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在莆田近岸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1门9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次为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细毛背鳞虫(Lepidonotus tenuisetosus)、福建牡蛎(Magallana angulata)、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加尔板钩虾(Stenothoe gallensis)、镰形叶钩虾(Jassa falacata)、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角突麦杆虫(Caprella scaura)、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等。春季为该海区污损生物的附着旺季,其附着厚度、覆盖面积、附着密度和湿重分别为25 mm、100%、65713 ind./m ^2、1735.1 g/m ^2,其次分别为夏季、秋季和冬季,上半年的附着强度明显高于下半年,表底层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组成差异并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表层有部分藻类的附着,而底层几乎没有藻类分布。  相似文献   
52.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该区域干旱气候特征对科学开展旱灾防御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基于1971—2020年农作物生长季(5—9月)黑龙江省80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计算黑龙江省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分析黑龙江省中旱、重旱、特旱日数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对比分析典型干旱、湿润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971—2020年5—9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南部、松嫩平原西部是干旱多发区;干旱日数月际空间分布西多东少、中部腹地局部偏多;中旱、重旱、特旱日数年代际特征明显且均呈减少趋势,中旱减少趋势最明显,变化速率为-1.7 d·(10 a)-1。典型干旱年与典型湿润年的环流存在显著差异,典型干旱年,贝加尔湖以西地区受反气旋控制,黑龙江上空受西风带气流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冷暖空气交汇,水汽输送通道不明显,水汽难以到达黑龙江地区;典型湿润年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