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52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398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0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01.
察尔汗盐湖北侧沙丘沉积物颗粒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扫描电镜对比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北侧线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沉积物颗粒的表面显微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北侧线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明显的风成特征。颗粒以次棱角状为主,普遍发育典型的碟形撞击坑、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察尔汗盐湖北侧沙丘沉积物以物理分解和机械搬运作用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低,反映了当时干旱炎热的沉积环境;贝壳状断口、平行擦痕及V形坑的存在表明柴达木盆地沙丘沉积物前期曾受到冰川或流水的作用,推断出柴达木盆地周围高山的剥蚀产物或察尔汗盐湖的湖相沉积物可能是察尔汗盐湖北侧沙丘沉积物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802.
康新宇 《地图》2014,(6):68-75
湖州,古称“菰城”、“乌程”、“吴兴”,地处江浙皖三省交界处,北濒太湖,西依天目山,是太湖南岸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古城,也是太湖流域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囊有“吴越古邑、东南望郡”的美誉。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置湖州,因滨太湖而得名,“湖州”之名由此始,以后的1000多年,虽经多次政区变化,“湖州”之名沿用至今。千年未移的古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项梁、项习习起兵,在东莒溪和西莒溪交汇处的江渚汇东北处,即现湖州市区中心广场、人民公园附近,建项王城,史称“项王故城”,是为湖州筑城之始。后因外筑罗城,故称子城,现人民路附近有湖州子城城墙遗址。此后历代,如唐、宋的州治,元之路治,明清的府治,一直都在子城,城址未变,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803.
大数据驱动的人类移动模式和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基于个体粒度的海量时空轨迹获取人类移动模式成为可能。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基于手机通话数据、公交卡刷卡记录、社交网站签到数据、出租车轨迹、银行刷卡记录等进行了人类移动模式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空分析方法,为从个体角度审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可以应用于交通、公共卫生等领域。总结了基于大数据的人类移动模式研究流程,归纳了人类移动模式的基本度量方法,探讨了解释所观测移动模式的模型构建方法,指出了地理环境对于移动模型建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4.
2013年初江苏连续性雾-霾天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于庚康  王博妮  陈鹏  黄亮  谢小萍 《气象》2015,41(5):622-629
利用FNL资料、污染物颗粒浓度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13年1月12—16日江苏地区的连续性雾 霾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要素特征、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大气污染状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形势变化平稳、中低层的暖平流配合稳定少动的地面气压场为雾 霾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持续变化较小的气压梯度和较低的风速以及相对湿度的增大和PM2.5、PM10的浓度的变化为雾 霾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雾 霾期间低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逆温现象,混合层高度与AQI呈反相关关系,当混合层高度越低,AQI就越高,污染就越严重,能见度就越差;相对湿度的升高和PM2.5在污染物颗粒中的富集,是导致能见度下降和持续污染的首要原因,而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降温是污染物颗粒被快速清除的重要动力机制;影响南京的污染物来源为:黄海、安徽地区、北方污染物的输送和本地的局地污染。  相似文献   
805.
江苏水稻障碍型冷害时空变化特征及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敏  徐经纬  高苹  于庚康  单婵 《气象》2015,41(11):1367-1373
利用江苏35站1961—2014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水稻产量数据,基于ArcGis软件统计分析了水稻关键生育期内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敏感性。结果表明:(1)低温冷害总次数呈现“北多南少”的总体特征,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冷害次数最多,21世纪00年代为第二高值期;(2)全省低温冷害持续天数主要是3~6 d,其中持续3 d的比重最大,平均占50%左右,淮北存在6 d以上的低温冷害过程,但比重基本不足10%,淮北遭遇低温冷害的时间要早于淮南,淮南基本上都是在9月上旬才会发生;(3)低温冷害总体发生几率存在“北大南小”的特征,年代际波动明显,20世纪70年代的发生几率最大,21世纪00年代次之,20世纪80—90年代最小;(4)江苏西北部低温冷害强度最强,21世纪00年代低温冷害强度最强,20世纪70年代次之,20世纪80—90年代最弱;(5)江苏中部是水稻对低温冷害的高敏感地区。  相似文献   
806.
