉石建造出现的时限,造山花岗岩的测年数据,变质热事件的记录,构造活动残留的遗迹等,界定该期构造运动相对最符合贝加尔运动或兴凯运动创建之原意。而创建兴凯运动的典型区,其时限的可确定性和认知度尤佳,故建议在这诸多用语中,精选"兴凯运动"一语为最宜。  相似文献   
910.
在吉林磐石七间房剖面上部的两个样品( Lqt 22 和Lqt 26) 中发现了牙形刺Declinognathodus bernesge,D. inaequalis、D. noduliferous s. l. 及D. praenoduliferous。这一动物群的时代清楚地表明七间房剖面鹿圈屯组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亚纪巴什基尔期( Bashkirian) 的早期,可精确确定为D. praenoduliferous 带晚期至D. noduliferous 带早期。吉中地区石炭系的中间界线无疑在鹿圈屯组内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