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2篇
  免费   363篇
  国内免费   393篇
测绘学   340篇
大气科学   196篇
地球物理   262篇
地质学   1155篇
海洋学   238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71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3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5篇
  193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专业三维地质建模软件GOCAD(Geological Object computer Aided Design),通过野外实测离散的工程勘测数据拟合和插值,建立了该边坡(含地形、地层分界线等信息)的三维地质模型,把地质结构信息通过三维可视化具体体现,并且可以任意切割剖面加深对地质结构的认识.由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一方面为地质工程人员进一步分析研究桥基边坡稳定性及数值模拟分析计算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为非地质工程人员对边坡三维地质结构直观认识均具重要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2.
本文研究了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带主力油层流体包裹体的特征,统计分析了各区块已揭示的主力油层的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明确了主力油藏主成藏期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单井埋藏史和热史的恢复,结合主力烃源生排烃热演化,确定了各区块主力油藏主成藏期发生的时间:中部1区块为新近纪渐新世(40 Ma),中部2区块为晚白垩世早期(95~88 Ma),中部3区块为白垩世末-古近纪早期(75~60 Ma),中部4区块第一期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末(105~95 Ma),第二期成藏时间为晚白垩世晚期(85~72 Ma).  相似文献   
993.
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县樊哙以东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碳酸盐岩台地相-海槽相剖面均出露地表。分隔台地相和海槽相的碳酸盐岩斜坡相的鸡唱剖面距台地边缘相剖面不足1km。根据地面露头碳酸盐岩斜坡相带的特征,可在四川盆地北部环开江-梁平海槽的地震反射剖面上有效地识别出碳酸盐岩斜坡相,并划分出浅水、深水碳酸盐沉积区。斜坡相具有明显的倾斜反射,海槽相区大隆组及飞仙关组底部泥岩的强振幅反射在斜坡下部向台地上超并消失。深水相区上二叠统地震波双程反射时间都小于100ms且明显短于飞仙关组,而台地相区上二叠统双程反射时间多大于150ms,且与上覆飞仙关组地震波反射时间相近或略长。碳酸盐岩斜坡相倾斜反射的特征表明环海槽的碳酸盐岩斜坡开始发育于晚二叠世中期,并随海侵向碳酸盐岩台地方向迁移,在晚二叠世末期海侵达到顶峰时形成最陡峭的斜坡。飞仙关期斜坡随海平面缓慢下降而逐渐向海槽方向迁移并变缓。晚二叠世末期海槽南端梁平地区斜坡坡度在3°左右,向北东、北西方向变陡,宣汉地区约20°,苍溪、仪陇地区最高达40°以上,海槽呈向北逐渐加深的箕形。根据晚二叠世末期斜坡倾斜反射高度计算,开江-梁平海槽的水深在350~450m左右。苍溪、仪陇及梁平地区飞仙关组斜坡进积明显,宣汉地区的斜坡以加积为主。目前钻遇的最厚鲕滩储集层位于宣汉加积斜坡附近的台地边缘,单井的鲕粒白云岩储集层厚度超过300m。  相似文献   
994.
韧性剪切带是大陆变形过程中形成于地壳深层次的重要构造变形形迹,是重建构造变形温压环境、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剪切变形方向的确定是韧性剪切带研究的基础环节之一.尽管指示韧性剪切带剪切方向的标志很多,但是由于韧性剪切带变形过程的复杂性,实际工作中往往很难准确地限定剪切方向,甚至常常会发现同一条韧性剪切带中发育指向相反的剪切标志.在变形岩石中,不对称旋转碎斑系被认为是判断韧性剪切带剪切方向的可靠标志.根据有拖尾的旋转碎斑系判断剪切指向要比"云母鱼"、"多米诺"等组构可靠得多.总结前人的理论和模拟试验成果,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碎斑系的演化是其形态、轴率、初始方位、基质及其界面性质、运动学涡度、剪应变强度、剪切带宽度/碎斑短轴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深刻认识不对称旋转碎斑系在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中的发育过程、限制条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准确地运用它们来判断韧性剪切变形的构造指向,以便进一步研究与该韧性剪切变形相关的大陆动力学.  相似文献   
995.
