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2016年,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在海南岛沿岸按照“一站多能”理念建设了5个长期验潮站点。本次建设对验潮站外观设计、验潮站传统观测功能外延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1)利用验潮站的外观设计和空间布局建立了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以便更好地开展海洋知识科普宣传活动;(2)增设温盐井和水质监测井,增强验潮站的海洋观监测功能;(3)建立亮化式带声光报警功能的四色警戒潮位标志物、LED显示屏和高清摄像系统等软、硬件设施,以此建立验潮站观测预警综合管理指挥决策平台。以上探索使得验潮站能够在完成海洋监测主体任务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周边群众,同时及时将灾害现场的信息反馈到指挥决策中心,有助于建立政府应急指挥与群众避险自救相结合的防灾减灾机制,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32.
本文运用层析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根据模糊集理论合成海岸线资源脆弱性等级,构建了海岸线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阐述了海岸线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为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修复提供指导。以海南海岸带为例,进行了海岸线资源脆弱性评价,编绘了脆弱性等级图,评价结果与客观情况比较吻合,验证了理论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3.
作为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金川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其钴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0%以上,明确金川矿床矿石中含钴矿物特征及其超常富集的赋存规律,对于关键金属元素成矿动力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超常富集成矿过程与驱动机制有着重大意义。从金川矿床形成及影响矿化特征等方面来探讨其中钴元素成矿机制与成矿规律,同时通过包括元素共生分异规律、共伴生富集成矿的主控因素来研究钴元素赋存状态。结果表明:金川矿床矿石中独立的钴及含钴矿物极少,多为硫化钴镍矿物和硫砷化钴镍矿物,主要为辉钴镍矿、辉砷镍钴矿、硫砷钴镍矿、辉砷钴镍矿,其中辉砷镍钴矿与辉砷钴镍矿常与磁黄铁矿或镍黄铁矿连生,尤其大部分存在于镍黄铁矿和镍铜微晶中,暗示其成因与岩浆作用有关;Co主要分散于硫化矿物组(约占90.30%)中,其中约97%分散于镍黄铁矿和镍铜微晶中;约2.85%的Co分散于羟镁硫化矿物组中,其中44.46%分布于墨铜矿中;6.51%的Co分散于脉石矿物组中,其中约73%分散于蛇纹石中。在镍黄铁矿中Ni/Co值约为44.00,镍铜微晶中Ni/Co值约为2.00;在磁铁矿中Ni/Co值约为11.00;在金川矿床分布最广泛的蛇纹石等脉石矿...  相似文献   
34.
袁静  周涛  赵广昊 《地质学报》2023,97(6):2067-2083
本文讨论的深部热流体为盆地基底以下的非烃类热流体,包括深部地壳热流体和上地幔热流体,其在沉积储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深部热流体活动的识别标记和方法及其对沉积储层的改造作用两个方面展开了综述,并重点对碎屑岩储层中砂砾岩储层的深部热流体—成岩响应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加以展望。目前,深部热流体活动的识别标记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① 岩石矿物学特征;② 古地温特征;③ 地球化学特征。因其温度和物质组分效应,深部热流体侵位会对沉积储层产生改造作用,建设性改造与/或破坏性改造随地区、深度和时间变化可伴生共存或交替发生。深部热流体和原生流体叠加过程对碎屑岩,特别是砂砾岩储层的改造机理和深部热流体侵位影响下的深层、超深层成储机理既是对流—岩相互作用研究很好的补充和丰富,也是当前沉积地质学领域面临的重大前沿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35.
在风电场道路自动选线设计中,为了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减少施工工程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元线性规划(LP)模型的道路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在三维GIS环境下顾及风电工程建设成本及道路线形设计规范的平面道路快速构建。以辽宁省杨树湾及陕西省定边两个风电场道路设计为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选线基础上平均道路总长降低22%,平均道路挖填方量降低19%,最终获得建设成本最优及规范化修正的线路设计方案。实验表明该方法明显提升了道路设计自动化水平与能力,为道路要素自动提取和批量标准化出图奠定了基础,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6.
