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测绘学   163篇
大气科学   170篇
地球物理   115篇
地质学   452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8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A novel esterase Est C10 from B acillus sp. CX01 isolated from the deep sea of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and the functionalities of Est C10 was characterized. At present, the reports about the kinetic resolution of racemic methyl 2-chloropropionate were quite rare. So we developed deep-sea microbial esterase Est C10 as a novel biocatalyst in the kinetic resolution of racemic methyl 2-chloropropionate and generate( R)-methyl 2-chloropropionate with high enantiomeric excess(99%) after the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such as p H, temperature, organic co-solvents, surfactants,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and reaction time. Notably, the optimal substrate concentration(80 mmol/L) of esterase Est C10 was higher than the kinetic resolution of another esterase, Est12-7(50 mmol/L). The novel microbial esterase Est C10 identified from the deep sea was a promising green biocatalyst in the generation of( R)-methyl 2-chloropropionate as well of many other valuable chiral chemicals in industry.  相似文献   
972.
营养盐和盐度对海草的生长和生理都具有重要影响,但二者对海草的协同作用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日本鳗草(Zosterajaponica)为对象,在室内可控条件下进行营养盐和盐度对日本鳗草的协同影响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营养盐和盐度对日本鳗草地上生物量、地上部分C含量、地下部分C含量均有显著的协同影响。日本鳗草组织中的营养盐含量(Nt)与盐度有显著相关性,但并未受到营养盐和盐度的协同影响。营养盐和盐度会协同影响海草的固碳能力,并同时影响其对硝酸盐的吸收。  相似文献   
973.
本文通过2007、2013和2016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反演提取水体浊度信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敖江流域大面积开发建设所引发的水土流失对敖江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2007年12月,敖江流域尚未有大面积开发,沿岸植被覆盖良好,江水浊度较低,平均约为23 NTU,分布比较均匀;2013年3月,敖江贵安新区处于开发建设期,特别是东雁-海峡段沿岸大片植被为工地裸土所代替,大量沙土流失至江中,使该段江水的浊度比上游高出3倍以上,平均浊度升高37 NTU,最大浊度差可达60 NTU,影响范围可至下游13 km;2016年9月,贵安新区建设基本成型,水土流失大幅减少,敖江整体浊度恢复相对均匀,但东雁-海峡段的平均浊度约39 NTU,仍高出上游5 NTU。其他分散的局部建设,是江水出现高浊度斑块的重要原因。浊度的上升,降低了水体含氧量,导致水质下降。当前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大量的工程建设,其所致水土流失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在工程中采取必要控制措施,以降低其对沿江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4.
作为多通道合成孔径雷达(SAR)的一种高效便捷的抗干扰方法,SAR多通道对消技术可有效抑制包括散射波干扰在内的多种干扰类型,于是提出采用方位向余弦调相散射波干扰方法来对抗SAR双通道对消的干扰抑制能力。该方法通过对传统散射波干扰慢时间域进行余弦调相,不仅实现了干扰信号的方位向扩展,更使得干扰信号到达各通道之间的相位关系发生严重改变。这种相位差变化会影响干扰对消过程中的自动相位搜索环节,扰乱对消时所需补偿相位的估计结果,进而严重破坏对消后的真实场景成像。以SAR双通道对消系统为例分析了该干扰方法的影响效果,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余弦调相散射波干扰可使得补偿相位的估计结果在慢时间上近似正弦分布;在双通道对消成像中,该干扰使得真实场景在方位向上被重复搬移,造成严重的影像重叠,同时在方位向上伴随着密集的明暗条纹;干扰效果可通过设定余弦调制频率、调制指数等参数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975.
利用2005-2015年MODIS 8 d合成数据和Jason-1、Jason-2卫星测高数据,对呼伦湖水域面积以及水位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以降水量和蒸发量为指标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09年水域面积和水位均呈持续减少趋势,湖面萎缩了2.24万hm~2,水位下降了1.37 m;2009-2012年水域面积和水位变化幅度均不大;2012-2015年水域面积和水位大幅增加,2013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62万hm~2和544.55 m,因此利用卫星测高数据研究呼伦湖水位变化是可行的。②蒸发量是影响呼伦湖水域面积和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降水量为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6.
