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247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古生代晚期天山造山带经历了洋壳消减及地块拼合的过程,西天山伊犁地块周缘拼合带的花岗岩岩浆记录可以为俯冲造山作用时限提供有效的约束。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分析显示,位于伊犁地块北缘的桦木沟花岗岩体高硅,富碱,贫铁,富集HFSE,具强烈铕负异常,亏损Ba、Sr、P、Ti,富集Cs、Rb、U、K,与高分异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Pb同位素指示花岗岩源区为造山带下地壳;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岩体结晶年龄为(330.2±5.7)Ma,说明桦木沟岩体产于汇聚大陆边缘,天山北部洋壳在早石炭世晚期仍在向南俯冲,准噶尔地块与伊犁地块还未碰撞拼合,天山地区可能正处于俯冲消减阶段。  相似文献   
532.
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是全球重要的亚洲象保护区,象群分布密度约为其他地区的10倍,但由于生境破碎与丧失以及人象冲突等原因导致亚洲象数量急剧下降。对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的生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能够为亚洲象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政策制定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并在全球物种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估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的生境质量,综合考虑亚洲象栖息地需求以及影响亚洲象栖息地的关键要素,应用InVEST-HQ模型来估算生境质量指数,同时分析亚洲象栖息地生境质量在海拔梯度及植被覆盖梯度上的分布状况;随后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像元尺度上探讨亚洲象栖息地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模式与时间演化过程,进而分析栖息地内不同保护区和气候分区的生境质量所存在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生境质量具有高度聚集性,空间异常值不显著。生境质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保护区范围密集的区域;生境质量低值区集中于耕地面积大、海拔偏高的区域。在梯度分布上,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生境质量对海拔和植被覆盖度均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且在较低海拔和较高植被覆盖度梯度上存在聚集现象。在区域尺度上,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生境质量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栖息地内自然保护区的生境质量明显高于非自然保护区,其中严格自然保护区的生境质量相对较高;热带雨林气候带的生境质量高值聚类大于其余气候分区,而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带与热带季风气候带生境质量受到季节性降水的影响较大,高值像元占比偏少。在时间尺度上,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的生境质量总体呈现先降低后趋于平缓的态势。1995年—2010年,生境质量高值聚类占比明显减少,低值聚类占比缓慢上升;2010年—2020年生境质量低值占比有小幅度下降,高值聚类逐渐增加,生境质量逐渐稳定并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33.
众所周知,原生晕的垂直分布,往往因矿床类型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变化规律.假如原生晕分带明显,则可确立不同带的元素组合或含量等地球化学标志,以解决成矿预测问题.但如果没有明显的分带,又如何建立预测的标准呢?本文试图以某汞矿区为例,作一点探讨.一地质地球化学概况矿区位于"雪峰古陆"西缘.矿带大致呈北北东向展布.汞矿的产出受一定层位控制.矿石类型为单一辰砂矿石.主要金属矿物为辰砂,次为自然汞、汞的硒化物、辉锑  相似文献   
534.
花永丰 《地质科学》1983,(4):355-362
层控矿床是国际矿床学界近十余年来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我国层控矿床十分发育,其中汞矿也具有典型的层控特征。这些矿床的成因研究目前正受重视,传统的成因观点也被怀疑。近几年,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多数汞矿应属“沉积-地下水热液”或“沉积改造”成因。但是,对于这种矿床成因观点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在成矿的第一阶段中,元素的表生迁移搬运、元素的初步沉积富集或使这些元表生富集到形成矿床的机制等,直到目前,研究仍然甚少。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深化对汞矿成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535.
基于历史地震中各个烈度的人员死亡率数据,通过拟合分析,发现这些震例从分烈度人员死亡率的角度具有较明显的差别和分组现象,同组内不同震例死亡率的变化率小于50%。分组特征代表了不同组的震例在各个烈度下均有不同的人员死亡率区间,这种分组特点和组间人员死亡率的不同所指示的是这些震例发生区域的抗致死性水平的不同。研究表明:位于同一省份的不同震例的人员死亡率可能出现较大差别,说明即使同省份的不同区域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抗致死性水平;而相距甚远的不同省份的震例却可能具有大致相同的死亡率,说明一些并不相邻的不同区域也可能具有大致相同的抗致死性水平。本文基于分烈度死亡率拟合直线斜率所代表的死亡率的分组特征,将全国各地的抗致死性水平分为11级,每一级的抗致死性水平都代表了一组分烈度人员死亡率区间。抗致死性水平等级越高,对应的各烈度人员死亡率越低,抗致死性水平与人员死亡率呈现逆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36.
乔秀夫  章雨旭 《地质学报》1997,71(3):202-211,T002
据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研究,腮林忽洞群是白云鄂博群的一部分。于腮 林忽洞群下部层位的岩石切片中首次发现三叶虫屑,并首次分离出奥陶系疑源类及几丁虫化石;于上部层位首次识别出碳酸盐震积岩组及顶部巨型微晶丘。  相似文献   
537.
538.
1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1.1播期雨水多有利播种,苗期光热足有利生长2000年度麦播期10月份,全省降水57~154 mm,比上年同期偏多50~129 mm,比常年同期偏多10~79 mm.全省大部分地市小麦能足墒下种,麦播基础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但部分地市由于降水偏多,小麦播期比常年推迟3~8天,加之气温一直偏低,部分土壤湿度过大的田块小麦出苗缓慢.  相似文献   
539.
根据热带气旋影响范围内实测气压与风速资料,求解一组方程得到热带气旋气压场和风场计算的关键性参数。使热带气旋影响范围内实测气压和风速值与模式的计算值有很好的拟合。同时考虑了摩擦效应,构造了一个移动热带气旋气压场与风场的后报模式。  相似文献   
540.
俞旭 《海洋科学》1979,3(2):44-50
广阔的深海平原和丘陵的表面、分布着举世瞩目的锰结核。其数量之巨,宝贵金属含量之多,都是十分惊人的。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千百亿吨的锰、铁、铜、钴、镍和其他三十余种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元素。因此,深海锰结核将是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中,人类的物质文明赖以维持的重要金属资源。这些沉睡在碧波之下的锰结核即将被人们开发和利用,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