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干湿气候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中国区域56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多时间尺度的湿润指数。用ArcGIS软件平台对站点的降水量和湿润指数进行反距离加权插值,得到其空间分布图,进而分别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和年代际两个角度分析了湿润指数与干湿气候带界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的极干旱区范围缩小;内蒙东部半干旱区东伸增大,西部干旱区南移扩大;山东半湿润区南移扩大;陕西半干旱区加大,湿润区缩小。从年代际变化而言,湿润指数和干湿气候带界线分布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东北地区总体呈现干湿交替特征;1970s起,西北地区总体趋湿;华北东南部持续趋干;新疆南部(极干旱区)持续趋湿;南方地区在2000s四川南部和贵州中南部趋干,出现部分半干旱区。另外,根据中国农业区划方案,分别计算7个一级农业类型区湿润指数。发现7大农业区50 a来湿润指数都呈下降趋势(青藏区除外),尤其西南地区在2000s湿润指数下降最为显著,其主要原因是2001年以来该地区潜在蒸散增加和降水偏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807.
江苏地区两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和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两次典型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前期,对流层低层伴有明显的暖平流,中高层出现冷平流,促进了该地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和发展;在飑线移动发展过程中,地面风场中对应一条清晰的辐合线,对飑线的触发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两次过程中环境场的热动力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就热力条件而言,前者发生在春季,冷空气势力依然较强,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是大气层结不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后者发生在暖湿气流相对活跃的夏季,中高层冷空气的侵袭更值得关注;动力条件分析表明,前者低层辐合抬升条件明显好于后者,而后者的热力条件占优势,一旦对流启动,更容易发展.  相似文献   
808.
全球山地冰冻圈变化、影响与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冻圈是高山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着全球约10%的人口。近几十年来,冰冻圈变化对山区和周围地区的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海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指出,过去几十年全球高山区气温显著升高,使山地冰冻圈发生了大范围显著退缩。观测到的山地(特别是低海拔山区)积雪期缩短、雪深和积雪覆盖范围减小;冰川物质持续亏损,其中全球最大的冰川负物质平衡出现在南安第斯山、高加索山和欧洲中部,亚洲高山区冰川负物质平衡最小;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地下冰储量减少;河、湖冰持续时间缩短。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山地冰冻圈在21世纪仍将呈继续退缩状态。到21世纪末,低海拔山区积雪深度和积雪期将减少,冰川物质损失继续增加,多年冻土持续退化。冰冻圈变化已经或将改变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并对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应对山地冰冻圈变化应从管理和优化利用冰冻圈资源、加强冰冻圈变化灾害风险的有效治理、增强国际合作及公约制定等适应策略着手开展,增强适应能力,从而有益于推动山地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09.
针对传统开采沉陷监测方法的缺陷和现有预测模型精度较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BAS-InSAR和差分进化混合灰狼优化算法(DEGWO)优化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的预测模型,利用2018年10月-2020年3月的44景Sentinel-1A数据对陕西彬长矿区孟村煤矿进行开采沉陷监测,得到该矿区的年平均沉降速率和时间序列累积沉降值.SBAS-InSAR监测结果表明,该矿区年平均沉降速率最高达到了211 mm/a,最大累积形变量达到335 mm.用矿区GPS数据对InSAR处理结果进行验证,拟合效果较好.并将预测结果与传统SVR预测模型以及灰色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DEGWO-SVR模型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以及均方根误差,均为三者最小.说明了差分进化混合灰狼优化算法能够起到很好的参数优化效果,该方法优化的SVR预测模型能够在矿区开采沉陷预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810.
水泥-黄土注浆充填材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空区危害巨大,目前主要采用注浆充填方式进行处置。水泥-粉煤灰浆液在采空区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一些采空区治理工程中,由于缺乏粉煤灰,需要寻找其他低成本的注浆材料。水泥-黄土浆液具有就地取材、工艺简单等优势,是替代水泥-粉煤灰浆液的首选。本文以陕西泾阳、甘肃兰州、山西吕梁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水泥-黄土浆液黏度、结石率、凝结时间、结石体强度等性质的试验,研究了水泥掺量、水固比、黄土类型、水玻璃掺量等因素对水泥-黄土浆液性质及其结石体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黄土掺量的增加,结石体强度、浆体流动性降低,而凝结时间延长; 水泥-黄土浆液结石体早期强度较低,而后期强度增长较大; 黄土的地域性分布,造成水泥-黄土浆液性质差异较大,黄土的粒径越粗,结石体的强度越高; 与离石黄土浆液相比,马兰黄土浆液性能稳定,强度较高,更适宜于采空区充填注浆; 水玻璃的掺入,使浆液黏度增大,结石率提高,凝结时间缩短,强度减小。本研究成果为采空区注浆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