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36篇
  1975年   21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With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he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major concern in China.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cultivated land. Farmer household's satisfac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ensation. Therefore,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select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pattern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and re-examined. By employing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PRA), 3 villages and 392 households were investigated and sampled in mesa and hilly areas of Chongqing. The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framework of household livelihood hexagon has been developed to quantify the livelihood assets of different farmer households. Finally, the Gray Relation Model and Probit Regression Model have been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usehold livelihood assets and their compensation pattern op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both qualitative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household livelihood assets. We found that the inequality of livelihood assets is evident for five household types. There is a spatial trend that the higher the elevation, the less livelihood assets are. In addition, their options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pattern vary from Chengdu Pattern to Foshan Pattern due to their difference in livelihood assets and difference in location. In detail, there is a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livelihood assets and their compensation pattern; negative correla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natural assets value and household pattern options, while the other livelihood assets have positive impacts on compensation pattern in varying degrees, which from the top are psychological assets, human assets, physical assets, financial assets, and social assets respectively. A conceptual compensation pattern system has been designed to meet the demands for farmer households mainly according to their shortage in livelihood assets. In addition, compensation method,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basis of compensation and the source of compensation funds have been proposed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72.
利用Quick Bird全色遥感影像更新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现势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经过精确的多项式变换正射几何纠正后,得到正射影像(DOM)与原有的数字线划图(DLG)叠加,经判读识别地物的变化,实现对原有地形图的快速更新.通过对地面控制点和检查点纠正的精度分析说明,利用Quick Bird遥感影像数据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城区更新1:2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3.
为研究矩形巷道在不同开挖卸荷速率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和声发射特性,使用水泥砂浆矩形巷道围岩试件进行快、慢速开挖卸荷试验,得到顶板、隅角、帮部围岩的应变特征和声发射(AE)撞击计数、能量、频谱的演化特点。试验结果表明:(1)快速卸荷,应变释放率高,卸荷后变形不稳定;而慢速卸荷,围岩应力充分调整,有利于应变的充分释放,卸荷后变形相对稳定。(2)矩形巷道的快、慢速卸荷,均以顶板和帮部围岩的径向受拉、隅角围岩的切向受压变形为主;随围岩深度增加,卸荷效应的影响逐渐减弱。(3)两种卸荷速率的AE撞击计数和能量演化特征与应变特性形成良好对应,揭示了围岩内部裂隙与损伤随开挖卸荷的发展过程;峰值频率区段变宽和高幅值信号的峰值频率在某一频段增多的现象可看作围岩发生主破裂的前兆信息。(4)快速卸荷,顶板和帮部周边产生大块剥落现象;而慢速卸荷,顶板和帮部周边每隔一段距离产生垂直于隅角的贯通裂缝,碎胀现象明显但未脱落;两者的隅角围岩破坏程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74.
为了获得巷道围岩开挖卸荷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与开挖卸荷状态之间的关系,使用水泥砂浆厚壁圆筒围岩试样,开展开挖卸荷条件下3种不同卸荷速度的声发射试验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小型巷道围岩开挖卸荷模型试验系统,声发射系统及变形监测系统采集试样卸荷过程中的声发射时频信号及变形信息,并对声发射b值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试验过程具有4个特征阶段:加载段―维持段Ⅰ―卸荷段―维持段Ⅱ,这4个阶段与振铃累计曲线有良好对应关系。(2)加载段,高频高幅信号较多,分布范围广,试样内部原始裂隙在三向应力作用下压密明显;维持段Ⅰ,高频高幅信号明显减小,分布范围变窄,试样三向持续压密,变形微小;卸荷段,高、低频信号增多,幅度增加,应变率较高,变形增加速度快,卸荷对试样内侧影响效应更显著;维持段Ⅱ,较慢速卸荷的高幅信号持续增多,内外侧以较低应变率持续产生变形。(3)卸荷速度越大,卸荷段振铃累计曲线出现“陡升”的幅度越高,维持段Ⅱ“陡升”出现越早,幅度越小。(4)卸荷速度增大,b值整体量值减小且越趋于小波幅平稳变化,相对声发射大事件占比提高,破裂尺度更大。  相似文献   
75.
