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75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41.
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南段林西地区的5个典型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Nd-Sr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基础上,对5个岩体的继承锆石/前锆石和岩浆锆石进行了系统的SHRIMP U-Pb年龄测定和LA-MC-ICPMS Hf同位素组成测定,试图阐明林西花岗岩源岩的组成和性质。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大部分林西花岗岩侵位于早白垩世(135~125Ma),它们的源岩的年龄为~146Ma。一部分花岗岩类是在早三叠世(241Ma)和晚侏罗世末(146Ma)侵位的,它们的源岩的年龄分别是263Ma和165Ma。测定了100个锆石~(206)Pb/~(238)U年龄,都年轻于300Ma,反映在下地壳源区不存在前寒武纪岩石。做了175个锆石Hf同位素组成测定,均给出高正值ε_(Hf)(t),说明源岩具有初生地壳的性质。在相同的ε_(Nd)(t)值下,林西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显著高于地球阵列和夏威夷洋岛玄武岩,这种ε_(Hf)~ε_(Nd)脱耦性指示源岩中含有远洋沉积物即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组分。~(206)Ph/~(238)U年龄t=263~165Ma的锆石的ε_(Hf)(t)值构成近乎平行于亏损地幔Hf同位素演化线的趋势列,说明源岩基本为俯冲洋壳镁铁-超镁铁岩。t=146~125Ma的锆石的ε_(Hf)(t)值大幅度降低;同时,从晚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发生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地幔上隆和岩浆底侵以及俯冲洋壳的折返,是造成下地壳源岩组成急剧变化和热梯度上升的原因。以底侵镁铁质岩石为主、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次的源岩的熔融,产生了马鞍子、夜来改和龙头山2花岗岩(岩套2)。林西镇南西的小城子岩体的源岩则以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为主,并含一定量的底侵镁铁质岩石。5个岩体的岩浆锆石的~(176)Hf/~(177)Hf值系统低于继承锆石/前锆石者,t=146~125Ma的锆石从中心到边缘~(176)Hf/~(177)Hf值呈现降低的趋势或者系统的变化。上述特征反映从源岩的初始熔融直到最终产生花岗岩浆的全过程中,下地壳的熔融区间逐渐扩张、卷入熔融的组分不断增多的过程。岩套1花岗岩类是镁质或Ⅰ型花岗岩,岩套2则表现出A型花岗岩以及从典型到不典型的铁质花岗岩的特征。岩套1和岩套2花岗岩类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取决于源岩的性质。岩套1的源岩是相对氧化和含水的洋壳镁铁-超镁铁岩或俯冲增生杂岩;岩套2的源岩则由相对还原和贫水的底侵拉斑玄武岩以及不同分数的俯冲增生杂岩构成。  相似文献   
342.
将T213降水预报资料插值到孝感市各测站上,对24h、48h降水预报做了客观统计检验。分析结果表明:T213对孝感市有无降水预报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强降水48h预报有比较好的参考作用。通过的降水预报误差的分析发现,在一般情况下,T213降水预报值要比实况偏大。  相似文献   
343.
遥感地质特征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在澜沧江—温泉与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两条岩石圈断裂之间区域存在着4个正交叠加在早期北西—南东向构造地貌上的北东—南西向第四纪坳陷。其中西羌塘北部坳陷和长江源坳陷的地堑式裂陷地貌特征明显,而黄河源坳陷和若尔盖坳陷发育程度较低,但它们均是在青藏高原大陆构造变形的统一动力学背景下,地貌发生东西向伸展变形的产物。进一步研究表明,它们的形成不仅与青藏高原中南部所发育的近南北向裂谷具有同样的动力学意义,而且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44.
遥感水文地质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搜索整理分析近年遥感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从图像解释、水文地质评价与填图、热红外影像、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流系统、地下水补给与管理、遥感水文地质与专家系统。GIS以及数值模拟的结合等方面叙述了该领域近期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对它的发展趋势也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45.
校园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点取样研究校园空气微生物浓度及时空分布规律.并采用有关标准,评价校园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监测结果表明: (1)室内监测点中,教学区全部合格;宿舍在春季和秋季合格,冬季和夏季不合格;餐厅中西苑餐厅全年均不合格.室外监测点中复合绿地和道路全年处于污染状况. (2)校园各功能区中,空气微生物浓度室内明显低于室外(p<0.05);在空气微生物总浓度中,空气细菌的含量占绝大多数(平均占88.99%). (3)校园各功能区空气细菌和真菌浓度年季变化特征显著.空气细菌浓度在春季最高,空气真菌浓度夏、秋季最高,冬、春季最低. (4)针对监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环境卫生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46.
本根据常用K指数的计算公式,针对高原的气候特点,对常用K指数计算公式试作了等压面层次上的改变,从而得到了两种应用于高原的K指数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计算了西宁汛期1999年(6-9月)的K指数,并且应用于天气预报中,从应用结果分析,认为:两种改变层次后的K指数在西宁汛期降水天气预报中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47.
岩体风化的综合分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岩体的风化不仅会引起岩石物质成份、化学成份变化 ,而且也引起岩体裂隙、岩体完整性的改变。因而风化岩体中裂隙数量、岩体块度的变化与岩体的风化程度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论文研究了用岩体裂隙间距、岩体的完整性指标、岩石质量指标对岩体风化程度进行分带 ,较好地将岩体风化分带与岩体结构、岩体工程特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岩体风化程度的定量划分上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348.
国家地震局地震考察组在访问菲律宾期间,了解到菲律宾乃至东南亚的一些较大的地震研究计划是在东南亚地震和地震工程协会(简称 SEASEE)赞助或规划下实施的。为此,在参观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局的同时,也访问了设在这里的东南亚地震和地震工程协会秘书处。以1974—197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项目——“东南亚区域地震台网”为契机,为在UNDP 项目结束之后继续开展区域合作,于1979年成立了东南亚地震和地震工程协会。该机构由东盟五国的气象、地球物理局(厅)组成。协会主席由五国气象局(厅)的局(厅)长轮流担任。  相似文献   
349.
浅埋偏压隧道出口变形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皖南某公路浅埋偏压隧道出口段高边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零开挖进洞的施工方案,并结合洞口的工程地质条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通过对该边坡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首先对边坡的岩体结构类型及其成因机制、结构面与坡面组合特征进行细致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FLAC3D数值模拟,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边坡的变形首先以隧道内侧存在的软弱岩体(挤压错动带、断层)的不均匀压缩为先导,进而引起上部岩体产生由NE向陡缓结构面构成的阶梯状滑动,这将会使隧道构筑物及隧道外壁承受较大的压应力,当压应力超过隧道构筑物及外壁的极限强度时将产生破坏,从而诱发上部岩体产生更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基于此,隧道进洞开挖前首先应对上部岩体进行加固处理,避免隧道构筑物及隧道外壁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350.
翻开世界地图,人们不难发现有众多以一个探险家的名字命名的地名:如把亚洲和北美洲隔开的白令海峡、太平洋北部的边缘海白令海、楚科奇半岛西南部的白令角、阿拉斯加南部最大的冰川白令冰川、白令葬身之地的白令岛等等。白令(Vitus Bering,1681—1741),是丹麦籍俄国海军军官,一位睿智精明的探险家。他22岁时乘荷兰船首次远航印度,1704年开始在俄国海军服役,1730年任俄国海军准将。1725年初,白令率领的探险队从彼得堡出发,穿越西伯利亚抵达亚洲东北端。探险队员征服了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