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9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正> 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扩大国际技术、文化交流,国务院于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规定,我国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其中包括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1)和由词头及由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所构成的倍数和分数单位(表2)。  相似文献   
102.
In this study,the climate trend of the annual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d total annual rainfall inChina in the present century has been examined.It is noted that in the Northwest,the Northeast andNorth China the climate has become notably warmer this century but the rainfall trend has not beenevident,mainly negative.In the 1980s China's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showed noticeable regionalfeatures: warm and dry in North China,cold and dry in the Southwest,warm and wet in theNortheast,cold and wet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Besides,the fourinterdecadal climate change features and ranges of this century have been studied.It is found that onthe scale of several decades there was considerably less rainfall in the most part of China in the warmbackground than in the cold background.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which started from the 1970smainly happened in the Northwest and Northeast,while to the south of the Huanghe River thetemperature increase did not even as great as in 1940s.The corresponding rainfall feature is that mostareas experienced much less rainfall except the area to the south of the Huanghe River and over theChangjiang and Huaih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103.
采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的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MODIS土地覆盖数据、人口数据进行城、乡气象站点的划分,探讨了三种不同划分方法对城市化不确定性的影响,并根据三种方法认定的城、乡站点,使用均一化订正的地面观测气温数据,分析了1961—2004年我国不同区域和12个城市群的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UHI effect)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南、西南和东北地区城市化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UHI effect的数值大小上,而西北地区的不确定性则多体现在变化趋势的方向上;用三种方法同时认定的城、乡站点对比表明,中国东南地区城市化对区域气温增暖的贡献较强,西北地区较弱,东北和西南地区则无明显一致的影响;城市化对季节平均温度的影响存在南北差异,春、秋季在南方的影响显著,冬、春季在北方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4.
建立了环青海湖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在此基础上,应用山地气候学理论研究了坡度,坡向,高度,地理位置等对该地区一年内不同季节可能太阳直接辐射(Q)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平均Q值,春季为323KJ.cm^-2,夏季为378.7kJ.cm^-2,秋季为225KJ.cm^-2,冬季为166KJ.cm^2,在研究区域较小时,太阳辐射随高度、纬度的变化不明显,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坡度和坡向对Q空间分布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影响的大小随着一年内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环青海湖地区而言,冬季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秋季,夏季和春季,区内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冬季达170U.cm^-2,而夏季仅为19KJ.cm^-2,环青海湖地区Q分布特征是,湖南山地小于平均值,湖北山地大于平均值,而湖边平址草地等于平均值。  相似文献   
105.
我国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及初步解释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年最大冻土深度数据集,分析了我国最大冻土深度的空间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我国最大冻土深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减小,90年代显著减小。冻土深度减小的事实,反映了我国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升高与我国年平均日较差显著变小的趋势。冻土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6.
1 INTRODUCTION The interdecadal oscillation (IDO)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across the world climate community. As some studies show, the interdecadal time scale is an important bridge that connects with two other scales. Being background for the intera…  相似文献   
107.
利用实测资料对NCEP-1、ERA-40和20CR再分析降水资料在中国范围内均值、年际变化、相关性和长期趋势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估。结果表明,平均而言ERA-40年降水量和实测值最为接近,而20CR和NCEP-1年降水量明显偏多,三者差值百分比分别为-1.3%,55.0%和36.9%;三种再分析降水偏差最大区均出现在西南地区,最大偏差值都在600 mm以上;年际变化上,ERA-40和NCEP-1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年降水差值百分比出现一定波动性,而20CR在整个研究时段年降水差值百分比基本稳定;三套资料和实测资料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东部相关系数明显高于西部,值得一提的是ERA-40在大部地区的相关性好于其他两套资料;ERA-40和20CR则对大部分区域降水变化趋势的描述好于NCEP-1资料。  相似文献   
108.
南方涛动极端位相对北半球降水的影响及其周期性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一种对应于南方涛动的矢量合成分析方法,描述了对应于南方涛动(高、低位相)事件的区域降水的特征。并就南方涛动对于北半球陆面降水影响的周期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南方涛动对区域降水的影响有明显的谐波形态,谐波周期在2a以上。这解释了南方涛动高低位相降水出现极端异常较少,而降水极端异常出现在南方涛动的高低位相年附近的几率却相当大的统计事实,36月波是描述这种降水变化周期的较合理的型态。由于本方法是  相似文献   
109.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   总被引:192,自引:12,他引:180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速率接近0.25℃/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高得多.全国大范围增暖主要发生在近20余年.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冬季增温速率高达0.39℃/10 a,春季为0.28℃/10 a,秋季0.20℃/10 a,夏季增温速率最小,但也达到0.15℃/10 a.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明显增暖主要表现在冷季,但进入90年代以来夏季增暖也日趋明显.从区域上看,中国大陆地区最明显的增温发生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而西南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北部仍维持弱的降温趋势.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给出的结果尚未考虑城镇化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气象场序列几种插补方案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 E O F S的主分量回归( P C R)、 E O F S迭代法( I E O F)和基于主分量典型相关的典型变量回归( C V R)3 种不同的统计插补计算方案,对同一区域同一种气象要素序列进行缺测资料的插补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方案插补精度都与参数选择有关,无论缺测站点空间分布类型如何,当缺测点数小于 60 % 时,3 种方案均有较好效果,以 C V R 最佳,且随缺测年数增长, C V R 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