Au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广东 《现代地质》1994,8(3):357-364
本文主要概述国外Au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研究的进展.Au可呈多种形式迁移,在低温热浪中,主要呈硫氢络合物或与有机质吸附在一起搬运;而在高温热液系统中,Au主要以氯络合物形式迁移。成矿流体沸腾、有机质作用、非晶态硫化物表面吸附及流体混合与围岩的相互作用等是金矿床形成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76.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对景观格局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广东  戚伟 《地理学报》2019,74(12):2572-2591
探索建设用地扩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机理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功能、格局和过程变化影响机制的关键。但中国全国尺度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对景观格局演化的影响研究明显不足。基于此,突破传统行政区划单元的分析方法,以覆盖全国的10 km格网为基本单元,基于1975-2014年建成区比率数据来表征建设用地扩张水平,运用同期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相应的景观指数,定量刻画了建设用地扩张及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化过程,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定量解析了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对景观格局演化的影响效应。同时,基于全样本、不同时间点、不同规模城市和不同区域城市的对比揭示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对景观格局演化影响的时空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40年间建成区比率值增长了3倍,高于同期的人口城镇化增长水平,东、中和西部间呈现出显著的梯度差异性,而且差异程度逐步增加,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显著。1975-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14年3个时间段的年均增速分别为5.87%、2.32%和2.32%。景观格局总体上也经历了显著变化,优势景观类型的主导性逐步降低,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复杂度增强,邻近度趋于离散,聚集度逐步降低,结合度渐高,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有所提高。随着建设用地扩张水平的提高,景观越来越趋于破碎化,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强度和频率也不断增强。例如,建设用地扩张水平每提高1%将导致景观斑块数量提高0.45%左右。但是建设用地扩张水平与景观复杂度的变化在空间上存在错位。建设用地扩张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使同类型斑块间的距离变近,景观聚集度出现降低趋势,景观越来越呈现多种要素的密集格局,斑块聚合和集群性增强,相应的结合度也越来越高,景观均衡化趋势和均匀分布越来越明显。同时发现,不同规模城市和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显著,除地理区位因素差异性不显著外,其他控制要素也对景观格局演化具有差别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为推动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充分发挥我国东北地区面向海洋的区位优势,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文章从基础条件、空间布局和实施重点3个方面,分析我国东北地区海洋经济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是海洋经济大省,而在打破传统"沿海"观念的基础上发展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毗海经济和向海经济,有利于辽宁省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整个东北地区海洋经济的区域协同发展,俄罗斯远东发展战略与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也为此创造了环境和机遇;我国东北地区海洋经济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为"一轴一带两区",其中"一轴"为大连至佳木斯的铁路通道,"一带"和"两区"分别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延边州海洋经济区和绥芬河海洋经济区,各地发挥各自的区位和产业优势,科学布局海洋产业,形成集聚、辐射和带动力量;我国东北地区应大力推动海洋经济一体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对外开放国际化和科学技术创新化,从而实现海洋经济的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8.
大兴安岭西侧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地区广泛分布的满克头鄂博组缺乏古生物化石和年代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因此地层形成时代上存在争议,形成的古气候环境不明。本次在野外地质调查中,在满克头鄂博组发现了Nestoria(尼斯托叶肢介)化石和Cedripites-Piceaepollenites-Psophosphaera孢粉组合,其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也指示了其形成的古气候环境为亚热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在该组中上部流纹岩中获得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56.61±0.96Ma,结合古生物化石年代学特征,确定满克头鄂博组形成于晚侏罗世中晚期;同时,满克头鄂博组中流纹岩的锆石U-Pb年龄(156.61±0.96Ma)指示以Nestoria为代表的叶肢介化石带时限为启莫里阶。  相似文献   
79.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关系研究是国际人地系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对于如何协调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紧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关系研究主题,在对国际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集中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关系理论、方法以及关键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关系研究国际前沿与进展进行评述。分析发现,国际上近远程耦合概念提出时间不长,其理论的完备性与系统性尚显薄弱,对实证研究统领性指导还略显不足。而从其他研究视角出发,国际上对互为远端的人地系统间关联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实证内容充足,内涵丰富。展望未来,关注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关系、挖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主导路径与动态演变特征、加强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近远程耦合理论研究,是推动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0.
石准立  谢广东 《现代地质》1998,12(4):477-484
摘  要  着重研究了东伙房金矿床矿物包裹体的空间分布, 并将其用于解释矿床成因。 研究 了成矿压力场、 温度场和热液沸腾与矿质沉淀的关系, 利用矿物包裹体气相和液相成分测定 结果讨论了金的搬运形式。 论述了碱性潜火山岩正长斑岩体与成矿的关系, 指出矿床形成于 印支期地幔热柱引发的张性成矿动力学背景之下, 矿床属于和碱性岩有关的中浅成高中温热 液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