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统计特征及预测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发生的2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辽宁地区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该地区震群活动与未来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2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优势发生时段在震群出现后3天内的占68%,84%的震群中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差≤0.5级,平均为0.35。80%的震群持续活动时间约2个月;2震群中最大地震的震级越大,相应地2、3级地震频次也越多,通常1个4级左右的震群,2级地震频次平均约为28,3级地震平均约为6;3当震群中3、4级地震频次分别≥10和4,同时序列的b值为0.6~0.9,此时可判定震群为前兆震群。未来中强震3要素的判定依据为:发震时间为震群开始后1年内,平均6个月;震中距离震群所在地约0~400km,平均为180km;最大强度为G-R预测的最大地震震级加2.0级。当b0.5时,震群有可能为前震序列,即震群开始后1~20天内原地有发生M≥5地震的危险;425次震群中的80%在震群出现1年后对应了M≥4.6地震,空间上辽宁内陆的震群对辽南和唐山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长岛和黑山岛附近海域的震群对渤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302.
李宇彤  张博  王亮  李彤霞 《中国地震》2015,31(2):235-244
海城-岫岩地区是辽宁地震多发区,地震序列频发,具有区域地震窗口效应。在该地区一些显著的地震序列中,发现同一台站记录中有多个具有高度相似波形的地震,即重复地震序列。这些地震发震位置非常接近,破裂区域基本重合,因此可能反映孕震断层的一些活动特征。本文利用波形互相关方法对辽宁海城-岫岩地区4个显著地震序列进行重复地震识别,研究发现地震序列中重复地震的累积滑动量数值大小似乎与后续中强震在距离上有一定相关性,其中岫岩MS5.4地震前的前震序列产生的累积滑动量最大,并在主震前出现明显的滑动加速现象。  相似文献   
303.
本文提出了数字地图在地形匹配技术TERCOM算法中的改进方案,首先利用惯导输出位置的差进行地形匹配的相关运算,并讨论了连续匹配的实现。通过仿真证明,改进方案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地形匹配定位精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4.
曲线放样是线路工程测量中的主要工作,起初使用经纬仪和钢尺进行偏角法放样,现在主要使用全站仪坐标法放样,在此期间经历了由经纬仪和测距仪组成的半站仪的极坐标法,直到现在有些基层部门仍在使用此法。本文旨在解决极坐标放样时极距的准确计算问题,同时讨论直接用弧长代替弦长时的精度。  相似文献   
305.
正以往对定点形变的研究多采用趋势形态法和潮汐参数解算法,而S变换时频分析、超限率等新方法的引入,打破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的困局,S变换等多方法的引入在形变前兆异常研究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利用S变换方法对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的定点形变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以2016年门源MS6.4地震为震例,研究强震前短临异常时空演化特征。该地震前青海、甘肃、宁夏部分定点形变台站均存在趋势转折异常,短临异常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06.
基于谱元法的频率域三维海洋可控源电磁正演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精度、快速有效的正演模拟算法是三维电磁正反演的前提.为了提高海洋电磁三维数值模拟的精度和效率,本文提出利用基于Gauss-Lobatto-Chebyshev(GLC)基函数的谱元法进行海洋可控源三维电磁正演模拟.谱元法结合有限元法和谱方法的优点.我们通过应用伽辽金加权残差法离散二次电场矢量亥姆赫兹方程,在单元内选择混合阶GLC多项式的张量积作为高阶矢量插值基函数,在求解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时利用直接求解器进行快速求解,从而实现了三维海洋可控源电磁快速高精度正演模拟.一维和三维模型正演结果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典型模型的数值结果表明谱元法是一种有效的三维海洋可控源电磁正演数值方法,能在稀疏网格剖分情况下获得精确的海洋电磁正演模拟响应.  相似文献   
307.
起伏海底地形时间域海洋电磁三维自适应正演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自适应非结构有限元算法实现海洋电磁起伏海底地形三维正演模拟.通过采用隐式后推欧拉时间离散技术,保证在较大的时间步长条件下获得正确结果.为获得多时间道海洋电磁正演模拟的有效网格,我们采用基于法向电流连续的后验误差估计的自适应方法和网格融合技术;同时为了控制网格数量和保证正演模拟稳定性,我们还在网格融合过程中应用了随机网格挑选技术.对于方程组求解我们使用MUMPUS直接求解器.当时间步长不变时,只需对系数矩阵进行一次分解,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将本文计算结果与半空间模型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算法精度.针对海洋电磁半拖曳式和双船拖曳式工作方式,我们通过典型模型的模拟计算,研究海底地形影响及海底高阻层识别特征.  相似文献   
308.
通过对矿井巷道贯通测量设计方案的分析,总结了贯通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并指出人为因素是导致井下贯通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对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测量误差出现的原因,从井下测量的测量方式以及仪器设备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井下贯通测量的精度,也对矿井巷道的安全建设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09.
张博  郭锋  张晓兵 《岩石学报》2020,36(4):995-1014
东南沿海地区发育具有"等同位素组成"特征的晚中生代双峰式火成岩,其成因备受争论。本文选择了福建省平潭岛双峰式杂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与花岗岩开展了高精度锆石U-Pb定年、原位O-Hf同位素和黑云母矿物化学方面的研究,以探讨这些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分析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与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6.8±1.0Ma、116.3±1.0Ma与117.4±1.0Ma,表明它们均侵位于早白垩世。这三类岩石也有较为相似的锆石O-Hf同位素组成。其中,锆石的δ18O分别变化为4.6%~5.3‰、4.8%~5.3‰及5.0%~5.6‰,与地幔的O同位素值基本一致。锆石的εHf(t)变化范围分别为+2.0^+7.1、+2.8^+6.5及+1.8^+5.6,相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741~1046Ma、754~995Ma及815~1058Ma。锆石O-Hf同位素数据反映其熔融源区主要为相对较年轻的地壳物质,来自华夏地块古老基底的贡献较少。另外,黑云母矿物化学暗示这三类岩石具有Ⅰ型花岗岩的特征。但是,黑云母种属在不同岩性间存在差异,其中花岗闪长岩与英云闪长岩中的黑云母为镁质类型,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为铁质类型。从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到花岗岩,黑云母的结晶温度和岩浆体系的氧逸度均逐渐降低,这与钙碱性岩浆分异演化的趋势基本一致。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及区域地质演化历程,我们认为平潭岛杂岩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背景,其熔融源区主要为新增生地壳物质。花岗质岩石内部岩性的差别主要是母岩浆经历不同程度分异演化的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暗示壳幔岩浆混合在东南沿海早白垩世长英质岩石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可能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310.
文中利用2005年临泽县城网控制点作为与CGCS2000坐标系转换的公共点,采用基于甘肃省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的静态观测模式,求取控制点的CGCS2000坐标,进而确定2005临泽县城区坐标系与CGCS2000坐标系的转换参数以及精度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