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被动大陆边缘与洋盆接壤过渡地带的洋陆转换带(OCTs)因其上覆深水-超深水盆地群具有较大的工业性油气勘探潜力,且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岩石圈伸展破裂信息而备受关注,已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研究热点。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伸展与洋盆扩张背景下的洋陆转换带具有地壳强烈减薄、宽30~170km、存在蛇纹岩或蛇纹石化橄榄岩、缺少铁镁质岩浆、梯度变化明显的地震波速度结构、较高的地表热流值等特殊的地质属性特征,根据岩浆活动的频繁与“Moho面”双层结构等具体信息将洋陆转换带划分为2型4类,即以岩浆剧烈活动、海倾地震反射体(SDRs)、高密度流体底侵和急剧减薄的陆壳为特征的岩浆型(A 类)和以海倾拆离断层发育、陆壳相对均匀减薄和贫岩浆作用为特征的非岩浆型(B1、B2、B3类)。基于 OCTs构造演化剖析了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伸展裂解进程,并将其总结为3个阶段:第一次纯剪切阶段(弥漫式平均伸展);简单剪切阶段(聚焦式细颈化-地幔出露);第二次纯剪切阶段(火山作用-岩石圈完全裂解)。在洋陆转换带的形成过程中,构造变形的“集中-迁移”现象对于上覆的深水-超深水盆地形态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外 OCTs研究历史和近况的系统调研成果表明,当前南海北部 OCTs研究主要反映各种地球物理参数特点,而对 OCTs的地质属性和界限仍然不清楚。以鹤山凹陷-双峰盆地为例的分析表明,南海北部发育海倾拆离断层和弱火山作用,洋陆转换带宽60~170km,东宽西窄,其中鹤山凹陷洋陆转换带宽约53.91km,为非典型的非岩浆型 B3类洋陆转换带;鹤山凹陷构造演化受洋陆转换带的形成机制控制。分析洋陆转换带的类型特征与形成机理对于了解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深水-超深水盆地的成因机理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2.
43.
在瑞士,有三座城市最为著名,这就是古老的日内瓦、首都伯尔尼和金融之都——苏黎世。实际上苏黎世不仅仅是金融之都,而且是瑞士最大的城市和世界著名的旅游之地。苏黎世拥有人口近35万,如果加上郊区的人口约90万,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在瑞士的都市中名列第一。苏黎世位于欧洲美丽的湖泊苏黎世湖的西北端,地势起伏,绿草如茵,森林成片,空气清新,非常适于人们居住。早在公元前15年,古罗马帝国时代就开始在这里修筑城池,到今天城市发展的轨迹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据考证,随着11世纪初欧洲工商业的繁盛,苏黎世及其周边地区聚集起大量的商贸集散点…  相似文献   
44.
天山东部晚灰炭世碳酸盐岩隆岩石学与成岩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维  廖卓庭 《岩石学报》1998,14(4):559-567
新疆天山东部广泛发育晚石炭世碳酸盐岩隆。这些岩隆主要为生物丘,少数为生物滩及与岩隆有关的生物层,其中生物丘含大量灰泥和内碎屑,基本岩石类型为泥粒状灰岩、粒泥状灰岩、粒泥状-尼粒状灰岩、少量岩石类型包括颗粒岩、骨架岩和障积岩。成岩作用 岩隆发展演化的重要阶段和过程,在生物丘内,已经识别出四种重要的胶结物,即球粒泥晶、纤状主解石、放射轴状方解石和粒状方解石。尽管缺失典型的造礁生物,但通过岩石类型研究和  相似文献   
45.
在我国西南南盘江地区广泛分布着二叠系生物礁。可分为两种类型:1)堤礁;2)孤立礁。前者一般沿碳酸盐台地的边缘分布,后者发育于盆地内孤立碳酸盐台地的边缘。广南生物礁的礁后灰岩由浅灰色块状骨架岩组成。造架生物以串管海绵、纤维海绵、tabulozoans等为主,往往有蓝绿藻包覆。骨架生物之间有极为发育的纤状方解石胶结物。本文共描述了串管海绵8属12种,它们是Waagenella salinaria irregalaris Zhang,Waagenella sp., Rhabdactinita of columnaria Yabe and Sugiyama, Rhabdactinia sp., Intrasporeocoelia hubeiensis Fan and Zhang,Intrasporeocoelia sp., Uvanella guangnanensis sp. nov., Girtycoelia sp., Colospongia of dubia Laube, Colospongta sp., Verticillites sp.,Lichuanospongta typica Zhang.  相似文献   
46.
张维 《地质科学》1987,(3):231-238
本文论述了云南广南董那孟下二叠统生物礁内的串管海绵化石,提出塞巴加斯海绵科具有三个明显演化分枝,这是它们对不同生态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文章讨论了新属Neoguadalupia与相关属的区别,确立了在串管海绵演化史上的地位,并详细描述和讨论了Neoguadalupia elegana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47.
生物礁的基本概念、分类及识别特征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生物礁是碳酸盐分布区由各种生物组成的一种特殊碳酸盐构造,其特点是孔隙和空洞甚为发育,易于白云岩化,因而向为石油,天然气的重要储集场所。同时它与各种层控矿床的形成密切有关,因此生物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随着近年来碳酸盐岩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以及碳酸盐岩内层控矿床的研究,它愈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8.
本文采用陕西、湖北、浙江、江西及北京地区的烧土标本测得十七个不同时代的地磁倾角与偏角数据,按照地球磁场的中心偶极模式推算了各相应时代的虚地磁极(Virtual Geomaffnetic Pole)的地理座标,得到了六千余年间VGP的移动曲线.对此曲线的一些特征进行的初步探讨表明,在近数千年间,磁极运动的方向无固定的趋势,运动的速度亦不均匀,而运动的轨迹迂迥曲折,其平均位置与地理极不重合.  相似文献   
49.
兰州最老黄土剖面的岩石、粒度、孢粉、沉积模式等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州北部永登县地沟村山城湾岭剖面发现兰州地区迄今为止最老的黄土沉积,形成于1.84Ma.BP;有18个完整的黄土—古土壤序列;黄土平均粒度为23.57μm,古土壤为19.10μm,黄土主要由粉砂粒组组成;草本花粉占90%以上;总结了黄土成因及沉积模式;对比确定了上、下粉砂层的层位。  相似文献   
50.
颜丹平  金哲龙  张维宸  刘少峰 《地质通报》2008,27(10):1687-1697
川渝湘鄂多层拆离推覆构造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雪峰山厚皮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这个薄皮构造带是在晚中生代沿一系列岩石薄弱层从南东向北西多层拆离滑脱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然而单纯的地表构造地质调查无法揭示各滑脱层是如何控制区内褶皱-断层关系的。因此,对拆离滑脱层进行识别是认识区内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的关键。利用单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对取自区内沿达县-大庸地质剖面不同岩性地层组合的样品进行岩石力学分析,并结合前人在区内已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区内至少发育5个可能的区域性拆离滑脱层。这些滑脱层主要由泥质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组成的,分别沿下寒武统牛碲塘组(Det I)、下志留统罗惹坪组和龙马溪组 (Det II)、下二叠统栖霞组(Det III)、下三叠统大冶组(Det IV)和中三叠统巴东组 (Det V)发育。野外调查表明,Det I控制了深部构造层次的断弯褶皱和叠瓦扇, Det II 可能控制了中部构造层次的断展褶皱和拆离褶皱,Det III则可能与Det IV和Det V一起,共同控制了上部构造层次的侏罗山式褶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