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1.
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hinese Area Positioning System,CAPS)是基于通信卫星的转发式卫星导航系统,基本原理是导航信号由地面导航站上行,经通信卫星转发向地面广播,用户接收机接收导航信号和电文实现导航定位。在试验验证阶段,CAPS仅采用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进行信号的转发和广播,用户接收机利用气压测高技术实现高程辅助下的定位解算。为了描述CAPS水平定位误差的分布,作者定义了高程辅助算法下的东精度衰减因子(Dilution of PrecisionEast,EDOP)和北精度衰减因子(Dilution of Precision North,NDOP)。根据CAPS星座分布,分析系统覆盖范围内高程辅助下EDOP和NDOP数值,结果表明CAPS的EDOP和NDOP是关于赤道南北对称,关于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平均经度子午圈对称。在平均经度子午圈附近,EDOP出现最小值;在同一纬度圈上,离平均子午圈越远,EDOP数值越大。在CAPS覆盖区域内,任一格点上的NDOP总是大于EDOP,当用户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移动时,在站心坐标系内卫星在南北方向拉开的距离增大,NDOP变小。利用北京、上海、长春、西安、乌鲁木齐和昆明6个CAPS测站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EDOP和NDOP可用于估算星座空间布局对用户伪距测量误差的放大程度,并可以解释CAPS接收机在高程辅助下水平定位精度东西方向总是优于南北方向的现象。进一步的实测数据分析表明,EDOP和NDOP可以用来估算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92.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田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里格大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部,属于典型的低渗砂岩气田。对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苏里格大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以干气为主、湿气为辅,甲烷含量为82.729%~98.407%,干燥系数为84.7%~98.8%,δ13C1值为-36‰~-30‰,δ13C2值为-26‰~-21‰,属于高成熟度的煤成气;气田范围内各井区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暗示其来源和成藏过程的一致性。根据储层流体包裹体镜下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含烃包裹体丰度、颗粒荧光定量(QGF)、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苏里格大气田上古生界储层发育盐水包裹体、气体包裹体、液态烃包裹体、CO2包裹体等不同类型流体包裹体,主要产于石英次生加大边、微裂隙及胶结物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态,分布范围为80~180℃,主峰温度为100~145℃;上古生界砂岩储层样品的含烃包裹体丰度不高(多为1%~5%),QGF强度较低(1~10pc)。研究认为,苏里格大气田天然气充注可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一期成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通过生气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的研究表明,苏里格大气田天然气主要来源于苏里格地区及周缘的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为近源充注、累积聚气成藏。  相似文献   
93.
Himawari-8气象卫星黄海浒苔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萌  郑伟  李峰 《应用气象学报》2017,28(6):714-723
基于Himawari-8气象卫星数据,研究了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浒苔信息方法,并提出了浒苔强度和移动速度估算方法。对2016年5-7月黄海海域浒苔信息进行监测,获得了浒苔暴发的时间、地点、面积、强度、影响范围、漂移路径及移动速度。结果表明:2016年5月19日Himawari-8气象卫星首次监测到黄海海域出现浒苔信息;6月中下旬进入暴发期,浒苔面积、影响范围及强度达到最大值;7月上旬,伴随着浒苔大面积登陆青岛、烟台、威海等地,浒苔进入缓慢消亡阶段。多时次浒苔强度合成产品显示:2016年浒苔在黄海中部海域、烟台以东海域覆盖强度较大,在初始位置一带覆盖强度较小。浒苔漂移路径整体为从东南外海逐渐开始向西北近海海域靠近,日移动速度不断变化。浒苔的动态变化与水文气象环境密切相关,适宜的温度是浒苔生长和发展的基础,浒苔出现后,盛行风向是浒苔漂移方向的主要驱动力,2016年5-7月强劲的南风使浒苔一直向北漂移,并最终抵达威海,浒苔的移动与风向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94.
王萌  武胜利  郑伟  赵长海  刘诚 《气象》2016,42(10):1237-1244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整理分析了1996—2011年冬季渤海海冰的时空分布变化:年际统计表明,单日海冰面积最大的3个年份分别是2011、2010和2001年,日最大冰面积均超过30000 km~2;单日海冰面积最小的3个年份分别是1999、2002和2007年,日最大冰面积均不超过10000 km~2。分区统计显示,海冰主要集中在辽东湾,其次是渤海湾,莱州湾最小;辽东湾海冰从东北向西南、从海滨到远海出现频率依次降低;渤海湾和莱州湾从海滨到远海,海冰的出现频率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站日均气温积温(≤-2℃)及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渤海逐日冰面积与积温、气温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海冰发展期,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日均气温积温(≤-2℃)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为-0.90;海冰消融期,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3日(当日与前两日)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为-0.84;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获得了渤海逐日冰面积与营口日均气温积温及3日平均气温的线性回归方程。最后,结合积温回归方程和3日平均气温回归方程,提出了分阶段的海冰面积预报方程,并利用该方程对2013和2014年度冬季渤海冰面积进行预报检验,检验结果证明上述方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5.
