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1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3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定常态副热带高压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中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定常条件下二维和三维空间上副热带高压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比较了Hadley环流和副热带高压动力学的差异。结果显示由于地球自转 ,在副热带地区出现了最大的经向质量通量的辐合 ,导致了纬向平均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在热成风关系的制约下 ,除了在北半球夏季 ,通常副热带高压脊线随高度增加向赤道倾斜。Hadley环流的下沉支从对流层顶垂直地延伸到行星边界层。因此副热带高压脊线与该下沉支在自由大气中位置分离 ,年际变化反相 ;在行星边界层中摩擦耗散作用使两者重合 ,年际变化同相 ,但垂直运动对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不起作用。三维空间上 ,沿行星边界层的副热带高压脊线处为下沉运动 ,副热带大洋东部强烈的下沉运动对应着强烈的向赤道气流。自由大气中 ,垂直下沉运动的分布与副热带高压的分布不同。大洋上副热带高压东部大气下沉 ,副热带高压西部大气上升。这一方面与等熵面的北高南低的倾斜分布在动力学上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还表明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也与非绝热加热密切相关。总之 ,不论是在自由大气还是在边界层中 ,不能简单地把下沉运动看成是副热带高压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2.
绪言 (一)雪尔德白兰森(Hildebrandscon)爱克斯纳(Fxner)及贺(sir Gilbert T. Walker)诸氏均先后证明在地球上相去甚远二地之天气,常可以统计方法而求得其相互之关系。诸氏研究之结果发现有二大波动(Oscillation)存在,即北大西洋波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与北太平洋波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是也。其後贺高氏更发现第三波动,称之日南波动(Southern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53.
孙舒悦  任荣彩 《气象科技》2015,43(5):858-865
系统回顾了近年来有关ENSO与印度洋海盆海温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的相关成果。主要包括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ENSO与印度洋海盆海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事实和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气候影响,特别是上述联系对亚洲季风系统及气候异常的影响。在年际尺度上,ENSO通过“大气桥”过程主导着印度洋海温变化,而后者的异常也可通过纬向环流的“齿轮式耦合”对ENSO产生影响。在年代际尺度上,一方面印度洋海盆海温显著的夏季增暖可能来自ENSO暖事件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延长,另一方面印度洋秋季海温空间分布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则对ENSO暖事件强度的年代际增强具有贡献。二者的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进而通过影响大气和海洋环流、辐射反馈、蒸发降水等多种海气耦合过程产生显著的气候效应。研究成果表明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作用。在回顾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进一步研究ENSO与印度洋海盆海温多时间尺度变率影响全球气候的前景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对30 W海流能水平轴水轮机进行叶片设计,应用FLUENT软件对水轮机的水动力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边界效应对叶片表面压力、流场、湍流强度、获能和轴向力的影响。受海底边界效应影响,海流速度沿深度呈现梯度变化,底层流速较小,中上层流速较大。边界效应导致水轮机的水动力性能呈现周期性变化,降低了水轮机的获能和轴向力。机组布置时,宜选择水流稳定且流速较大的中上层区域。  相似文献   
55.
“96.8”河北特大暴雨地面中尺度系统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杜青文  任荣彩  康锡言 《气象》1999,25(7):25-28
通过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的诊断分析发现,在影响河北产生“96.8”特大暴雨的两个中-α尺度云团中,有6个地面中尺度雨团(1小时降雨量≥10mm,生命史≥3小时)先后形成,与之伴随的有多个地面中尺度系统,它们的形成及活动、发展都与地面湿斜压锋区及地面辐合场的分布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6.
福建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研究Ⅰ.晚侏罗纪-中更新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断层力学性质、断陷盆地、火山活动、水系分布格局等,初步探讨了福建地区晚侏罗纪至中更新世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本区既受到来自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向NW方向的挤压作用,又受到来自印度板块向N向E的挤压.在这两种挤压作用中,前者早于后者,也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57.
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oscillation (PVO)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examined in a semiLagrangian θ-PVLAT coordinate constructed by using daily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maps derived from NCEP/NCAR reanalysis Ⅱdataset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1979 to 2003. In the semi-Lagrangian θ-PVLAT coordinate, the variability of the polar vortex is solely attributed to its intensity change because the changes in its location and shape would be naturally absent by following potential vorticity contours on isentropic surfaces. The EOF and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PVO can be described by a pair of poleward and downward propagating modes. These two modes together account for about 82% variance of the daily potential vorticity anomalies over the entir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reveals a dominant time scale of about 107 days in the time series of these two modes, representing a complete PVO cycle accompanied with poleward propagating heating anomalies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igns from the equator to the pole. The strong polar vortex corresponds to the arrival of cold anomalies over the polar circle and vice versa. Accompanied with the poleward propagation is a simultaneous downward propagation. The downward propagation time scale is about 20 days in high and low latitudes and about 30 days in mid-latitudes. The zonal wind anomalies lag the poleward and downward propagating temperature anomalies of the opposite sign by 10 days in low and high latitudes and by 20 days in mid-latitudes. The time series of the leading EOF modes also exhibit dominant time scales of 8.7, 16.9, and 33.8 months. They approximately follow a double-periodicity sequence and correspond to the 3-peak extratropical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 signal.  相似文献   
58.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重要的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区之一.成因机制研究是干热岩地热资源研究中最为基础与核心的工作之一,也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精细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98块采自共和—贵德盆地岩石样品的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分析了盆地主要岩性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分布特征,讨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并初步建立了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模式.研究表明,共和盆地恰卜恰地热区沉积岩(以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放射性生热率为1.21~2.02μW·m~(-3),平均值为1.67±0.29μW·m~(-3);以花岗岩和花岗岩闪长岩等为主的基底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介于1.17~5.81μW·m~(-3)之间,平均值为3.20±1.07μW·m~(-3).贵德盆地扎仓寺地热区沉积岩(以砂岩和泥质砂岩为主)放射性生热率为1.83~2.40μW·m~(-3),平均值为2.13±0.23μW·m~(-3);基底花岗质岩石的放射性生热率介于0.92~6.49μW·m~(-3)之间,平均值为2.81±1.40μW·m~(-3).测试数据显示共和—贵德盆地基底花岗岩不存在高放射性生热率异常.但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持续性陆-陆碰撞作用造成的壳内放射性生热元素富集层增厚,导致了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的热贡献量同步增大(30.3~40.5mW·m~(-2)),因此,花岗岩放射性生热可为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提供稳定的壳内热源基础.基于放射性生热率数据和热流配分研究,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资料,本文认为壳内部分熔融层作为附加热源为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提供了重要的附加热流贡献.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构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成因模式:加厚地壳花岗岩放射性生热与壳内部分熔融层供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