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5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质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将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方法引入到奥运空气质量预报工作中,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搭建运行平台,将高时效性的观测结果与多模式集成实时预报系统的模式输出结果相结合,做出BP神经网络拟合预报结果。在对北京大学医学部站点2008年7月7日到8月26日模式模拟结果、观测结果以及BP神经网络拟合结果的对比研究中发现:BP神经网络能大大提高模式预报效果,平均误差率减少34.7%,相关系数提高39%,特别是在模式模拟效果较差的情况下,对提高预报效果更明显。对BP神经网络样本问题进行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样本数目多少并不是决定拟合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应选取具有稳定映射关系的样本,才是提高拟合预报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光化学臭氧日变化特征与其前体物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及其出现时刻与其前体物NMHC、NOx体积分数及NMHC/NOx比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ψ03max)脊线位置(EKMA图,Empirical K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的关键因子是NMHC成份组成比例;日臭氧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需要的时间(τ03max)与NMHC/NOx比值及NMHC成份组成比例有关,与NMHC、NOx体积分数关系不大。此外,利用该结果解释了近20a北京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出现时刻具有不断提前的变化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用三维欧拉型污染物长距离输送模式,模拟了中国大陆SOx的分布,并采用不同时期(1975、1980、1987年)的污染源与气象场资料,分析了污染源与气象条件变化对SOx分布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该期间中国SOx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气象条件变化导致SO2浓度和硫沉降量的相对变化通常在20%左右;污染源对SO2浓度与硫沉降量的作用通常大于气象条件,污染源变化产生的SO2浓度与硫沉降量的相对变化率为气象条件变化的几倍,甚至1~2个量级,尤其SOx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更为明显;但对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在源排放量变化不大,而气象条件变化较显著时,气象条件的作用通常大于排放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垂直指向测雨雷达的误差模拟及相互校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勇  刘辉志  安俊岭 《大气科学》2010,34(6):1114-1126
基于马歇尔—帕米尔(M-P)分布的雨滴谱和下落末速—降雨算法, 模拟了垂直气流和雷达垂直倾角对垂直指向测雨雷达雨强测量的影响。同时在外场, 与雨量计观测相结合, 比较了五部垂直指向测雨雷达之间的差异, 对其进行了校准。结果表明: 模拟的上升气流对雨强测量的影响大于下沉气流, 垂直气流速率越大雨强测量误差愈显著; 当雷达垂直倾角<1.5°, 或在低风速下 (水平风速<2 m/s) 且倾角<9°, 对雨强测量的影响均小于10%; 强对流性降雨过程中, 垂直气流对雨强测量的影响大于垂直倾角。另外, 通过挑选层状云降雨过程, 对比雷达与共置雨量计测量的降雨量、 对比雷达间测量的降雨量均可获取较合理的归一化斜率; 但对比雷达间测量的降雨量法更优, 利用该斜率可降低雷达间的仪器误差; 在限定雷达间反射率因子差值的条件下, 比较雷达间全部降雨过程的反射率因子也可反映仪器间的系统误差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人为和生物排放量对春季东亚地面臭氧的协同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玉  安俊岭  周慧 《大气科学》2009,33(4):670-680
臭氧O3的生成是多因子影响的复杂非线性过程, 一个因子在其他因子起作用时的贡献可以分为纯贡献与协同贡献。本文采用因子分离方法和改进后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RAQM) 计算了人为氮氧化物 (NOx=NO+NO2)、人为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AVOCs)以及生物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对春季东亚地区地面臭氧浓度的协同贡献及总贡献(=纯贡献+协同贡献)。结果表明, AVOCs、BVOCs与NOx对O3生成量的贡献依赖于AVOCs、BVOCs排放量的相对大小。AVOCs或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 其总贡献主要来源于其与NOx的协同贡献。从区域角度 (1°×1°) 来看, BVOCs对东亚春季地面O3浓度的贡献较小, BVOCs排放量明显偏高的个别地区除外。BVOCs总贡献有很强的日变化特征, BVOCs总贡献有可能小于其协同贡献。个例研究的成果应用于O3调控对策的制定和实施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北方 (30°N以北) 应控制人为源; 我国南方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 生物源和人为源的贡献都必须考虑。  相似文献   
16.
