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11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一种公平技术评分方法在台风业务预报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离散变量分级预报的公平技术评分方法引入台风路径业务的预报评估中,对1989-1991年的台风业务预报作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量客观,不但可用于台风分类预报评估,也可对台风移向移速预报进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22.
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54  
在分析了我国于2002年1月起试行的最新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生态用地的概念,并提出了将我国土地利用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这三大类用地的设想,同时尝试提出了另一个土地利用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23.
近44 a中国冬夏气温变率及其对区域变暖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近44a中国85个测站冬夏季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序列,研究冬夏季温度季节变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其对区域变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除高原、西南、东北以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的季节变率存在显著下降趋势,是近期变暖的稳定区,其中变暖最为稳定、显著的区域是西北、华北地区,东北北部虽变暖幅度很大,但稳定性最差;夏季,长江中下游及其江南地区温度变率存在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年际变幅明显增大,表明该地区80年代降温的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24.
利用1949~2003年松花江(哈尔滨段)最低水位资料,分析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春季最低水位变化规律和典型枯水年成因,分析了其与松花江、嫩江等松花江流域面雨量的相关性,与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等的关系。以松花江、嫩江、第二松花江流域7~11月面雨量总和及前一年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最高水位为因子,预测2004~2013年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最低水位。利用方差周期方法、均生函数方法对2004~2013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及松花江、嫩江、第二松花江流域月面雨量进行预测,并以此预测对2004~2013年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最低水位进行订正,得出预测结论。  相似文献   
25.
26.
By using the observed monthly mean data over 160 stations of China and NCAR/NCEP reanalysis data, the generalized equilibrium feedback assessment(GEFA)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s of EOF analysis,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is,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ST modes on a wintertime air temperature pattern in which it is cold in the northeast and warm in the southwest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2009/2010 winter air temperature oscillation mode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part of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 and its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Exhibiting warming in Northeast China and cooling in Southwest China, the mode is significantly forced by the El Nio mode and the North Atlantic SSTA mode, which have three pol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STA modes, the surface northerly flow transported cold air to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resulting in low temperatures in the regions. Meanwhile, the mid-latitude westerlies intensify and the polar cold air stays in high latitudes and cannot affect the Southwest China, resulting in the warming there.  相似文献   
27.
霍飞  江志红  刘征宇 《大气科学》2014,38(2):352-362
本文首先利用最大协方差分析方法,探讨青藏高原积雪与中国降水之间的联系,发现中国夏末秋初(8~10月,简称ASO)降水与前期及同期高原积雪有着显著联系,当春夏季青藏高原西部多雪时,其后ASO中国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多雨,而东部沿海的狭长区域少雨。进一步引入最大响应估计等方法,研究中国区域降水对高原积雪异常的响应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冬春季高原多雪异常可持续到夏季,并通过改变地表热力状况,导致ASO南亚高压减弱,同时在高、低空激发出两支波列:高层200 hPa波列沿中高纬西风急流传播,自高原经蒙古到达日本呈现明显的“负—正—负”位势高度异常传播,日本上空为气旋性异常环流;低层850 hPa波列起于高原,经孟加拉湾至中国南海,沿着西南气流传播,导致台湾附近的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其西侧的偏南气流,将南海丰富的水汽输送至中国南部湖南、广西;而高层中心位于日本的气旋性异常环流西侧的偏北气流利于北方天气尺度扰动向南移动,它们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多雨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计算定常波波数也表明,高层西风急流与低层西南季风气流作为波导,有利于高原上空的扰动沿着高、低空2支通道向东传播。由于东部沿海浙江、福建为正位势高度异常区,低层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则抑制了该区域的降水。  相似文献   
28.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2022年7月1日—9月30日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M≥4.0共18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及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6.8地震的矩心位置和矩心偏移时间。结果显示逆断型6次,走滑型7次,正断型4次,未知型1次。   相似文献   
29.
利用1961—2017年黑龙江省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黑龙江省盛夏降水的关系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5月青藏高原热源与黑龙江省7月降水关系最密切,当5月高原东部热源偏强时,7月黑龙江省中部降水显著偏少。5月热源偏强年,在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作用下,7月中纬度环流呈现类似“丝绸之路”型遥相关波列,同时东亚沿岸环流呈现类似“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波列,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黑龙江省受反气旋式环流影响,7月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30.
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预定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执行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科研成果.关于气候动力学方面,项目揭示了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变化是全球热带气候年代际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是全球尺度副热带干旱的重要调控器;发现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存在冷舌模态,它是一个海气耦合模态,阐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ENSO型态变异的作用及影响东亚气候的机理;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效应;提出了水平非均匀基流中行星波传播的理论,研究了其在不同东亚夏季风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关于气候预测方法方面,提出了若干有物理基础的气候预测方法,如尺度分离的降尺度预测新方法、基于北大西洋涛动(NAO)-ENSO的东亚夏季风预测模型、基于南半球环状模的东亚气候预测模型等,为业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观测方面,项目在亚洲区域海气补充观测和海洋资料同化方面也取得突出进展,成功进行了南海18°N断面海洋综合观测,为形成我国第一条南海断面长期海气观测打下了基础.在国际合作方面,项目还继续推动和领导了“亚洲季风年”(AMY2007-2012)与“东亚气候模拟”国际计划,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