96.
利用青州市1980—1999年降水资料,重点研究了4—9月份的自然降水宏观特征与20年的变化趋势。计算了各类天气系统对降水的贡献,分析了各降水云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降水的关系,研究了城区、山区、平原的降水差异。结果指出:青州1990—1999年比1980—1989年降水量增加,主要原因是气旋活动增加、积云类对流性降水加强。局地降水差异是城区>山区>平原。这些研究对掌握青州的气候演变规律,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和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7.
黄土在应力作用下迂水时力学强度迅速下降 ,产生大范围的快速沉陷。这就是黄土的湿陷性 ,是黄土的诸多特性之一。鉴于对黄土湿陷性以往用各种实验室试验指标进行评价 ,这里提出运用动力触探和静载荷试验进行黄土湿陷性原位评价的一种简便的新方法。该方法的试验程序是 ,先用轻便可变动能触探仪在天然状态和饱水状态下进行触探试验 ,而后在触探孔完成静载荷压缩性试验。运用中国黄土高原黄土原位动力触探和静载荷试验测得的资料 ,详细分析了天然状态的黄土对探头阻力 qdnat,饱水状态的黄土对探头阻力 qdsat,实验室测得的湿陷性指数s压缩曲线参数 (即触探极限压力 ppf,触探蠕变压力ppl 和触探载荷模量Epn)的关系。结果证明所提出的方法适用于原位判定黄土的湿陷性。  相似文献   
9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 4A气象卫星红外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9年5月17日夜间发生在京津冀中部伴有强冰雹、短时强降水和短时大风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VDRAS资料与国家自动站资料进一步揭示对流风暴形成的环境条件以及后向传播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有利于强对流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下,京津冀中部的对流系统迅速发展。前期京津一带的强对流天气形成较强的东北风冷池出流,与渤海湾的东南气流交汇,在廊坊北京交界一带形成了向南移动的地面辐合线,并触发了对流。由于新生风暴单体与成熟风暴之间的正反馈作用,使得在廊坊北部形成东西向带状风暴系统,造成对流风暴不断向西传播。向西传播的风暴与西北东南向的平流共同作用,最终导致风暴运动方向为西南方向,成为典型的后向传播风暴。  相似文献   
99.
航空重力作为一种新兴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已经得到迅速发展,掌握国外最新技术对于我国开展此项测量和研究,赶超国外先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文中首次全面研究总结了国外最新的航空重力测量与数据处理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国外最先进的系统集成、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技术,分别开展了分析对比,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由此读者可全面地了解国外最先进的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并可在测量和研究中直接深度引用这些技术,促进和推动我国航空重力测量技术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0.
为了研究促根剂与水分胁迫诱导小麦根伸长及其降低小麦对异质土壤中Cd吸收转运的影响,本研究制备了不同浓度Cd污染土壤,利用根箱法设置了3种不同土层(0~6 cm、7~12 cm及13~18 cm)下的Cd污染异质土壤,研究了3种添加比例(0.1%、0.2%和0.4%)下促根剂与3种水分胁迫诱导(60%、50%和40% MWHC)下小麦根伸长对降低小麦Cd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促根剂与水分胁迫诱导处理可以明显促进小麦根系生长,表现为小麦根系总长与根表面积的显著增加,其中促根剂促使下层(13~18 cm)土壤中小麦根系总长增加了63.2%~205.9%,水分胁迫诱导增加了69.1%~91.2%。不同促根剂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增加小麦分蘖数,从而增加了小麦籽粒生物量(小麦籽粒生物量增加5.6%~50.3%);与对照相比,除了40% MWHC水分处理(WS3)外,不同促根剂与水分胁迫处理可以显著降低(P<0.05)Cd污染异质土壤中小麦茎叶与籽粒中Cd的浓度,降低范围分别为24.0%~41.5%和23.0%~42.7%,其中以添加0.4%促根剂处理效果最佳,不同处理对降低小麦籽粒Cd含量效果顺序为RA3≈RA2>WS2≈RA1≈WS1>WS3。基于上述结果,RA2和WS2在Cd异质污染农田修复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