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48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647篇
海洋学   102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Multisatellite data i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eyewall replacement cycles (ERCs) during the lifetime of Typhoon Muifa (1109). Spiral rainbands evolutions, concentric eyewall (CE) structure modes, CE durations, and intensity chang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addition, an ERC evolution model of Typhoon Muifa is given. There are four main findings. (1) The outer spiral rainband joins end to end to form the outer eyewall after it disconnects from the original (inner) eyewall. The inner eyewall weakens as the outer eyewall becomes axisymmetric and is intensified. The contraction of the outer eyewall causes the inner eyewall to dissipate rapidly. Finally, the ERC ends with an annular eyewall or spiral rainbands. (2) Although the CE duration times of Typhoon Muifa’s three ERCs covered a large range, the CE structures were all maintained for approximately 5 h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axisymmetric outer eyewall to the end of the cycle. (3) There is no obvious precipitation reflectivity in the eye or moat region for the subsidence flow. The convection within the two eyewalls is organized as a radially outward slope with increasing height. (4) Typhoon intensity estimation results based on ADT may not explain the intensity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ERC correctly, while the typhoon’s warm core data retrieved from AMSU-A works well.  相似文献   
942.
林方成  潘桂棠 《中国科学D辑》2006,36(11):998-1008
在四川大渡河谷震旦纪灯影期热水沉积大型层状铅锌矿床中, 作者发现了较典型的震积岩序, 包括震裂角砾岩、震塌角砾岩(矿)、震褶岩(矿)、震积角砾岩(矿)、震积不整合、层内断层等震积岩及震积构造,估计震裂岩的分布面积达1000 km2以上. 震积岩与热水沉积黑色硅岩及铅锌矿层呈同期、同位产出, 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成因联系. 作者经研究认为, 大渡河谷地区在晚震旦世末期曾发生一次强烈的海底地震及多幕相对较弱的余震, 海底地震可能是诱发深部含矿流体向汉源-峨眉北东东向同沉积凹陷轴部的断裂带汇集、运移并喷溢出海底形成大规模层状铅锌矿床的动力学机制. 铅锌矿床中震积岩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研究地震灾变事件与有色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943.
张庭明  禹会成 《地质学刊》2007,31(3):F0002-F0002
近年来,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各项管理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目标,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培育矿业权市场化建设,调整优化国土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地质环境整治,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44.
西藏冈底斯带洛巴堆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冈底斯带中-新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和地质演化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是对晚古生代火山岩的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缺乏研究.冈底斯带二叠系显示缓慢的海退过程,并伴随基性和中酸性两期火山活动,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特征.笔者对墨竹工卡县唐家乡和林周县勒青拉地区二叠纪洛巴堆组火山岩进行了常量、微量元素和St、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研究认为二叠纪是冈底斯岛弧的形成和演化时期.洛巴堆组玄武岩从下部(可能为早二叠世)到上部(中二叠世),MgO含量从7.43%降到3.99%,Al2O3含量从15.54%上升到17.57%,后者类似于岛弧高铝玄武岩;稀土总量∑REE从54.12(10-6)上升到108.82(10-6),LREE/HREE比值从3.00上升到5.40.洛巴堆组玄武岩均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但中二叠世更显著.岩石地球化学示踪表明,冈底斯洛巴堆组玄武岩代表二叠纪初始岛弧环境.早期玄武岩形成于略亏损地幔和下地壳成分的混合源区,地壳相对较薄,源区或岩浆的壳源成分比例较低.到中二叠世地壳逐渐加厚.壳源成分在源区或岩浆中所占比例增大,代表向陆缘弧的演化过程.冈底斯带二叠纪岛弧是古特提斯洋向南的俯冲、消减的产物.  相似文献   
945.
西藏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中新世碰撞后超钾质火山岩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填图首次发现,露头呈残丘状集中分布于中新世赛利普盆地,为一套含地幔包体的粗面岩,SiO_2含量中等(55.36%~6.70%),高K_2O含量(6.70%~7.50%)和K_2O/Na_2O比值(3.34~4.93)。岩石高MgO(6.4%~7.95%)、Cr(174×10~(-6)~421×10~(-6))、Ni(268×10~(-6)~337×10~(-6))和Mg~#(68~72),岩石为地幔部分熔融的原始岩浆。岩石高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具有明显的Nb、Ta、Ti的负异常、富集放射性成因Sr、Pb及Nd同位素(~(87)Sr/~(86)Sr=0.727327~0.727803,~(206)Pb/~(204)Pb=18.705~18.779,~(207)Pb/~(204)Pb=15.731~15.761,~(208)Pb/~(204)Pb=39.775~39.919,~(143)Nd/~(144)Nd=0.511848~0.511861)、较低的ε_(Nd)值(≈15)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t_(DM)=2.2~2.4 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出赛利普的岩浆源区为富集地幔(EMⅡ)。将赛利普与拉萨地块西部其他地点和青藏高原北部的北羌塘和西昆仑地区出露的超钾质岩石进行综合对比表明,赛利普超钾质岩石可能为尖晶石相含金云母橄榄岩及少量石榴石相含金云母橄榄岩地幔的低度部分熔融的产物。拉萨地块超钾质岩石的形成可能与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或是俯冲的印度大陆地壳前缘撕裂和分段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946.