2007年7月新疆三次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莲梅  张云惠  汤浩 《高原气象》2012,31(4):963-973
利用新疆99个气象站日降水量资料和NECP/NCAR一天4次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8-11日、15-17日和27-29日新疆3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和收支特征。雨型I(8-11日)的雨带位于天山山区及其北麓,雨型II(15-17日)的雨带位于新疆东部地区,雨型III(27-29日)的雨带位于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结果表明,这3种典型雨型的水汽输送路径有明显的差异,雨型I存在西风气流、河西走廊至新疆的低空偏东急流和青藏高原向北气流3支水汽输送路径,西方路径水汽输送量最大,这3支水汽输送气流在天山山区及其北麓强辐合并引发暴雨。这是由700hPa贝加尔湖脊发展、对流层中亚低涡强烈发展、快速东移和500hPa新疆脊逐渐东移所造成的。雨型II的水汽输送为西方、东方、南方和北方路径,4支水汽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强辐合并引发暴雨。这种异常的水汽输送是由700hPa柴达木低压发展、500hPa乌拉尔脊东北向发展、中亚低涡东南移动和新疆脊配置所致。雨型III主要为西风气流和贝加尔湖至新疆低空偏东急流输送水汽,东、西方水汽在天山以北区域发生强辐合并造成暴雨,偏东水汽输送来自于贝加尔湖、孟加拉湾、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其水汽输送量大于西方路径。这种异常水汽输送是由中亚低涡东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伸与贝加尔湖脊叠加且贝加尔湖脊西伸配置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977.
WRF模式陆面参数扰动对一次西北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每6h一次的1°×1°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 V3.1,以2005年7月1~2日发生在甘肃东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为例,根据NOAH陆面方案中土壤最大容积水含量(MAXSMC)初始扰动对此次暴雨进行了敏感性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对陆面参数MAXSMC扰动比较敏感,MAXSMC初值减少20%,模拟的降水与实况更接近,而增大MAXSMC则对降水的影响不大;浅层土壤湿度、低层气象要素以及地表通量均对MAXSMC扰动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是由于不同的下垫面类型,其敏感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地表通量的直接输送和由低层不稳定所导致的间接水汽输送的变化,对降水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导致二者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故模拟的降水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走势。  相似文献   
978.
引起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8·8"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安泰  何宏让  张云 《气象科学》2012,32(2):169-17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以及FY-2E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NCEP每6h一次的1°×1°格点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8月7—8日出现在甘肃省舟曲县的一次局地突发性致泥石流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高空短波槽、东风倒槽、低涡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和地面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对流云团发展生成MCS是暴雨发生的直接原因。对流云降水回波的发展和增强与降水强度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来自孟加拉湾和东海的暖湿空气是此次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和垂直涡度的显著增大,为本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暴雨中心位于700 hPa等假相当位温线密集带的西南侧边缘,暴雨是伴随着对流有效位能和大量不稳定能量的有效释放而发生的。倾斜涡度的活跃发展,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机制的形成可能是导致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979.
两河口水电站左坝肩边坡岩性主要由三叠系砂岩、板岩组成,心墙边坡为陡倾横向坡。斜坡变形主要受NE向长大裂隙及NW向顺层断层控制,斜坡心墙部位发育的楔形拉裂体对工程边坡的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本文采用FLAC3D软件对工程边坡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心墙边坡变形主要受特定结构控制,随着开挖的进行,边坡整体稳定性逐渐提高,但心墙开挖边坡存在不利块体。上游侧边坡为楔形拉裂破坏,下游侧边坡为滑移拉裂破坏,上述分析结果对心墙边坡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0.
栾川石煤是河南省境内一种比较特殊的煤种,主要分布于栾川群煤窑沟组上段,一般含石煤层2层,个别地段为3层或4层。可采石煤为第一层,厚度1.40~13.10m,一般为4-6m,分布面积大,层位稳定,连续性较好;原煤发热量4.08~12.41MJ/kg,平均7.26MJ/kg,灰分产率58.08%~82.09%,全硫平均含量1.72%,为中硫、高灰分、低发热量的劣质煤。栾川含石煤地层及煤层的分布与黄背岭一石宝沟背斜关系密切,呈环带状分布于背斜四周,变辉长岩与石煤的出露形影相依,为找矿标志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