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卫星热红外增温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强祖基  郑兰哲 《地震学报》1997,19(2):197-201
不同比例的混合气体(CO2和CH4等)在瞬变电场的作用下可引起增温约6℃,太阳辐照上述混合气体可引起增温约3℃.以本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阐述了低空大气卫星热红外增温的机制:地壳突发性放气和低空静电场突变作用引起低空大气热红外增温的关系.初步认为在中强地震前热红外增温异常需要满足气体突发释放与静电场突变同时出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22.
通过卫星影象处理技术得到的唐山震区卫片清晰地显示出一组北西向线性影象。其反映的隐伏断裂构造表现为大规模左旋走滑运动及捩断运动特征。断裂构造的新活动对地形,地质地貌及深部构造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活动也有明显表现。它代表了本区的最新构造活动,是区域构造演化的产物。卫星影象反映的唐山震区北西向隐伏断裂及其表现特征,促进我们进一步认识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Ms7.8)的发震构造。北东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引起应力集中,最终导致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3.
小尺度地幔对流、壳下应力场与华北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魏格纳等求得的重力位球谐系数,得出n≤11阶系数与大尺度地幔对流相关,而12≤n≤25阶系数反映小尺度地幔对流;计算了小尺度地幔对流引起的华北地区壳下应力场,该应力场具有挤压性质,挤压中心在山西临汾—洪洞一带(111.5°E;36°N),应力大小为0.2—0.75×10~8达因·厘米~(-2),整个应力场具有规则的中心对称特征;壳下应力场的几何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大震裂缝走向与错动方式、地震的空间分布等均彼此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唐山与海城地震,这种一致性尤为明显。看来,似乎小尺度地幔对流及其造成的壳下应力场对包括目前这次强震高潮在内的华北地区地震的孕震过程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4.
尊敬的露西尔·琼斯(Dr.Lucile Jones)您好!首先让我们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遇难者致哀。读到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张忠霞采访你的报导,谈到“地震很难精确临震预报”。感到你的观点是陈旧的、保守的。这种观点严重地阻碍了科学发展,我不得不向你质疑!  相似文献   
25.
以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为研究区,利用NOAA/AVHRR热红外影像,通过分析1999年Central Mexico 7.0级地震、1999年Oaxaco 7.5级地震和2003年Colima 7.6级地震3次地震期间与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对应的海表面上方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变化,研究了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与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对应的海表面上方,临震前频繁出现孤立的、带状的、强度较大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该研究结果表明,同次和多次地震临震前,该地区频繁出现孤立、带状、强度较大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可能与海底蕴藏着天然气水合物藏有关.  相似文献   
26.
地震前卫星红外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199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几个强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分析,得出认识:地震前增温异常具有时间上的突发性、形态上的孤立性、分布上的局限性、异常昼夜对比具有稳定性、异常位置具有迁移性和演变规律具有阶段性;不同构造区强地震前的卫星红外异常分布不同,沿海平原区表现为大范围的面状分布,而山区则以带状延伸为主;在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异常分布表现为与构造的密切相关性,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分析法定量分析红外增温与活动断裂的时空关系,是提取震前增温异常的有效方法.活动断裂是红外异常反应的最敏感地带.在断裂变形的不同阶段,断裂带内外的卫星红外亮温关系是有差异的.在断裂活动的正常时期,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在某一范围内波动,而在断裂活动的异常时期,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变化到一个新的水平,断裂带内的增温将大于断裂带外的增温.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和2000年云南姚安6.5级地震都是如此.利用发震断裂带内外亮温的相对变化提取异常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消除地形和云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本文基于1988年11月6日21时澜沧7.6级地震前的气象台站地面观测温度与相近时刻卫星热红外资料,分析了热红外图像与构造、岩性、地貌及气象等的关系,阐述了震兆增温异常与正常情况下的区别,初步总结了利用热红外图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捕捉地震临震前兆的方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8.
强祖基  张立人 《地质论评》1983,29(5):448-448
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地壳和岩石圈构造演化与西太平洋弧沟系有关。本文将提出中国东部地震活动性自北而西南有明显的差异,主要由于西太平洋弧沟系自北而南各段弧沟系消减类型不同及弧后具有不同的应力状态。喜山运动早、中期,太平洋—库拉板块活动脊消减到亚洲大陆东缘,弧后强烈扩张,发生  相似文献   
29.
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和珠江大洪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1991年,郭增建发现1912~1914年缅甸、云南峨山和安达曼群岛3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产生大量水汽,导致1915年珠江特大洪水.2005年3月26日,王涌泉向有关方面反映苏门答腊巨震后,珠江可能发生大洪水,6月珠江果然出现了大洪水.巨震引起地壳释放出携热水汽,叠加到西南气流上,季风爆发后,被带到中国的华南地区形成暴雨.由于地下裂隙复杂和不畅,放气可滞后1 a.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南海地区850 hPa水汽通量距平明显呈现出高峰值.杜乐天等判读美国MOPITT的850 hPa高度地球排气图,发现2002年9~11月印尼上空几百万km2有高出常年10倍以上的C0强烈排气.震前数月,印度洋东北部有持续性“长波辐射“.对苏门答腊震区地震前后的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过程的分析,发现了在地震前20 d里,震中附近潜热通量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变化.巨灾预测属世界科学难题.重大自然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引发出一系列灾害-由损失较轻灾害扩展为损失较大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因此,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技术分析大地震前后水汽变化,进一步探索地气耦合机制,是一个关键科技问题.  相似文献   
30.
中国第四纪活动断裂分区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第四纪活动断裂的分区,对认识第四纪以来我国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深断裂的活动及现代地震活动性均有一定意义。本文试图依据我国主要的第四纪活动断裂平均滑动速率V(厘米/年),分析我国各区域的动力学背景和地震活动性。1968年布龙(Brune J.N.)由地震活动性计算得出大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和依据古地磁、大地测量得出的板块运动速率相当。这一结果表明大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与岩石圈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其后国内外一些学者运用布龙所提出的方法计算了亚欧大陆上活动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这些研究成果均显示了活动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的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