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哈承佑  王瑞久 《地学前缘》1996,3(2):177-181
文章对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特别是近五万年以来海平面变化提供了一些地下水蕴藏的信息。上海第四纪沉积厚度达360m以上,根据取自Ⅲ、Ⅳ、Ⅴ含水层的样品测年,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主要含水层的地下水形成距今约5万年到1.5万年之间,当时海平面曾发生过一次明显相对缓慢的下降过程,在我国东海达到-155m,所以可以推断在上海以东广大海域地区,包括舟山群岛地区海域都有大面积的含水层分布,其水文地质条件和上海地区存在连续关系。  相似文献   
142.
基于TM图像的塔盆周边地区主要地物亮度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居民点、水体、植被、早地是组成干旱区的主要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反射差异比较大,易于判读;研究这些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亮度值变化规律,对于干旱区遥感监测分析,信息提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5景南疆地区5市1县陆地卫星TM影像图,选择出能代表该地区水体、植被、居民地和早地等主要地物的720个样点,分析干旱区4种主要地物在TM影像不同波段上的变化规律以及产生辐射绝对亮度值(R)变化的地物光学性质和状态;揭示干旱区主要地物在TM影像中的亮度值变化的光学特征。研究表明,这种光学特征对水体来说遵循TM1〉TM2〉TM3〉TM4〉TM5〉TM7的规律,对植被来说,遵循TM4〉TM5〉TM1〉TM2〉TM7〉TM3的规律,对居民地来说,遵循TM5〉TM3〉TM1〉TM4〉TM2〉TM7的规律,对早地来说,遵循TM5〉TM3〉TM7〉TM1〉TM4〉TM2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3.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两类花岗岩与两个成矿系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东准噶尔地区存在与两类花岗岩有关的两个金属成矿系列:与钙碱性花岗岩类有关的铜、金成矿系列和与富碱花岗岩类有关的锡成矿系列。钙碱性花岗岩成因上属造山后陆内断裂深熔型,富碱花岗岩属A型或S型。前者主要形成于华力西中晚期、华力西晚期;后者也主要形成于华力西中晚期、华力西晚期,岩石以富含碱性暗色矿物为特征。与钙碱性花岗岩有关的铜、金成矿系列矿床类型有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夕卡岩型、破碎带碎裂岩型和石英脉型,与富碱花岗岩有关的锡成矿系列矿床类型有锡石-石英脉型、蚀变花岗岩型和富石英云英岩型。斑岩型、隐爆角砾岩筒型铜(金)矿及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锡矿等新矿床型的存在,为该区钢、金、锡等矿产资源的进一步探寻.提供了重要方向。该区存在十分有利的构造、岩浆成矿条件、广泛发育的蚀变矿化现象和多种多样的矿化类型,地质研究程度和找矿工作程度低.表明该区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44.
闽江福州段河蚬体内的重金属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年我们系统地调查分析了闽江福州段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M(?)ller)体内7种重金属的含量,希望为全面评价闽江水体质量,并为开发利用闽江河蚬资源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5.
江淮梅雨与梅雨期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朱哲  钟中  哈瑶 《气象科学》2017,37(4):522-528
基于梅雨综合指数,本文对1955—2010年江淮梅雨与梅雨期西北太平洋TC的变化关系及成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梅雨强弱与梅雨期TC频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达到-0.41。同时,挑选出强梅雨年和弱梅雨年,发现强、弱梅雨异常年的TC特征差异显著,表现在:强梅雨年TC生成较少,以西、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我国南部地区;弱梅雨年TC生成偏多,以转向路径为主,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众多省份。此外,两者通过大气环流场相互影响,梅雨期季风槽的位置与强度影响TC生成频数与源地,TC的活动又反作用于梅雨期的环流形式与水汽输送。  相似文献   
146.
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是认识种群的生存现状及发展动态的前提。通过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主要固沙灌木的样地调查,分析了固沙灌木的年龄结构,建立了3种沙丘上固沙灌木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固沙灌木的存活个体数呈逐级递减的趋势,幼龄个体占有很高的比例;固定沙丘上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呈现Ⅰ型存活曲线,种群退化,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呈现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稳定;(2)半固定沙丘上白梭梭呈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相对稳定;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均呈现Ⅰ型存活曲线,种群处于退化状态;(3)流动沙丘上沙拐枣呈现Ⅲ型存活曲线,种群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白梭梭呈现出Ⅱ型存活曲线,种群相对稳定,油蒿呈现出Ⅰ型存活曲线,种群处于不稳定的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147.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素以海洋生物,特别是贝藻类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著称,俗称"贝藻王国",也是众多渔业资源繁殖、索饵、生长的良好场所。本文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5、9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资料,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得知,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种类25种,隶属于9科17属,不同季节优势种更替较显著,虾类种数各季节间变化较为稳定,岛礁区的虾类种类数高于沿岸区,夏季多样性低于其他季节,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相似,地形、水深和水系等环境因素对虾类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分布在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类以季节性的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虾类一般生活在有利于索饵、成长的泥沙底质沿岸区,夏季受台湾暖流、食物链中的鱼类捕食关系影响,其生物多样性较低,虾类多样性分布随水深变化明显,这可能主要是由于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虾类活动范围与水深有关。  相似文献   
148.
水下声学主动定位技术通过声应答的方式实现水下目标定位,主要分为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等三种定位系统。它是海洋开发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水下目标探测、定位跟踪、海底地形勘探和水下遥控作业等各种高精度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探讨以上三种水下声学主动定位技术的同时,并以"蛟龙号"为例,分析其在载人潜水器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9.
2006年青海玉树5.0、5.6、5.4级地震灾害损失及震害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6年7月18、19日在青海玉树发生了5.0、5.6、5.4级地震,地震造成了玉树县上拉秀乡、杂多县萨呼腾镇的房屋破坏,震后青海省地震局会同玉树州地震局、玉树地震台对玉树地震的灾害损失进行了现场评估,并对玉树地震的震害特点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0.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自动变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地表利用信息处于不断变动中,及时掌握这些变化信息十分必要.但实际作业中,变化信息获取方式仍然以高人力成本方法,如实地外业调查或者目视遥感影像判读为主,生产效率低.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分割的深度学习变化检测方法.首先,利用编码-解码深度卷积网络,实现遥感影像地物的自动分类;然后,利用Mean-Shift方法分割前后期影像,融合其光谱、纹理和语义信息等特征,对比前后期影像的特征差异,提取出变化置信度图;最后通过EM算法分割变化与未变化类生成二值变化图,得出变化区域范围.该方法为自动化实现地物变化监测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案,实验证明,该方法相比人工以及传统分类模型具有更好的检测精度,有效降低了内外业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