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210>Pb和<'137>Ca方法对采自青藏高原纳木错不同位置的8支岩芯进行了现代沉积速率的研究,其中6支岩芯的<'210>Pb<,ex>比活度变化具有较好的记录,而只有位于湖泊开阔深水区的NMCS08-1岩芯显示了<'137>Cs比活度的蓄积峰.结果显示不同位置岩芯的平均沉积速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自约195...  相似文献   
12.
A 332-cm long lacustrine core was drilled in the Nam Co in the central-south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the core, 15 species of ostracods (Crustacea: Ostracoda), which belong to 6 genera have been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s of the ostracod assem-blages and the ostracods ecological features, which a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three main stages can be distinguished as follows: Stage I was from 8400 to 6800 a BP, during which the climate was cold-humid, and the lake depth changed from shallow to deep. Stage II was from 6400 to 2500 a BP, during which the climate changed from warm-humid to cold-humid, and then to cold-dry. The lake depth gradually became deep. The shifting of cli-mate, from wet-cold to dry-cold during this period, had constructed the basis of present en-vironment in the Nam Co. Stage III was from 2500 a BP to the present, which showed a trait of lake depth increasing. At the earlier period of this stage, the climate kept as cold-dry as that in the former stage, but the salinity of the lake increased. At the later period of this stage, the degree of cold-dry was enhanced, and the activities of land surface runoff tended to be weakened. Our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the peak values of ostracods with black shell was coherent with the maximum production of the ostracods, and agreed with the increasing sedimentary water dynamics.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ostracods with black shell was simulta-neous with the high prolificacy of ostracod, and transported from other places. The abun-dance of Candona juvenile shells reflected the high mortality of that kind of ostracods under an unfavorable condition. This was probably a result of the rapid change of water dynamics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3.
冯金良  朱立平 《中国岩溶》2005,24(4):270-275
通过与粉尘堆积,以及玄武岩和片麻杂岩风化剖面磁组构的对比,探讨了以贵州平坝白云岩之上红色粘土剖面磁组构特征及其成因指示意义。红色粘土的各向异性较弱,并且不具有明显的沉积磁组构;母岩的组构特征对红色粘土磁化率各向异性没有明显的控制“痕迹” ;红色粘土与粉尘堆积物之间磁组构特征的明显差异,表明它们在物源和形成机制方面是不同的;红色粘土磁化率及磁组构特征反映出红色粘土中磁性矿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近400年来北极地区和中国气温变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玲  张青松  朱立平  王国 《地理研究》2000,19(4):344-350
对中国和北极地区近400年来的气温变化进行了趋势分析和谱特征分析,通过对比认为,北极地区及中国基本上都有17世纪、19世纪两个寒冷期和18世纪、20世纪两个温暖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气候变化的全球性,但两地区气温的冷暖转化不同步。中国大部分地区(除华东、新疆、西藏区外)17、19世纪升温开始得较北极早;北极地区绝大部分站点18世纪升温较中国明显,且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400aBP以来两地气温变化的周期较为一致,以130~140年、100年、80年的周期为主,说明400aBP以来气温的变化具有全球性,而且气温的变化受太阳活动的影响较大,自然因素尤其是太阳活动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寒冻条件上热力作用对岩石破坏的模拟实验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青藏高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岩石经过预加工处理后,使之处于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强热辐射变化的环境中,以调查寒冷条件中的岩石在强烈热辐射作用下的表现。实验表明,寒冷条件下较强的热源辐射可以产生快速的环境温度变化,并导致相应的岩石内部温度变化,这种变化幅度可以使矿物产生强烈的缩并导致岩石内部结构的破坏。岩石的组构决定着其风化的进程,这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岩石在水饱和与盐饱和的条件下,实验后的超声波传输速率与重量变化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寒冻条件下花岗岩小块体的风化模拟实验及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立平 Whal.  WB 《冰川冻土》1997,19(4):312-320
50mm×50mm×50mm的一些小花岗岩块体被单轴挤压使之表面出现裂隙,然后分别预处理成干燥、水饱和与硫酸钠溶液饱和的3组样品,使之经历不同温度变幅下的冻融过程。在冻融过程中,分别记录了样品表面、表面下10mm及25mm处的温度变化,同时在实验前后,对所有样品都进行了超声波传输速率测定和重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小的花岗岩块体表面与内部的温度变化没有明显差异,其温度变化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但在外界温度变幅整体低于0℃时,岩石温度逐渐趋于稳定。样品在实验前后的重量变化很小,但是仍能反映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水饱和的一组样品中。所有样品在实验后的超声波传输速率都明显下降,特别是在垂直于微裂隙的方向,超声波传输速率下降大于平均下降幅度,表明冻融过程中岩石内部的孔隙可能增大而微裂隙具有明显的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岩石风化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对其机制的研究也可应用于建筑物风化及其抗蚀性的领域。本文从岩石风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参考了大量建筑物风化研究的有关文献,认为建筑物风化研究的思想和实践对地貌学的风化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认为,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岩石风化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地貌学理论与地貌演化领域,也应涉及建筑物风化研究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8.