新疆北山裂谷构造带,呈北东东—北西西向展布,是在塔里木地块太古界、元古界的基础上开裂演化而成,总体呈两地块夹裂谷的构造格局,经历了∈、O-S、C-P三次大规模的裂开与闭合、由南向北迁移的演化模式。在该裂谷带晚古生代沉积盖层中分布着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金矿(点),并划分了多个Au成矿亚带。本文所论为新疆北山晚古生代金(铜)Ⅴ级成矿带金矿的成矿规律。根据赋矿岩系划分为6类,矿石建造划分为四类,分别为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破碎蚀变岩型 石英脉型、中酸性岩浆热液型,以石英脉 破碎蚀变岩型为主。控矿因素为沉积建造(火山岩—碎屑岩及炭质岩系)、韧—脆性断裂、岩浆岩等;成矿时代为华力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成矿作用与各期构造活动同步或准同步。  相似文献   
947.
本文对林子宗火山岩命名地-林周盆地内典中组最底部的英安质火山角砾岩和年波组下段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前者形成于62.5±1.1Ma,而后者形成于56.4±1.2Ma,表明林子宗火山活动的起始时间略晚于K/T界限年龄。岩浆锆石的ε_(Hf)(T)值分别为 9.0~ 0.5和 11.0~ 4.8,显示亏损地幔的特征,与同时期冈底斯岩体的岩浆锆石相似,应为同源产物,源自于地幔楔的部分熔融。此外,典中组样品含有石炭纪年龄的捕获锆石,它们的ε_(Hf)(T)值介于-0.6~-3.2之间,具有中元古代的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与附近念青唐古拉岩带花冈岩的捕获锆石相若,暗示拉萨陆块老地壳的混染在岩浆演化中亦扮演了角色。结合区域地质,我们认为在藏南拉萨陆块上的林子宗火山岩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前到碰撞初期新特提斯海洋板块向北俯冲、拆离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8.
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丰宁-承德地区分布着许多被认为是古元古代的片麻状闪长质-石英闪长质-花岗闪长质侵入体,新的年代学资料揭示这些侵入体中许多是晚古生代的产物。本次工作从京北喇叭沟门闪长岩体和丰宁天桥含石英闪长岩体中分别获得了(288.0±4.8)Ma和(279.5±5.6)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这些钙碱性岩石的存在表明华北克拉通北缘在早二叠世是一条安第斯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综合分析冀北地区晚古生代侵入岩的侵位时代和变形特点,结合该地区晚古生代发生变形变质作用的年龄信息,推测华北克拉通北侧的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末封闭,随后进入了主造山期之后的构造松弛阶段。  相似文献   
949.
动荷载作用下饱和砂土动剪模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kPa、100kPa和200kPa 3种固结压力下分别对饱和度为95%、92%、88%和83%的土样进行了循环单剪试验,得到了该土样在4种饱和度、3种固结压力下的最大动剪模量Gdmax以及动剪模量比G/Gdmax-γ归一化曲线。分析得出,同一固结压力下土样的Gdmax和G/Gdmax随着饱和度的增大相对减小;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大,两者数值上差异逐渐减小。最后对此种现象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50.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碰撞后超钾质岩石的时空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4,他引:22  
对西藏拉萨地块超钾质岩石的研究是近10年来青藏高原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本文对西藏拉萨地块中部当若雍错和许如错地区的超钾质火山岩进行了透长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当若雍错粗面岩的黑云母~(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13.2±0.3Ma,3个透长石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0±0.3Ma、13.7±0.3Ma和13.0±0.3Ma;许如错辉石粗面岩黑云母的~(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11.2±0.3Ma。结合已有研究结果,探讨了拉萨地块碰撞后钾质和超钾质岩石的分布特征。超钾质岩石产出于大约东经87度以西的地区,岩石年龄介于8~25Ma之间,而钾质岩石则在东部和西部都有产出,时代为9~24Ma。超钾质和钾质岩石在野外产出的构造背景上,显示了与南北向裂谷、新生代盆地、南北延长的湖泊等分布的密切关系。拉萨地块碰撞后岩浆作用的时间与裂谷发育、岩脉侵入、埃达克岩形成等岩浆-构造事件的时间相互重叠不是偶然的,预示着可能存在一个深部岩石圈演化的统一事件,而最为可能的是高原南部岩石圈地幔的减薄作用。超钾质岩浆作用在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区同时发育表明拉萨地块与藏北在构造和岩石圈演化方面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