陈虹  胡健民  武国利 《地质通报》2009,28(4):439-455
韧性剪切带是大陆变形过程中形成于地壳深层次的重要构造变形形迹,是重建构造变形温压环境、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剪切变形方向的确定是韧性剪切带研究的基础环节之一。尽管指示韧性剪切带剪切方向的标志很多,但是由于韧性剪切带变形过程的复杂性,实际工作中往往很难准确地限定剪切方向,甚至常常会发现同一条韧性剪切带中发育指向相反的剪切标志。在变形岩石中,不对称旋转碎斑系被认为是判断韧性剪切带剪切方向的可靠标志。根据有拖尾的旋转碎斑系判断剪切指向要比“云母鱼”、“多米诺”等组构可靠得多。总结前人的理论和模拟试验成果,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碎斑系的演化是其形态、轴率、初始方位、基质及其界面性质、运动学涡度、剪应变强度、剪切带的厚度、碎斑短轴比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深刻认识不对称旋转碎斑系在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中的发育过程、限制条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准确地运用它们来判断韧性剪切变形的构造指向,以便进一步研究与该韧性剪切变形相关的大陆动力学。  相似文献   
996.
洮河径流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计生  陈文  凡丙文 《地下水》2009,31(2):67-70,91
依据洮河流域红旗站1956~2005年逐月径流量资料,采用Kendall检验法、线性趋势分析法、累积距平法,分析洮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变化规律,重点探讨不同时间段月径流的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并对径流减少的成因以及汛期各月出现不同频率洪水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洮河径流呈现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季节性突出和周期性明显的特点,较大以上洪水主要发生在8—9月份,出现的概率为5.4%。  相似文献   
997.
已经报道的北美西部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已达近百处,这些剖面分布在阿拉斯加南部向南经加拿大直到美国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广大北美西部内陆地区,其中很多属迄今所知全球很好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这些剖面常有标志性的界线黏土,并伴有其他地球化学、生物地层学特征。因为这些剖面所在地当时都在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内,有利于生物化石,特别是孢粉化石的保存,易于开展孢粉学研究。经过近四十年不懈努力,孢粉学已经成为北美精确确定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最重要的、也是迄今为止所知最为有效的古生物学工具。孢粉植物群在界线上下特征差别显著,容易区分。界线之下含有大量主要繁盛于白垩纪的被子植物花粉,而在临近界线时则突然消失或仅零星出现,界线附近则以一层孢子异常丰富层为古近系底部特征。进入古近纪之后,虽然被子植物花粉有所恢复,但是繁盛于白垩纪的成分却很少出现。北美和新西兰、日本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在沉积岩和孢粉学方面的相似性表明这一事件可能是全球性事件。简要回顾和讨论了我国与孢粉学相关的几个热点地区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研究概况,我国东北及江苏北部和北美西部大部分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的孢粉植物群及其沉积环境比较类似,在苏北到东北地区范围内首次发现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地层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区大。  相似文献   
998.
ADCP全称为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AcousticDopplerCurrentProfiler),是一种根据声学多普勒频移效应用矢量合成方法测量水流速度剖面的仪器,ADCP可测出水流流速矢量的东向、北向和垂向分量,为工程项目的河道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提供原始三维流态数据,为河势分析、河道冲淤计算、河道演变分析提供资料,由于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及ADCP测流原理导致在测量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底沙运动、流速脉动、外界磁场影响等,因此探索ADCP与GPS的应用问题及对策来完成内河河道流态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9.
海南岛及邻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海南岛及邻区1999——2005年9个地震数字化台站记录到的3 500余条区域初至波到时资料,确定了海南岛及邻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该区域浅部上地壳的波速异常与地表地质构造有一定的相关性,即王五——文教断裂带以北地区波速较低,而以南地区为相对高的波速异常区. 这与琼北地区为凹陷、并伴有多期火山活动和较高的地热背景,而琼中南地区为较稳定的隆起等构造特征相一致. 在其中下地壳,琼东地区相对琼西地区波速较低,可能暗示了地幔热物质上涌等动力学过程. 波速异常分布模式还暗示出北西向断裂带(如铺前——清澜断裂带)较浅,而近东西向的王五——文教断裂带较深,有可能延伸至莫霍面或更深.   相似文献   
1000.
谭晓慧  余兵  王茂松  藩文 《岩土力学》2008,29(12):3427-3430
根据水库边坡的勘察资料,确定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力学模型,推导了滑面面积的计算公式,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法进行了边坡稳定的定值法分析和可靠度分析。可靠度分析中,分别讨论了滑面强度参数及几何参数的变异性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不考虑参数变异性的定值法分析结果所得边坡的安全系数过高,偏于危险。水库边坡的可靠度分析结果表明:滑面几何参数的变异性对边坡稳定的可靠指标或失效概率影响很大。因此,对于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不仅要重视研究滑面强度参数的变异性,也要重视研究滑面几何参数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