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178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有序推进不同类型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是优化区域空间组织、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过程。论文基于区县层面的制造业企业汇总数据,在刻画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及其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基础上,建立统计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最低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集疏差异促使城市群“核心—边缘”结构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更加专业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边缘城市则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影响了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动,核心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促使制造业总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土地资源更加丰富的地区转移,环境压力促使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环境容量更大的地方扩散,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不明显。另外,区位与交通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制度与政策等对不同类型产业的作用强度和方向也存在显著差异,共同推动珠三角城市群产业转型与制造业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442.
传统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模式,无法保证数据的现势性,直接影响其使用价值和使用范围,因此本文研究了一种省级基础地理信息快速更新方法。首先利用互联网地理分析、影像和矢量数据变化检测等技术实现变化地理信息的快速发现;接着通过无人机遥感测量系统、车载移动测量系统、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平台等实施变化地理信息的快速采集;最后根据增量信息形成新的现势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实施成果表明,该技术可以灵活地应用于特定要素或指定区域信息的快速更新,对于推进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快速更新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3.
冈村石叶藻(Lithophyllum okamurae)是一种重要的壳状珊瑚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提供初级生产力、产生碳酸盐沉积物以及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环境等功能。本文于三亚的热带海岸采集L. okamurae,首次基于形态解剖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研究表明,L. okamurae的藻体为二组织性的拟薄壁组织结构,被分成三部分,包括:由1-3层呈扁平状正方形或长方形表皮细胞组成的表层,由一层正方形或长方形细胞组成的基层,以及由多层正方形或狭长形细胞组成的围层。在围层中可观察到栅状细胞,相邻藻丝细胞间通过次生纹孔相连,未见细胞融合。本文观察到L. okamurae的四种单孔生殖窠,即果孢子囊生殖窠、精子囊生殖窠、二分孢子囊生殖窠以及四分孢子囊生殖窠。其中,精子囊生殖窠通常浅埋于藻体中并微凸于藻体表面,果孢子囊生殖窠和无性生殖窠呈突出的圆锥形。基于18S rDNA、COI、rbcL和psb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研究表明,L. okamuraeL. atlanticum在同一个进化枝上,亲缘关系最近。本文基于形态解剖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数据详细地对L. okamurae进行了描述,为海洋生态系统中藻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44.
通过研究将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要素划分为:变质核、拆离断层、中间过渡层、盖层和医巫闾山背形,并简述了其地质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医巫闾山花岗岩及周围不同时代岩石的不同层次变形构造开展了岩石组构特征研究,确定了韧-脆性构造变形时的力学性质和主应力方位,对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演化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445.
借鉴数值分析的思想,在大地椭球模型的基础上采用IERS2010规范,结合成熟的基本天文标准(SOFA)程序库,在C++环境下设计一种基于GCRS-ITRS变换关系的星下点计算方法,以满足其实时性及精确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446.
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 珠江口海域环境已受到较严重污染, 对该海域环境污染规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特征和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为主的污染规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 过量的氮磷输入已导致水体高度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诱发该海域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 水体层化和富营养化耦合导致局部海域出现底层季节性缺氧,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主要在沉积物和生物体中富集, 柱状沉积物的记录反映出沉积物中污染物积累与近30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最后指出, 当前和今后该海域环境污染急需加强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 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生物体组织中的传递过程和在食物链中累积规律、富营养化条件下的复合污染效应、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机制、污染控制策略等。  相似文献   
447.
2007年11月在粤西海域采集鱼、虾和螺类等生物样品及表层沉积物样品, 探讨生物体和沉积物中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累积水平和各组分的组成规律.调查发现, 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总含量分别是4.77ng·g-1和9.06ng·g-1, 沉积物中γ-HCH未检出, 且δ-HCH和β-HCH所占比例较大, 表明粤西沿岸海区近期无新的HCHs输入.沉积物中(DDE+DDD)/T-DDT=0.97≈1, 表明粤西沿岸海区基本上没有新的DDT的输入.生物体内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0.84-14.90ng·g-1和0.60-18.40ng·g-1, 其中天竺鲷Apogon cyanosoma和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中累积的HCHs主要以α-HCH的形式存在, 分别占73.96%和100%, 而纵带箬鳎Brachirus swinhonis、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中HCHs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是γ-HCH(66.10%)、β-HCH(57.14%)和δ-HCH(61.48%), 这说明不同生物体对HCHs的累积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疣荔枝螺、天竺鲷、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纵带箬鳎中的(DDE+DDD)占DDTs总量的百分比分别是100%、100%、91.5%、91.4%和60.5%, 表明这些生物体具有较强的降解DDT能力.各种生物体内DDTs和HCHs的含量都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食用安全标准, 但是其复合毒性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48.
应用电流梯度检测技术在滨海条件下进行了牺牲阳极保护下的海底管线外防腐层破损检测,并根据海洋环境的腐蚀特性设计了海底管线防腐涂层现场检测的有效实施方案.结果表明,该技术的检测方案可行,可以通过电流梯度法进行海底管线牺牲阳极和涂层破损检测.  相似文献   
449.
采用 BDS、Box-Pierce 和 Ljung-Box 方法对 1995-2005 年渤海化学耗氧量(COD) 浓度历史监测数据的独立性进行了检验,采用代替数据检验 IAAFT、White 和 Terasvirta 人工神经网络弱非线性检验、Hinich 双谱检验以及无 Fourier 变换检验进行了相关性的非线性检验,判断出渤海 COD 不独立且线性相关.综合比较线性 ARMA、局部线性、规则集成、随机森林、随机梯度Boosting、支持向量、人工神经网络、自适应样条 8 种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线性 ARMA 模型误差均值和方差最小,证明线性 ARMA模型更适合分析渤海 COD 数据,同时证实了前述各种非线性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50.
通过对长岛北部海域10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取样,研究了表层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分布,探讨了As、Pb、Hg、Cr、Cd、Cu、Zn和Ni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和地累积指数法对该海域重金属情况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主要在大钦岛南部、北隍城岛北部和小钦岛北部海域富集;大部分重金属元素与平均粒径呈显著正相关;沉积物类型受潮流及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处于很低的风险环境,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显示仅部分站位中Cd和Hg处在中等生态风险;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显示As仅在小钦岛西北部海域为尚清洁环境,Cr仅在各岛屿周边海域为尚清洁环境;地累积指数法显示Cd仅在大钦岛西南部和北隍城岛西部海域处于轻微污染环境。来源分析表明:Cd、Hg、Cu、Zn、Hg、Ni和Cr受养殖、排污等人类活动影响,As仅受到岛屿及近岸土母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