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2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176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196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540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81篇
自然地理   18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廖要明  张存杰 《气象》2017,43(11):1402-1409
利用中国825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风速等资料,根据201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计算得到各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基于MCI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及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长江中下游、华南6大区域中旱及以上干旱日数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并结合1951-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农业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受灾情况以及灾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黄淮、西北东部、东北西部、华南西部、西南大部以及内蒙古等地是我国干旱多发区,其中华北大部、黄淮东北部及陕西北部、甘肃河东大部、宁夏等地年干旱日数在60天以上,河北南部、宁夏大部、新疆北部和西部、云南中南部、海南南部等地最长连续干旱日数达21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华南东部、西北中部、东北东部等地干旱日数相对较少。东北、华北干旱主要出现在春末和夏、秋季,西北地区东部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出现在盛夏和秋季,华南地区的干旱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西南地区多出现在冬、春季节。1961—2015年,中国平均年干旱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甘肃东南部、宁夏、陕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贵州中西部、云南中西部等地增加趋势明显,但西北中西部、东北中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及青藏高原中西部、内蒙中西部等地年干旱日数呈减少趋势。1951—2015年,中国农作物因旱受灾和成灾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但近年来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52.
综合运用时序变化趋势、区域重心等方法,基于老挝1976年~2013年全国、省域层面农作物统计数据,从种植结构类型和种植比例变化趋势等方面分析了解放以来老挝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76年~2013年,老挝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近40年种植面积增加了1.1倍,总产量增加了6.5倍,但单产水平仍然偏低,不足3t/hm2;就省级层面而言,因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存在绝对差异,各省主要农作物生产与布局波动幅度较大。(2)1976年~2013年,老挝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重心呈现"南北徘徊,整体南移"的趋势,相较而言,下寮主要农作物生产更具优势,具有成为"老挝粮仓"的潜力。(3)近40年来老挝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调整,类型多样性增加了3.4倍,多样的种植结构逐渐替换简单的种植结构,但种植结构仍然较为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就变化类型而言,由单一稻谷种植转变为以粮食与经济作物组合为主导的格局。  相似文献   
953.
文章参考并借鉴现阶段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方法,结合海域利用的特点,提出海域集约利用的概念,对其内涵进行分析,从海洋投入强度、海洋利用结构程度、海洋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4个层面选取指标,建立了海域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设立进行了解释说明,以期能为以后对海域集约利用的研究、制定正确有效的集约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4.
为了对SC-86H型高能射流式液动锤冲锤结构进行优化,应用CFD动态分析,对2种不同冲锤结构的射流式液动锤模型进行了研究。计算表明:在相同输入流量下,新型冲锤结构的射流式液动锤与原冲锤结构相比性能具有优势,冲击末速度得到了提高,冲击功与能量利用率平均增长7.9%与12.7%,新型冲锤结构减小了流体阻力消耗的能量,更有利于高能输出。另外,通过Ls-dyna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对2种冲锤结构的碎岩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新型冲锤应力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冲锤结构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且满足疲劳强度校核,相同冲击末速度下,岩层吸能值高于原冲锤结构;新型冲锤结构的吸能率较高,2种冲锤模型的吸能率随入射能量成非线性增长。  相似文献   
955.
为了减弱射流式液动锤活塞回程撞击缸体的应力波对射流元件的破坏,延长射流元件的寿命,提出在缸体中设置碟簧缓冲结构来吸收冲锤回程的冲击能,并应用LS-DYNA显示动力学分析手段,对活塞回程进行仿真分析,探究碟簧缓冲对射流元件受力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碟簧缓冲结构,射流元件的最大应力可降低40%~57%,有效改善了射流元件的应力状态,在液动锤实际工作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6.
能量转化效率是评价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本文在分析现代种植业系统特点的基础上,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研究了现代种植业系统的投入和生产特点。对系统能流分析结果表明,进入90年代后,随着人工辅助能特别是工业辅助能投入的增加,系统能效逐渐降低。因此改进系统生产结构和投入结构,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和工程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实现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7.
复杂岩体结构的几何描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产状、大小、密度、位置、间距、、张开度和终止特性等方面介绍了不连续面几何特征分解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旨在使不连续面几何描述定量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958.
1 地质背景 圆丰铜矿位于准噶尔板块克拉麦里晚古生代复合沟弧带中.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志留系、中泥盆统、上泥盆统松喀尔苏组、下石炭统塔木岗组,南明水组,巴塔玛依内山组、中石炭统双井子组、下二叠统赤底组、上二叠统平地泉组.其中与成矿有关的是上泥盆统松喀尔苏组,岩性以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碎屑岩.区内侵入岩发育,岩石类型齐全,以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为主.形成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浅成霏细斑岩和斜长花岗斑岩与铜矿化有关. 2 成矿地质条件 2.1 地层 矿区主要出露上泥盆统松喀尔苏组第四、第六岩性段.铜矿分布于第四岩性…  相似文献   
959.
矿床成矿时代的界定对于矿床成因的认识、成矿事件时间维的标定及找矿方向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MVT铅锌矿床的精确定年更是建立可靠的成矿模式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评述了几种常用的MVT铅锌矿床的定年方法,如古地磁法、^40Ar-^39Ar法、U—Pb法、Rb—Sr法、Sm—Nd法和裂变径迹法;阐明了精确定年在研究MVT矿床成因中的作用。随着实验技术和测试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提高,^40Ar-^39Ar法、Rb—Sr法和Sm—Nd法将在MVT矿床精确定年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60.
潜孔锤的性能受许多因素影响,其设计采用微机模拟仿真电算方法。根据潜孔锤工作原理,确立边界务件、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数学、动力学及热力学理论,运用有限差分原理,基于VB,采取面向对象的设计方式进行可视化程序设计。软件内含设计、数据处理、保存、辅助绘图、打印等功能。而设计采用向导式方式,界面友好。目前该软件进行了多种类型的潜孔锤设计,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软件除用于常压潜孔锤设计外,还将用于高围压潜孔锤设计,以满足深孔钻进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