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9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20世纪全球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多窗谱方法,对全球各区域平均温度序列进行多种信号的检测、重构,着重分析不同区域温度年代和年代际变化的演变特征及其遥相关特点,初步研究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年代至世纪尺度温度变化的显著信号有准70年波动和准30~50年、准20~30年、准15年、准7~10年多种时间尺度的振荡,其中准70年波动主要存在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的中高纬度;准30~50年振荡则覆盖了除部分中纬度海域以外的大部分海陆表面,其演变特征基本相似,全球年平均温度序列中的显著年代际振荡信号主要反映了这一振荡信号;准20~30年振荡则主要集中于大洋的中纬度和副热带纬度,且具有沿副热带海洋环流传播的特点;准15年振荡主要位于热带太平洋海域,自1930年后,该信号与北太平洋中纬度准20~30年振荡反位相;准7~10振荡则主要集中于北大西洋及北半球中高纬陆地.  相似文献   
62.
天津地区蒸发演变及对本地气候干旱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使用天津地区 41年的气象资料 ,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季节与年际演变的基本特征 ,潜在蒸发量的热力和动力两部分在不同季节彼此消涨的规律 ,以及不同气象要素对潜在蒸发的影响。提出了累积干燥度 (accumulateddryness)的概念 ,定量地讨论了蒸发和气候变暖对干旱的影响。研究表明 ,对蒸发影响最大的是热力作用 ,其对潜在蒸发的贡献年平均可达 70 % ;动力作用则在冬季最突出。气象要素中对蒸发影响最大的是气温 ,当年均气温增加 1℃时 ,年蒸发总量可增加 30 33mm ;风速的影响次之 ;水汽压和日照的影响较小。潜在蒸发量以逐年增大的趋势发展 ,尤其是近 1 0年 ,增长速率达 4 2 2mma- 1 ,使得累积干燥度逐年增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增温使潜在蒸发量增大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年际间的持续干旱 ,使气候呈干旱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63.
青海省历史气候资料迁站资料的均一化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青海省气象台站迁移引起的历史气候资料序列不均一问题,通过建立参考序列的方法,对1961年以来有过迁站记录台站迁站年份以前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以及月降水量历史序列作了订正处理,并将全省2003年以前人工观测资料与2004年以后自动粘资料的上述要素做了衔接,以使气候资料序列能够真实反映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为气候业务和科研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4.
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东北部气温增暖的贡献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司鹏  李庆祥  李伟 《气象》2010,36(2):13-21
作者采用中国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集(CHHT),从1954—2005年、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东北部区域城—乡台站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分离出城市热岛的影响,进而就城市热岛对中国气温增暖的贡献程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中国东北部气温增暖显著,区域年平均最低、平均、最高气温分别约上升了2.11℃、1.59℃、1.13℃。对此,城市热岛的贡献程度,无论是1954年以来还是1979年以来均很小,即使影响最为显著的年/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对其贡献也均不到5%。  相似文献   
65.
探空资料中的人为误差对中国温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艳君  李庆祥  丁一汇 《大气科学》2009,33(6):1309-1318
利用1958~2005年探空温度序列, 通过质量控制、均一化处理和序列缺测率分析, 探讨了探空资料中人为误差对中国高空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中国探空温度序列存在明显的间断点, 72%的序列包含2~4个间断点。相应的订正总体上降低了1958年以来平流层低层降温和对流层升温趋势, 如700 hPa和100 hPa平均趋势值分别降低0.12 K/10 a和0.04 K/10 a。缺测率是气温区域平均趋势估算的重要参数, 30%作为最大缺测率是中国探空温度序列适宜的取样标准。提高取样标准 (台站数减少) 使1958~2005年间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的降温趋势减弱。中国高空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或北半球大体一致, 但也有不同特点: 500 hPa以下大气趋于升温, 以上则趋于降温, 最大降温趋势位于对流上部的300 hPa, 而且各气候区间区域差异性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6.
中国降水序列均一性研究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秋香  李庆祥  周昊楠  魏娜  邢旭煌  吴胜安 《气象》2012,38(11):1390-1398
文章采用全国2415个站1951-2009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正态均一性检验(SNHT)方法对年序列进行均一性检测,得到存在不连续的断点的站点数为114个,占所有检测站点数的4.72%;对其中70个与对比站相关系数在0.7以上断点的逐年、逐月和逐日降水序列进行了订正:分析发现,订正对冬季降水序列的影响比对夏季序列要大。将订正前后资料按不同的条件分为山区、台站稀疏地区等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订正前后降水序列的变差系数各站差别不大,说明订正的结果是可信的;降水距平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台站订正前后值差异很小,台站稀疏地区亦是如此,山区站降水量订正前后值差异略大;对均一化前后降水序列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序列趋势增减并不大,多数增减值占原值的比例在10%以下,年及绝大多数月份降水序列订正前后趋势的增减符号是一致的,台站稀疏地区亦是如此,山区站趋势增减幅度略大,即山区迁站对降水量趋势影响较大,但总体上并没有影响到趋势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67.
对采自天目山的柳杉树轮进行交叉定年后 ,得到树轮的δ1 3C年序列。将δ1 3C年序列去除大气 CO2 的影响 ,保留其高频振荡部分。利用华东地区部分气象站的降水资料 ,通过主成份分析 ,分析了降水与树轮δ1 3C之间的关系。考虑滞后效应 ,利用回归方法重建了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华东地区不同时段的降水序列 ,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8.
天目山柳杉树轮δD年序列及其气候含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采自天目山的柳杉树盘进行交叉定年后,测得其逐年年轮的硝化纤维素的δD,建立了树轮δD年序列。利用天目山气象站资料,分析了树轮δD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天目山柳杉树轮δD与其生长期的气候因子有显著相关,主要与后半年的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等气候要素相关密切。根据树轮δD年序列重建冬季平均最高气温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较好。重建序列呈现的天目山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的低频变化可以与全球温度变化特征相互印证。天目山是冬季风的敏感带,主要表现为冬温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说明树轮δD是研究冬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9.
北半球增暖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70.
全球气候背景下厄尔尼诺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厄尔尼诺事件进行了定义,并详细讨论了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厄尔尼诺过程对中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的影响。分析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共发生了14次厄尔尼诺事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赤道太平洋的海温有一个明显升高的趋势;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厄尔尼诺过程中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存在不同的影响,但是对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是一致的,一般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