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绝对电量法测定岩石矿物中湿存水与化合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2.
以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数据来源,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2009年以来,景观偏好研究发展较快,涉及学科多、主题广泛;国际以文化生态系统服务、公众偏好、美学分析等为研究方向;国内围绕居民、游客和公共绿地等开展研究;学术共同体未形成,地理学者较少;地理学对景观偏好研究的响应国际上以技术应用为主,国内集中在旅游地理方向。景观偏好聚焦于人景互动和人的尺度,符合地理学核心主题,与人文地理学发展契合。积极响应景观偏好研究,将为地理学研究拓展小微尺度、深入揭示新时代人地关系提供新领域。  相似文献   
33.
刘培学  张捷  张建新  张金悦  张迎莹 《地理科学》2021,41(11):1992-2001
以江苏省204家4A级及以上景区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漫游监测所得的旅游客流客源数据,基于Zifp法则表现江苏景区年客流量的位序-规模特征,在全省景区旅游客流规模的不同组间差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最优标度回归方法研究了景区客流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省域目的地内部景区客流规模等级明显,省外客源的客流规模分布较省内差异大,更符合首位型分布特征;② 全省整体客流的季节性不明显,各景区的季节性较强,不同产品类型的景区存在季节波动性差异;③ 景区客流受景区等级、季节性、市中心距离、所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省内外客流在部分因素影响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景区季节波动增大会显著降低其接待的省内客流规模。对优化景区客流规模等级体系和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4.
以长三角旅游区为例,对其一体化进程的形成演变、空间特征及空间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一体化是指为谋求要素资源、市场与产业系统在整体空间内重新配置,并获得更多比较利益、互补利益和选择利益而进行的整合过程,区域旅游一体化不仅有助于促进旅游要素合理集聚,发挥近邻效应、分工效应、结构效应和"场"效应,而且还有助于强化区域产业空间优势和优化功能结构。规划建设一体化旅游区,不仅需要大力加强要素、空间和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规划,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一体化主体、领域和机制,进而提升一体化旅游区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35.
旅游流齐夫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杨国良  张捷  艾南山  刘波 《地理学报》2006,61(12):1281-1289
借用Zipf指标和差异度指标,采取由“假设”到“论证”的研究方法证明旅游流规模结构符合Zipf法则。以1996年至2004年四川省国内旅游统计数据为样本,研究了旅游流的规模等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国内旅游流规模结构符合Zipf定律,具有分段特征,用回归拟合可进一步分析各标度区的内部结构特点。标度区可分为有效标度区和无效标度区两种类型。从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看,旅游流规模结构中无效标度区的空间分布面积逐渐减少,而有效标度区面积正在逐步扩大。Zipf参数可以用来进行标度区分段,分析有效标度区的内部结构和旅游流总体结构体系的变化规律;对不满足Zipf法则的分段区域,则用均衡度和差异度分析其内部结构的差异化程度。用Zipf参数分析有效标度区,用均衡度和差异度指标分析无效标度区旅游流规模结构所得结果既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同时又能更清晰地反映该结构的标度分段特征、各标度区内部的差异化程度以及历年所发生的结构分布变化规律,这对丰富旅游流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6.
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现象的两个基本描述维度是空间和时间,由于技术限制和认识论方面的差异,以往许多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对现象本身属性及其时间维度描述较为重视,而对于其空间维度的研究有所忽视,或者抱有排斥的态度。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又重新认识到空间参考系统在人文和社会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将空间思维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去,例如:电子文化地图的研究,空间统计学在公众健康中的运用等。这些学者来自历史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政治学、统计学等不同领域,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本领域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人们对空间思维的新的探索。地理信息科学同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它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新的框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这一新的发展开展全面的研究。本文在对目前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以现代地理信息科学方法和相应的空间技术为平台,以空间思维与综合人文社会研究为指导思想,探讨多学科人文社会研究的时空特征,侧重了解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空间属性、空间分布、空间相互作用及空间演化规律。本文提出对于空间综合人文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初步思考,包括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基本方法、研究切人点以及展望发展的方向,以期抛砖引玉,推动交流。  相似文献   
37.
中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空间分异格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城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目前中国主要的旅游客流产生地,以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的39个城市为空间单元,选取18项指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城市居民的潜在出游力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得到中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经济实力、城市规模辐射、城市规模集聚、城市人口素质等是影响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四个主要因子;②中国城市居民潜在出游力的空间分异格局为“四、三、二、四”,即39个城市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存在北京、上海、广深三个极点,沿海与内陆两大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空间分异带,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四大游客流产地;③经过与城市居民的实际出游力进行相关分析,模型得到了充分验证。城市居民整体出游力空间分异格局的研究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喀斯特研究的旅游业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捷  聂献忠  李升峰 《中国岩溶》1997,16(4):386-392
本文从地学角度和游客态度调查两个方面阐述了喀斯特作用及其相关地貌景观在九寨沟旅游业中的地位,强调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喀斯特研究,不仅有利于旅游资源的科学鉴定、分类、评价、开发、保护与管理,而且对于当地旅游资源的深层开发、实现九寨沟旅游的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9.
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增强旅游企业的发展能力和保证旅游研究成果在旅游决策中的应用,新西兰先后制定了3个旅游研究战略。新西兰旅游研究具有产业导向明显、广泛支持与参与、研究的连贯性和成果的应用性等特点。该文分析我国旅游研究的现状及其原因,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探讨我国旅游研究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借鉴新西兰的经验,从加强旅游研究的宏观管理、推进产业导向的旅游研究、建立健全旅游研究的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旅游研究发展的若干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0.
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核心-边缘理论模型是解释区域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区域内部核心-边缘区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平等, 而对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演变过程鲜有涉及。以旅游资源大省-四川为例, 研究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阶段与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首位分布和规模-位序分布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目前四川省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 核心城市-成都首位分布显著, 空间格局的演变以聚集形、非均衡的极化作用为主, 但扩散作用正逐步加强, 核心与边缘城市发展差距悬殊, 次级核心城市尚处于成长过程中; 经相关分析, 交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城市规模、职能与城市化水平、区位因素是形成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探索一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阶段的定量研究方法, 并尝试解释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不仅拓展了该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上的应用, 也丰富了该理论本身的内涵、应用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