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采用开路式自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测定了准噶尔盆地荒漠梭梭群落生长季的土壤呼吸速率,并分析了温度和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O2释放速率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日最大排放速率出现在13:00—15:00时,最小排放速率在8:00时。土壤CO2释放速率日变幅最大值为0.90 μmol·m-2·s-1、最小值为0.24 μmol·m-2·s-1、平均速率是(0.548±0.076)μmol·m-2·s-1;土壤呼吸作用在生长季中的动态呈单峰曲线,顺序为6月>7月>8月>9月>5月>10月。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地表温度和5 cm、10 cm、15 cm、20 cm、25 cm、30 cm、35 cm、40 cm、50 cm层土壤温度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温度间的线性关系为Y=0.017X+0.033,(R2=0.566, P<0.001),并得出Q10值为1.65。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3.
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平台。"十一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为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形成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立项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在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前,必要的分析工作必不可少,这关系到整个框架建设的整体质量。本文就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前需进行的分析要点进行了探讨,从框架建设本身的分析、需求分析、现状分析,以及保障情况分析等方面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前需进行的分析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分析要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4.
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平台。"十一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为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形成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立项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在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前,必要的分析工作必不可少,这关系到整个框架建设的整体质量。本文就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前需进行的分析要点进行了探讨,从框架建设本身的分析、需求分析、现状分析,以及保障情况分析等方面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前需进行的分析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分析要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5.
黑河下游不同林龄胡杨水分来源的D、~(18)O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河下游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水及其不同潜在水源稳定同位素组成(δD、δ18O)的测定分析,探讨不同潜在水源对胡杨的贡献。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胡杨木质部δ18O差异显著,胡杨幼苗、成熟木、过熟木的δ18O值分别为-5.368 14‰、-6.032 75‰和-6.924 18‰;(2)不同林龄胡杨所利用的水分来源不同,胡杨幼苗主要利用30~50 cm的土壤水,利用率在70%左右,对地下水的利用仅为6%;成熟木主要利用200~220 cm的土壤水及地下水,对地下水的利用最多达85%;胡杨过熟木主要利用100~260 cm的土壤水及地下水,深度范围较幼苗和成熟木都广,对地下水的利用较高,最多达96%,胡杨成熟木和过熟木主要利用的是地下水。  相似文献   
126.
利用多源信息(地质、物化探、遥感、水文地质等)研究多种能源矿种在改造末期同盆共存的判识标志和赋存环境,着眼于改造结果,多源信息特征反映的是在改造末期所形成构造格局的基础上,油气、煤、铀多种能源矿藏(床)同盆共存的现今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从铀成矿因素方面建立油气、煤、铀多种能源矿藏(床)同盆共存的找矿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27.
新疆萨瓦莆齐铀矿床沥青还原沥青铀矿的直接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含油气盆地均有铀矿床分布,油气在铀矿化中的作用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是广大铀矿工作者关注的问题。通过对新疆萨瓦莆齐铀矿床中铀矿石的偏光、荧光反射显微镜研究和电子探针分析测试,首次在矿石中发现沥青-沥青铀矿-黄铁矿脉,对脉体中沥青、沥青铀矿、黄铁矿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沥青铀矿和黄铁矿均受沥青脉的控制,是脉体中还原能力较强的轻烃类物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矿物中的铀和铁元素主要来自周围环境而非脉体本身。矿床可能存在多期油气活动,沥青铀矿可能主要形成于早期油气活动,晚期油气衍生的沥青质沿早期生成的沥青铀矿微裂隙充填改造。  相似文献   
128.
吐哈盆地西南缘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按照矿物组合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其中氧化带又可划分为完全氧化亚带和不完全氧化亚带,各带岩石中的矿物组合特点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特征元素U、Th、∑S、C有机、Se、Mo、Re、CaO、CO2含量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铀矿体严格受氧化还原过渡带控制,主要分布在氧化还原过渡带(铀矿石带)和不完全氧化亚带中,呈不规则卷状、板状和透镜状。  相似文献   
129.
广泛汲取了近几年鄂尔多斯盆地在基础地质、铀矿地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调研成果,从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构造沉积特征、沉积相、砂体发育、岩性地球化学特征、水文地质环境演化、后生蚀变特征和氧化-还原带发育等方面综合研究了直罗组和志丹群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找矿方向,认为直罗组和志丹群具有层间氧化带型、潜育化型、油气泄漏地沥青化型铀成矿前景,找矿中应对潜育化型和油气泄漏地沥青化型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0.
文中着重讨论了勒巴泉—公婆泉陆缘弧的基本特征及形成的动力学背景。认为 ,加里东晚期弧后扩张、俯冲形成勒巴泉—公婆泉陆缘弧 ,红柳河弧后盆地的扩张与俯冲是形成勒巴泉—公婆泉陆缘弧的关键 ;陆缘弧区地层主要由公婆泉群 (SG)组成 ,由一系列链状火山岛屿和其间的火山洼地构成 ,属海潮间—潮下高能地带 ,生物发育 ,火山活动异常强烈时期形成窑洞努如和公婆泉两个火山穹隆构造 ;主要岩石类型为爆发相、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该陆缘弧不仅发育火山作用 ,同时也形成浸染状硫化物型铜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