云贵高原红土性风化壳定年对象--锰结核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野外剖面调查为基础,结合物理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手段和方法,对云贵高原红土性风化壳中可资定年的对象——锰结核的产出状态、内部构造、地球化学特征、矿物组成及锰结核全岩的^40K/^40Ar定年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解决我国风化壳的发育年龄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锰结核的形成晚于其赋存介质(风化壳)的生成;在风化壳中,锰结核的内部构造以(准)同心圆状构造为主;结核形成过程中发生了MnO和Fe2O3的富集,其中以MnO的富集较为显著;并且Fe、Mn分布具有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锰结核中K2O含量明显高于CaO、MgO及Na2O,但K和Mn不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结核中次生锰氧化物的主要存在形式为锰钡矿;锰结核的全岩^40K/^40Ar定年结果是一混合年龄,其不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锰结核是由不同时期、多种矿物构成的复杂集合体。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讨论了末次冰消开始时期青藏高原南部普莫雍错湖芯沉积反映的环境暖湿化以及原因。通过对现代湖泊和周边河流水文状况调查,发现流域内发育众多冰川,冰川融水构成维持湖面稳定的重要来源;湖面以及湖泊沉积环境的变化与冰川融水以及相应的温度改变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湖泊沉积岩芯PM-1孔,通过加速器14 C测年和粒度、元素、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以及有机碳同位素、总氮、分子标志化合物、孢粉等环境指标的分析,发现在16.4~15.4cal.kaB.P.有大量流水进入湖泊,使湖面扩大,湖水加深;流域地表产生大量有机碎屑,并被流水带入湖泊进行沉积;流域内的喜湿植被得以发展。该时段湖泊扩张、陆源植被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冰期过后气候向温暖湿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温度上升带来大量冰川融水则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青藏高原冰川普遍退缩和一些湖泊的水面上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藏南沉错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藏自治区沉错湖泊三角洲平原和湖内钻孔取芯 ,利用14 C和ESR测年方法建立了钻孔剖面的年代标尺。在岩芯描述、沉积物粒度分析和CaCO3含量分析基础上 ,对沉错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了解释分析。 36 7m长的岩芯大致记录了 5 5万年以来的沉积历史。全孔平均沉积速率约为 0 6 6 7mm/a。 16 92 0aBP以来三角洲的沉积速率较大 ,平均为 1 2 7mm/a。由于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多源性导致CaCO3在剖面上的无规律性变化。但是 ,沉积物粒度和沉积序列变化指示全套沉积由底部的冲积扇相向上过渡为水下扇亚相和三角洲沉积相。在大约 175 0 0aBP~ 14 0 0 0aBP时期 ,沉错存在高湖面阶段。沉积序列中记录了末次冰期最盛期 (LastGlacialMaximum )和新仙女木事件 (YoungerDryas)。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变化主要受湖面涨缩变化所控制。而湖面升降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气候 ,尤其夏季风的强弱和冷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