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42.
总结引起零点漂移的原因,给出了一种可以有效抑制零点漂移的滤波器的指标和特性,使用该滤波器后,TDE—324C地震数据采集器的动态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43.
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鹿角沟砾岩和肮脏沟组、中志留统泉脑沟山组和上志留统旱峡组,泥盆系包括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组和上泥盆统沙流水组。鹿角沟砾岩为水下冲积扇沉积,断续分布于北祁连西段。肮脏沟组在北祁连-河西走廊分布广泛,主要为半深海碎屑复理石沉积。泉脑沟山组和旱峡组分布于北祁连和河西走廊西段,前者以浅海相砂泥岩和泥灰岩为主,后者以滨海潮坪-浅海碎屑岩沉积为主。老君山组分布于古祁连山山前和山间盆地,为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沙流水组分布于河西走廊东段,为湖相沉积。区域古地理分析表明,北祁连-河西走廊志留纪-泥盆纪的古地理主要受北祁连加里东-早海西期不规则造山作用控制。鹿角沟砾岩标志着弧-陆碰撞最早发生于早志留世早期。早志留世北祁连-河西走廊由弧后残余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中、晚志留世北祁连东段剧烈造山并与阿拉善古陆的连接,前陆盆地限于北祁连-河西走廊西段。志留纪末期为北祁连的主造山期,泥盆纪形成高峻的古祁连山。早、中泥盆世形成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粗碎屑磨拉石沉积。晚泥盆世造山带西段造山作用剧烈,形成剥蚀区。东段造山作用微弱,山地被剥蚀,山前形成湖泊相的晚泥盆世沉积。  相似文献   
44.
本实验采用群体感应抑制(quorum sensing inhibitory, QSI)活性导向法,对分离自山东威海近海底泥的真菌 WH7-2开展代谢产物研究。综合菌落形态和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全序列分析,菌株 WH7-2 鉴定为腐皮镰刀菌 Fusarium solani。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方法,从该真菌大米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 5E)-3, 5, 7-三甲基-2, 5-辛二烯酸(1)、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 4)、镰红菌素-3-甲醚(5)、脱水镰红菌素(6)、(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7)、(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9 (11), 22-三烯-3β-醇(8)、3β-羟基-胆甾-5-烯-7-酮(9)、6β-羟基-胆甾-4-烯-3-酮(10)和(22E)-胆甾-5, 22-二烯-3β-醇(1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 4)具有 QSI 活性,其他化合物无 QSI 活性。除 5 和 6 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腐皮镰刀菌 F. solani 中发现。  相似文献   
45.
本文研究了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在繁殖季节选择壳长7.5cm亲贝,采用铺泥沙蓄养培育,以阴干+维生素浸泡刺激法获得精、卵,幼虫培育中人工控制幼虫密度,D形幼虫到壳顶幼虫前期为5~6个/mL,壳顶幼虫后期为1~2个/mL。进行了不同运输方式和不同底质亲贝蓄养比较试验、不同底质附着基采苗方法试验以及稚贝无底质上升流培育和不同盐度培育试验。研究表明,采用铺细沙加冰的运输方法亲贝成活率最高,干露9h成活率可达90%;以纯海泥底质蓄养的亲贝肥满度和成活率最高;无底质采苗和铺泥采苗对幼虫变态率的影响没有差异;无底质采苗的稚贝,其生长速度明显慢于铺泥采苗;小刀蛏稚贝不宜用上升流进行培育,宜采用铺泥培育的方法;盐度为15时,稚贝培养效果最好,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盐度为35时培养效果最差。采用上述技术,成功培育出3mm以上的商品苗2000万粒,育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6.
文章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背景,针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电力供应不足的困境,提出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的观点。通过介绍美国、丹麦、澳大利亚和我国的主要海浪发电装备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上风能和波浪能概况,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47.
我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中改善水质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都是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海水水质标准》提出的,两项标准是我国水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抓手,在水污染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对我国现行两项水环境质量标准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两项标准之间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项标准间存在水质分类不衔接、水质指标设置不衔接、部分指标分析方法不同和部分指标标准限值衔接不科学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建议应加强水质基准研究,尽快启动水质标准修订;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科学设置氮、磷指标;关注健康、安全,强化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科学划定河口区范围,制定河口区专属水质标准,旨在为我国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使水环境质量标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水环境保护和陆海统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8.
文章利用ERA-40海表10m风场,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印度洋海表风速在45年间(1957年9月至2002年8月)的逐年变化趋势,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上风能开发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海表风速呈显著性逐年递增的区域主要分布于25°S—10°N的海域和南半球咆哮西风带所控制的海域,递增趋势为0.01~0.035m·s-1·a-1,仅零星海域呈显著性递减趋势,其余海域的海表风速无显著变化趋势;南、北印度洋的海表风速分别以0.010 2m·s-1·a-1和0.004 7m·s-1·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年平均海表风速分别在7.5m·s-1左右和5.2m·s-1左右;南、北印度洋存在共同的2.6~2.7a和5.2a的变化周期以及26a以上的长周期变化,且海表风速的突变期分别为1989年和1978—1980年。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自繁组HH(H♀×H♂)、葡萄牙牡蛎(C.angulata)自繁组AA(A♀×A♂)和杂交组HA(H♀×A♂)为研究对象,采用盐度骤变法研究盐度为10、15、20、25、30、35下杂交子代的早期表型性状和杂种优势。研究表明,H♀与A♂只能单向受精;盐度10条件下,各组均无法受精;HA、AA、HH的适宜卵裂盐度分别为20~35、25~35、20~30,适宜孵化盐度分别为15~30、20~30、15~25。在卵裂阶段,杂交受精卵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杂种劣势(H0),杂种劣势最小为-10.168%,最大为-39.836%;在孵化阶段,杂交受精卵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H0),杂种优势最小为5.665%,最大可达137.413%。存活方面,在盐度10、15、35时HA、AA、HH的存活率迅速下降并于10日内全部死亡,HA在盐度20、25、30组存活至实验结束,HH、AA仅有2组存活,分别为盐度20、25组和25、30组,HA在盐度20和25时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H0),分别为107.186%和7.775%。生长方面,HA在盐度20、25、30组于第4日均表现为显著的杂种劣势(H0、hp-1),于第10日盐度20组表现出杂种优势,第16日盐度25和30组表现为杂种优势。总体上,随着实验的进行杂交子代逐渐表现出生长优势,这表明杂交子代具有一定的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50.
分别采用自然排放和解剖的方式获取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精液,采用传统的分步降温法,从抗冻保护剂、精液稀释比例、降温程序、解冻温度和精子质量评价等方面探究海湾扇贝精液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究发现,海湾扇贝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最好的方案为:以解剖的方式获取海湾扇贝精液,用浓度20%的二甲基亚砜作为抗冻保护剂,以体积比2∶1与精液混合,控制总体积0.5~1 mL;体系经4℃平衡5 min后,于液氮面以上10cm稳定5min,投入液氮保存;解冻时,体系于30℃水浴中摇动融化。此方案下,精子解冻后活力最高,晃动和游动精子比例达到86.0%。将解冻后的海湾扇贝精子与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卵子人工授精,发现虾夷扇贝卵子可以受精并孵化,受精率为21.7%,这证实了此冻存方案的可行性。本研究完善了扇贝精液超低温保存的方法和流程,对于海湾扇贝种质资源保护、跨季杂交育种等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