Two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for vertical eddy diffusivity were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ir impacts on both the daily and monthly mean concentrations of ozone and NOy, which are the major fractions of the sum of all 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 i.e., NOy=NO+NO2+HNO3+PAN. Simulations indicate that great changes in the vertical diffusivity usually occur with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PBL). Daily and monthly mean concentrations of NOy are much mo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he vertical diffusivity than those of ozone and ozone and NOy levels only at or in (relatively) clean sites and areas, where long-range transport plays a crucial role, display roughly equivalent sensitivity. The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a widely-accepted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be selected and the refinement of the model's vertical resolution in the PBL be required, even for regional and long-term studies, and ozone only being examined in an effort to judge the model's performance be unreliable, and NOy be included for model evaluations.  相似文献   
17.
东亚地区降水离子成分时空分布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观测资料,对2001年东亚地区降水成分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过去的观测进行对比,揭示东亚各地酸雨分布情况及降水化学特性差异,为东亚酸沉降长距离输送模式比较计划提供前期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降水化学成分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滨海地区的日本降水含量中Na+、Cl-分别为219、208μmol·L-1居东亚地区之首,而中国西北地区Ca2+、NO-3、NH4+、SO24-、Mg2+、K+含量最高各为755、168、260、768、59.3、53.6 μmol·L-1;降水酸度主要受阳离子Ca2+、NH4+和阴离子SO24-、NO3-的影响.(2)东亚地区降水化学成分季节变化明显,除部分源自人为或工业排放源影响外(如北部地区冬季取暖),东亚地区气候呈季节变化也是影响的主要因子之一.春季沙尘源区沙尘、扬沙频繁,其上空存在较强的西风带,在天气系统冷锋影响下,沙尘粒子易随大风扬起而由锋前强烈抬升气流输送到对流层中层,在高空西风急流作用下输送到下游地区.(3)东亚地区酸雨区降水与以往主要以硫酸型酸雨为主的降水性质不同,除中国西南工业欠发达地区仍为硫酸型外,其他酸雨区均为硫酸和硝酸混合型.表征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SO24-]/[NO3-]的比值在中国西南地区为3~5,东南和华南地区为0.5~3;其他各国均在0.5~3之间.  相似文献   
18.
利用LLA-C光化学反应机制,在NOX保持高值不变时,模拟分布范围很广的8种初始[NMHC]/[NOx](109/109)(1.0、3.0、7.1、14.3、28.6、57.2、100.0、200.0)条件下臭氧体积分数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当[NMHC]/[NOx]≥15.0时,臭氧生成量对NMHC的改变不大敏感而主要依赖于NOx的大小。但是,当非甲烷烃与氮氧化物的比北较低(<7.0)时,臭氧生成量紧密地依赖于非甲烷烃体积分数。进一步的验证工作还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冠层内风场的准确模拟或预报是突发性大气污染应急响应措施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了合理反映城市冠层的影响, 并满足应急响应时效性的要求, 将MacDonald(2000)提出的城市冠层内风廓线参数化方法耦合于中尺度气象模式MM5, 并利用2010年7月18日至8月6日北京325 m气象塔垂直观测资料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1)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法能够较好的模拟各种稳定度条件下冠层内风速廓线垂直变化, 中性、稳定和不稳定层结时的标准平均偏差分别为78%、12%、4%, 标准平均误差分别为78%、52%、21%。(2)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法能够较好的模拟冠层内实际风速变化情况, 虽然随高度增加模拟偏差增大, 但8、15、32、47 m高度的模拟风速与观测值依然十分接近, 标准平均偏差分别为2%、-26%、25%、60%, 标准平均误差分别为54%、46%、52%、73%。(3)与传统的Monin-Obukhov相似性边界层参数化方法相比, 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法明显提高了冠层风速的模拟能力。中性、稳定、不稳定层结时, Monin-Obukhov相似性边界层参数化方法的标准平均误差高达420%、176%、184%, 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法的标准平均误差减小至78%、52%、21%;冠层内8、15、32、47 m高度, Monin-Obukhov相似性边界层参数化方法的标准平均误差分别为283%、184%、227%、167%, 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法的标准平均误差减小至54%、46%、52%、73%。  相似文献   
20.
应用硫化物输送三维欧拉实用模式,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和东亚地区二氧化硫和硫酸盐粒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季节变化,给出了年平均硫化物大气含量分布,还讨论了四种典型下垫面硫化物浓度的垂直分布廓线。结果表明,近地层硫化物浓度分布与排放源的分布类似,高值区主要在山东半岛及相邻的华北部分地区和四川盆地,在上海、台南、汉城和东京等地是小范围的高值区。地面浓度冬季大,夏季浓度小。高空分布形势与低层不同,由西南-东北走向变为东西走向。硫酸盐粒子分布高值中心少且平滑。夏季分布更加均匀化。年平均硫酸盐大气含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江淮流域,向海上延伸距离较远。四类地区硫化物垂直廓线反映了不同季节外来输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