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嘉鱼断裂为已证实的隐伏断层。该断裂从洪湖老湾西南横切长江,沿近东西—北东东向延展,经嘉鱼县城东北马鞍山北缘向东延伸于斧头湖,长约40 km,该断裂东端已有明显出露,而断裂尾部并没有明显出露。由于区内小尺度物探资料的缺乏,使得该断裂的走向和活动性都缺少相关证据。本文利用浅层地震反射结合折射层析成像方法,采用2 m道间距接收人工地震波,利用多次覆盖技术和密集炮集折射记录,分别对数据进行反射处理和层析成像,获取了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和高分辨率折射层析成像剖面,并参考相关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钻孔资料进行解译。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震反射和高分辨率折射联合应用可互补,尤其在外界干扰较为严重的区域,利用高分辨率折射层析成像可减少浅层地震反射对断层的误判。此外,研究结果证实了嘉鱼断裂的具体位置,其性质为北盘下降、南盘上升的正断层,且该断层错断了第四系沉积层。  相似文献   
22.
莱芜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村宅基地总登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在当前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中存在着违法用地、产权不清晰、一户多宅、跨区域购房等问题,与宅基地使用权有效行使不相适应。因此,需加强宅基地的管理和登记的政策研究,制定可行的政策与措施,其中尤其要加强对"一户多宅"问题的处理。  相似文献   
23.
尼日尔下陆坡深水区的水道发育具多期次特征,内部结构与外形复杂多变,其地理位置与沉积环境不利水道体系的研究.通过地层切片、RMS振幅属性等方法展示不同时间单元水道形态,分析水道体系的期次变换与内部结构的变形过程,探讨水道体系的迁移演化历史.结果表明:中新世中期多发育孤立水道,晚期二级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引发大规模浊积事件,促使大量加积式水道形成,在平直处以垂向加积为主,弯曲处呈现垂向加积同时伴随侧向迁移特征.水道演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初始侵蚀、切割与充填交替进行、废弃阶段,伴随3个阶段水道弯度发生由中到高再下降的变化.水道的交互式切割与充填基本贯穿第2阶段,切割与充填作为水道弯曲变形一对驱动力,使水道在平面上发生3种迁移方式:侧向摆动、下行迁移、侧向与下行混合迁移.  相似文献   
24.
利用龙门山区域重力网经平差处理和去基准点干扰、去高程变化影响的1997-2007年11期重复重力观测数据,借助密度的三维反演方法,分析研究了龙门山地区地壳各深度的介质密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区域密度场的整体时空分布均表现出显著特征,从时间进程来看,震前十年的密度变化趋势呈现阶段性变化:密度变化平稳阶段—变化剧烈阶段(加速增加—缓慢减少)—变化缓慢减少阶段—密度变化缓慢增加阶段,密度变化程度由强到弱,表明大地震孕育达到了最后阶段;从空间分布来看,密度变化分布有“分散—相对集中”的趋势,震前地下密度场具有熵值减小的现象;密度变化剧烈地方多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以西的川西高原上。此外,随深度的增加,密度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通过比较分析,在汶川地震前密度变化对重力的影响远远超过高程变化对重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林松  唐启家  李媛  罗登贵  廖武林  王秋良 《地球科学》2017,42(10):1830-1841
鄂西地区位于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关键节点上,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而其中的丹江口水库区域更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区域.在此处开展断裂构造研究对于深化南水北调工程的地震安全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技术对丹江口水库周边的3条主要断裂,即丹江、两郧和白河-谷城断裂进行分析,将各断裂内的断层构造进行地震剖面成像,得到了0~300 m深度范围内的断层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3条断裂内的断层多为北东走向,丹江和白河-谷城断裂内的断层型态以正断层为主,但两郧断裂以逆断层为主,此特征可能与水库蓄水后,局部应力分布受到影响有关.研究成果不仅刻画出鄂西丹江口地区的断层形态,同时也对将来深入剖析此区域内背景应力及其周边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6.
在前期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郧西盆地进行针对性的浅层地震反射勘探,并利用地震发射结果来确定断层位置及构造特征。该研究对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地震安全系统的建设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7.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最新的跨断层资料,利用时序曲线分析、断层速率合成分析和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从不同角度和范围提取2016年门源Ms6.4地震震前异常特征,揭示断层活动。结果显示:1)震中距150 km以内多个场地出现了典型的以加速张性变化为主的短期异常,150~300 km内的异常以趋势变化为主;2)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上异常场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由祁连山断裂带中部集中向东迁移至中东部集中的特征,海原断裂上异常有所增多,此类现象与2003年民乐6.1级地震前的现象极其相似;3)祁连山断裂自2014年以来合成速率偏离正常动态值较远,容易积累应变。垂直形变趋势累积率的计算结果显示,地震震中位于形变积累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28.
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严重影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研究疫情冲击下我国省域旅游经济韧性水平对于旅游业恢复重振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构建疫情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空间差异测量指标,全面揭示了两次疫情冲击下我国省域旅游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差异特征,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分析高、低旅游经济韧性的组态影响因素,并阐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旅游经济韧性由SARS冲击下的点片状分布逐渐过渡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U”形分布和“三点一带一片”分布格局;2)从SARS到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各省域旅游经济韧性差距在增大,韧性水平呈现极化趋势和“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3)两次疫情冲击下,旅游经济韧性在区域尺度上波动较小,较为稳定,七大地理分区内部韧性差异较大,其中华东和西北地区内部韧性差异最显著,华南地区内部差异较小且总体韧性表现较好;4)抵御、恢复、重构和更新4类共9个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基础保障型”“市场促进型”“创新驱动型”“就业限制型”和“产业结构限制型”5种高、低旅游经济韧性组态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29.
地理国情普查是集地表自然、生态和人类活动基本情况为一体的国情国力调查。本文依据地理国情普查相关技术规程和行业标准,通过对收集资料和任务区自然地理概况进行分析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总结易变化区域的分析统计方法,并以非季节性变化情况为分析重点。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