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7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207篇
地质学   585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需水量预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每种方法的预测结果都具有误差。在分析了回归分析法以及灰色系统GM(1,1)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情况后,针对其缺点提出了相应的权重方法,对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加权处理,并以郑州市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的结果减小了预测的误差。  相似文献   
152.
研究海洋的波候变化是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对气候变迁响应的关键。渤海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波候在长期风场变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文章采用1950~2011年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渤海海域10 m风场资料,利用SWAN模式模拟逐月渤海波浪的有效波高、波向、波周期,分析该海区波候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1年期间渤海海域的有效波高呈现下降的趋势;波向角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波周期相对平稳,略有上升;有效波高平均下降0.3 cm/a,波向角度平均增加0.12°/a。有效波高在1968年前后显现突变点,波向角度约在1960年突变,波周期在1965年左右出现突变点。渤海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异导致的结果,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环流天气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东亚季风强度、夏季风北界的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与强度的变化、脊点位置西伸与北进,以及西风指数的强弱变化等),是影响和控制渤海海域波气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3.
研究近地小天体的探测机会搜索问题.针对交会型探测任务,通过结合变分理论和状态转移矩阵推导了性能指标关于可调参数的解析偏导数,然后在搜索空间中随机生成初始点,并从这些初始点出发利用解析偏导数寻优,从而得到搜索空间内对应潜在发射机会的全部局部极小值点.此方法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传统搜索方法全局搜索的特点,又克服了传统搜索方法的盲目性,因此计算速度获得很大提高.此外该方法可以对探测机会的搜索精度进行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154.
研究近地小天体的探测机会搜索问题.针对交会型探测任务,通过结合变分理论和状态转移矩阵推导了性能指标关于可调参数的解析偏导数,然后在搜索空间中随机生成初始点,并从这些初始点出发利用解析偏导数寻优,从而得到搜索空间内对应潜在发射机会的全部局部极小值点.此方法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传统搜索方法全局搜索的特点,又克服了传统搜索方法的盲目性,因此计算速度获得很大提高.此外该方法可以对探测机会的搜索精度进行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155.
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文章以作者在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邻地区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就青藏高原地区夷平面的识别、整体坡降、时代以及夷平面对构造隆升的响应等问题进行讨论。区域对比与成因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石林等形态形成于土下环境,属覆盖型岩溶,而与其共存的红色风化壳(石灰土)具有脱硅富铝作用弱而粘化作用强的特征,与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夷平面环境是一致的。根据野外观察资料和岩溶作用对水动力条件的敏感性,岩溶区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只能发育在接近地貌侵蚀基准的夷平面上。因此,厚层连续的风化壳及其壳下的覆盖型岩溶均可指示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和夷平面的存在,这为利用覆盖型岩溶及共存的风化壳识别夷平面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青藏高原东邻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演化特征,作者认为在同等条件下,岩溶夷平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达到更低的夷平高度(相对常态夷平),初步估计岩溶夷平面整体坡降小于0.5‰。构造隆升使青藏高原进入不利于岩溶作用的寒冻圈,岩溶夷平面经刻蚀作用演变为刻蚀平原,而云贵高原刻蚀作用较弱,但受到“土壤丢失”等岩溶过程的破坏。这种差别主要是构造隆升幅度的不同造成的。为了解决夷平面的年代问题,作者对滇西表生锰氧化物40Ar39Ar测年适宜性作了研究,结果显示鹤庆等地表生锰矿具有较  相似文献   
156.
云南点苍山冰川湖泊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文章通过对点苍山海拔3820m冰水沉积剖面的粒度参数、磁化率、氧化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实验分析,并讨论了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意义。实验结果表明,磁化率的强度与粗砂组分的含量成正相关,而与粘土等细粒组分含量成负相关;同时与有机质含量成负相关,与氧化铁含量成正相关。矿物组分分析实验表明,沉积物主要磁性来源于磁化铁。根据以上结果,结合冰川湖泊流域面积小、高寒环境的特点,其磁化率的影响因素与一般湖泊不同,认为冰川湖泊沉积中,因为物源较近导致外源磁性矿物主要赋存于粒度较粗的碎屑颗粒中,而高寒的环境条件使得有机质对沉积物的磁性矿物起到了稀释的作用,而很难有积极的贡献。根据磁化率的环境意义,恢复了全新世以来点苍山的古气候,从中可以划分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11.5~10.6kaB.P.,10.6~8.9kaB.P.,8.9~5.5kaB.P.,5.5~3.3kaB.P.,3.3~0.8kaB.P.和0.8kaB.P.至今,代表了末次冰期结束以后湖泊从产生至消亡的全过程。根据与其他相关地区的对比,分析了西南季风演变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57.
为了解决常规尾管悬挂器过流面积小、密封性能差的缺点,研究了膨胀式尾管悬挂器。主要对膨胀式尾管悬挂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原理,关键技术包括替浆技术、固井技术、膨胀悬挂技术、丢手技术进行了研究;解决了膨胀管悬挂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对膨胀管受力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将结果与室内试验进行了对比,两者结果基本一致。通过野外试验进一步证明了膨胀式尾管悬挂器能够提供足够的悬挂力,满足悬挂要求。  相似文献   
158.
159.
浙西北建德地区休宁组(原称志棠组)是华南新元古代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但其沉积时限和区域对比关系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对采自休宁组下部和上部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两件凝灰岩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785.0±2.8Ma(MSWD=0.85,n=37)和727.5±7.3Ma(MSWD=0.64,n=7)。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休宁组沉积时限为~800Ma至~728Ma;野外沉积学研究表明,休宁组沉积构造发育,主体属于正常气候条件下的冲积扇和滨浅海(湖)沉积,非南华冰期地层;区域上,休宁组与板溪群及其相当地层的中上部、莲沱组、苏雄组/开建桥组、澄江组沉积时限基本相当,与下冰期(Sturtian冰期)长安组不存在对比关系,应明确为华南"四堡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南华冰期之下的一套裂谷充填序列。  相似文献   
16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台格庙勘查区煤层气勘探中,部署和钻探的6口煤层气参数井,经常出现井漏、卡钻、井垮、井斜超标、钻头堵死等问题,在钻探期间采用合理的钻孔结构和钻具组合、优选钻井液性能和钻井参数,引用成熟的绳索取心钻进技术,保证取心效果;完井后采用注入/压降试井技术,获取台格庙目标煤层含气性及储层数据,评价煤层气产能。结果表明:参数井取心收获率为93%~98%,机械钻速1.63~2.55 m/h,井斜控制在2.69°~3.22°,地层压力系数0.93,煤层渗透率1.16×10–3μm~2,降低煤层气钻井和测试成本,为今后相似地区的煤层气钻探施工和测试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