热浪作为城市化特征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目前针对热浪的研究主要聚焦基于静态数据的时空模式、风险管理和脆弱性评价分析方向,对动态人口暴露度的研究尚少。论文基于手机定位数据,首先融合深圳市逐时人口与气温时空分布模型,揭示热浪动态人口暴露度水平;其次,构建基于7类城市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与不同时段人口分布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初步分析了热浪环境下POI对人群行为模式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 相比于基准时段(2018年7月28日12:00~18:00),2018年7月26日至8月1日热浪平均辐射范围在7月29日以8.66倍速增长,至7月30日则以18.93倍速跃至峰值,覆盖区域整体呈现西部高于东部、南部低于北部的特征;② 人口在不同时段均表现为明显的带状聚集分布态势,且人口暴露度与气温和人口的动态演变紧密关联,其暴露度同热浪扩散幅度相似,总体呈2.29倍等比增长,辐射范围包括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等城市商业、工业、住宅中心人口密集区域;③ 同类POI在不同时刻、不同POI在相同时刻对人群减少热浪暴露的移动交互行为具有明显的时空驱动机制差异及选择偏好特征。在持续性城市化背景下,该研究方法可为同类的城市灾害人口暴露度分析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7.
农田生物质能的数量、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年际变化研究对于生物质能集约利用的规划、选址以及后续的原料供需预测尤为重要.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6年的MOD17A3数据集,在栅格尺度下,利用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对广东省农田生物质能数量进行估算,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应用邻域统计分析提取了生物质能分布优势带.并利用趋势线分析方法对其时间动态和年际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在2000~2006年间农田生物质能总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因为农田面积在不断减少.从另一方面看,农田生物质能单位平均能值总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2年均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2~2004年呈现迅速增加趋势,2004年后又呈现回落特征.单位平均能值最大的年份是2004年,为5775.10KJ/(m2·a);最小为2002年,为4697.87 KJ/(m2·a).区域单位能值的增长为农田生物能源的利用提供物质基础.研究结果能为区域农田生物能源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8.
王芳  冯艳芬  卓莉  周涛 《热带地理》2013,33(4):373-380
针对耕地安全高维评价体系指标权重难以赋值、客观性差的问题,构建了实码加速的遗传算法投影寻踪(RAGA-PP)模型,对快速城市化的大城市郊区耕地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以广州城市发展的南拓与北优两个郊区——番禺区与从化市为例,建立4个子系统共32个指标的耕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城市郊区耕地的数量结构安全、质量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RAGA-PP模型在多目标、多因素的耕地安全综合评价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广州市郊区耕地安全评价的影响因子权重在远郊区和近郊区存在较大差别,开展不同区域对比研究更适合采用总投影方向确定的权重值。(3)由于近郊区与远郊区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迥异,城市化进程速度不同,区域耕地安全等级差别较大,近郊的番禺区耕地综合安全水平低于远郊的从化市,其中番禺区仅耕地经济社会安全水平高于从化市,而耕地的质量安全、数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均低于从化市。  相似文献   
39.
Web GIS在广西水库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地理信息是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水利行业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水利行业信息管理的标准化、网络化、空间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广西水库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充分利用最新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采用信息技术、可视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行业规划及管理需要,各种功能完善的基于WebGIS的水库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本文介绍基于WebGIS的广西水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阐述WebGIS技术在水库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40.
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的俯冲极性和俯冲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作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从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中识别出一套早白垩世SSZ型蛇绿岩,岩石组合上主要由辉长岩和玄武岩组成,还有少量的硅质岩和超基性岩。本文对辉长岩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地球化学组成特征显示,辉长岩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平坦,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存在一定亏损;Th/Ta比值与岛弧玄武岩相似(Th/Ta1.6),Ta/Hf比值较高(0.1),显示其既保留了俯冲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也提供了伸展构造环境的信息。辉长岩中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9.2±0.4 Ma(MSWD=0.36),该年龄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迄今报道的最年轻蛇绿岩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这套蛇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古洋盆西段向南俯冲形成的弧前盆地,而班公湖-怒江古洋盆北向俯冲可能始于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形成双向俯冲格局,直到早白垩世洋盆关闭,晚白垩世进入陆内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