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8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测绘学   261篇
大气科学   228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705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为探讨湖南省衡阳市将军庙花岗岩的成因,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Sr-Nd-Hf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将军庙花岗岩的SHRIMP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29.1±2.8)Ma(n=8)。岩石以富硅、富碱、高钾钙碱性、过铝质为特征,且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亏损重稀土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Ti)和Ba、Sr等。全岩Sr-Nd同位素显示其具有较高的Sr初始比值(0.702 5~0.7189)、低的Nd初始比值(-9.0~-9.4),t_(DM2)较老(1.7~1.8 Ga)。锆石ε_(Hf)(t)为-0.2~-2.9,t_(DM2)为1.3~1.4 Ga,加权平均值为1.35 Ga。结果表明,将军庙岩体具壳源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后碰撞期或碰撞晚期的构造环境,源于中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将军庙岩体形成于秦岭-大别和松马两条印支期缝合带碰撞结束后的印支晚期伸展构造背景,是板内挤压加厚的地壳减压熔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32.
中朝陆台北侧褶皱带构造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褶皱系是古亚洲洋演化的结果。其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早期阶段从中元古代起在北部形成蒙古—鄂霍茨克洋,到寒武纪初封闭,形成兴凯褶皱带;晚期阶段从震旦—寒武纪初起在南部形成乌拉尔—蒙古洋,到泥盆纪大洋封闭,形成早及中古生代褶皱带。这就是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边缘褶皱带发育不对称的原因。 乌拉尔—蒙古洋最后封闭的缝合带在内蒙古中部形成中古生代褶皱带。它包括贺根山蛇绿岩带,二道井—查干诺尔混杂体带和它们之间的锡林浩特花岗岩—变质岩带。后者是造山碰撞的中心,上泥盆统法门阶的磨拉石堆积主要沿此带分布。 石炭—二叠纪时,本区广泛兴起裂谷活动。这些裂谷发育在不同的基底之上,多数发生于不同时期构造带的界线上。它们在新增生的年青陆壳上形成,其特征不同于红海或东非型裂谷;其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作用使年青陆壳增厚并更加稳固。  相似文献   
933.
为了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常常要求找出各种变量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关系式,在地质科学中这类问题很多,电法勘探亦不例外。即参数ρs与h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如某一地层的埋深与反映该层的某一区段上的ρs(或变换后的参数)或ρs曲线上的特征点(极大点、极小点、拐点、切交点等)及其它参数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可由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或可化为线性回归方程的曲线方程来表示。   相似文献   
934.
针对平均粒径对砂土剪切特性的影响作用,结合室内试验和离散元模拟方法对不同平均粒径砂土进行了细观研究。基于3种不同平均粒径砂土的直剪试验结果,通过建立反映砂土剪切试验特征的PFC(particle flow code)颗粒流模型,详细研究了不同粒径砂土在剪切过程中土样体积变化、力链网络、孔隙率和配位数等细观结构参数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并从细观角度分析了颗粒粒径对土样宏观剪切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平均粒径砂土的细观结构参数在剪切过程中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其细观参数差异主要集中体现在剪切带处;剪切力学特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抗剪强度和剪胀效应方面,砂土平均粒径越大,抗剪强度越高,剪胀效应越明显;具有不同平均粒径的砂土在剪切过程中土颗粒运动规律及剪切带形态变化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平均粒径越大,剪切带内上跨式颗粒占比越大,剪切带厚度越大。  相似文献   
935.
提出推扫式光学卫星影像系统几何校正产品的3维几何模型的概念,在推导推扫式光学卫星影像系统几何校正产品的3维几何模型基础上,对RPC模型用于表示推扫式光学卫星影像系统几何校正产品的3维几何模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用SPOT5HRG影像以进行验证。实验表明,RPC模型能够很好地用于表示推扫式光学卫星影像系统几何校正产品的高程起伏引起的变形规律,基于该模型的影像定向精度不低于推扫式光学卫星影像辐射校正产品的严密成像几何模型。  相似文献   
936.
精确测量森林生物量对分析全球碳循环有重要意义,星载激光雷达能大范围、高精度获取森林冠层结构和林下地形信息,为森林生物量和碳汇估算提供支撑。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JAXA)最新提出多足印观测激光雷达和成像仪计划(Multi-footprint Observation LiDAR and Imager, MOLI),旨在结合激光测高仪和光学相机准确估算全球碳储量。本文对MOLI系统的研制计划、任务目标、仪器参数、数据产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梳理,并根据其特点对我国后续激光测高载荷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37.
湘西—黔东是我国重要的铅锌成矿区,具有类似的成矿地质背景。但是,贵州境内铅锌矿化的规模远不如湘西,何种原因导致这种差异性成矿尚不清楚。本文开展黔东卜口场、嗅脑和克麻铅锌矿床成矿期热液方解石稀土元素(REE)研究,并与区带上(花垣、牛角塘)和国内典型超大型铅锌矿床(会泽、金顶)进行对比,为认识成矿物质来源提供制约。卜口场、嗅脑和克麻矿床方解石具有一致的REE_(SN)配分模式,其ΣREE含量低(1.6×10~(-6)~22.5×10~(-6)),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有弱负Ce异常(δCe_(SN)=0.62~0.81)和正Gd和Y异常(δGd_(SN)=0.78~1.23;δY_(SN)=0.99~1.78),指示成矿流体中的REE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碳酸盐岩。花垣和牛角塘矿床方解石ΣREE含量较高(平均为28×10~(-6)和24×10~(-6)),暗示富REE流体加入或者成矿流体与REE含量高的基底岩石发生过水岩反应。金顶和会泽矿床方解石ΣREE最高(平均为78×10~(-6)和73×10~(-6)),具有正Eu异常(δEu_(SN)平均值为1.11和1.55),指示成矿流体在地壳深部或基底经历过高温水岩作用。综合分析认为,黔东铅锌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赋矿的碳酸盐岩地层,而花垣、牛角塘、会泽和金顶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多源性或与富REE的基底岩石发生过强烈水岩反应,这可能是超大型-大型铅锌矿床形成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93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两者互为依托,联系紧密,加强土地整理与新农村项目捆绑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土地整理的内涵,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39.
对于矢量数据,定义一种新的压缩误差,并在此压缩误差下,利用动态规划思想,讨论单实体和多实体矢量数据的压缩方法。特别在多实体的矢量数据压缩中,使用由压缩率和压缩误差相结合的加权平均分配节点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压缩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矢量数据的性态,具有较高的压缩效率。  相似文献   
940.
西藏冈底斯当惹雍错-许如错南北向地堑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惹雍错-许如错南北向地堑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中部, 由一组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与夹其中间的当穹错、当惹雍错、许如错等3个湖泊盆地构成.地堑发育于中新世晚期, 一直活动到全新世.沿着地堑边缘分布中新世碱性火山岩.白榴石响岩的K-Ar年龄为12.6Ma, 其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出陆内伸展构造环境.地堑内部发育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湖相沉积物.当惹雍错-许如错地堑是在青藏高原板内构造隆升过程中, 层流加厚的下地壳热垫作用导致上地壳发生伸展作用, 随着青藏高原地壳物质的东流, 南北向伸展作用转向东西向伸展作用, 形成近南北走向的地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