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2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文提出一种用大气边界层中湍流参量计算横向湍流扩散系数K_Y及横向Lagrange时间尺度T_(LY)的方法。其主要假定是K_Y及T_(LY)决定于横向湍谱参量σ_v和λ_(mv)。实例计算表明:采用本文给出的T_(LY)能得到与实测资料较为相符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本文讨论了大气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定义。在阐明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定量估算容量的步骤与方法。作为一个实例,在“常州课题”中具体估算了大气环境容量值。本文还阐明了将空气质量模式应用于环境规划和管理时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3.
对流边界层中地面源的铅直扩散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边界层(CBL)中高架源浓度轴线下倾而地面源浓度轴线上升。本文分析了形成这种相反的几何图象的机理,从而认为:只要能够恰当模拟CBL中铅直湍流结构的特征,一个粒子随机扩散模式应既能模拟高架源的扩散,也能模拟地面源的扩散。因此,用作者早先模拟高架源的模式模拟了地面源的铅直扩散,同样获得较好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模式的有效性。本文还应用Thomson准则检验了模式,讨论了它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4.
杜曙明  李宗恺 《气象学报》1994,52(4):470-476
考虑环境湍流对烟气抬升具有增强烟气夹卷和促进烟气与环境空气间动、热量交换的双重作用,导出了中性层结条件下热烟气浮升的轨迹方程,并且无需对抬升的截止作任何假设,导得了理论的终极抬升公式。经与国内外烟气抬升实测资料对比,发现这些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5.
山谷风转换期的漫烟扩散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渡口市空气污染监测资料首次鉴别出一种特殊形式的空气污染过程——山谷风转换期的漫烟过程。这种类型的空气污染在春、秋、冬季都经常发生,尤以冬季较严重。为此,发展了山谷风转换期的漫烟扩散模式,可以满意地解释上述观测事实。分析表明,模式不但能对高地面污染浓度的大小、而且能对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给出较准确的推断。 在上述情况下,SO_2地面浓度比该地区日平均浓度大几倍至一个数量级以上,是影响渡口市的主要空气污染过程之一。模式的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空气质量预测及控制污染的对策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考虑环境湍流作用的烟气上升路径方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宗恺 《气象学报》1982,40(1):80-88
本文利用我国的观测资料对中性层结时的烟气拾升路径作了细致的分析。发现抬升高度与距离之间符合幂次关系,但与不考虑环境湍流作用的2/3次律有系统偏离;这一偏离与烟流半径和高度的非线性关系相一致。上述事实与国外的一些观测结果均表明,环境湍流对烟气抬升的累积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提出了环境湍流与自生湍流的联合作用模式,由此导得的抬升路径方程可以满意地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模式还显示,卷挟速度除取决于切变速度及湍流强度以外,还是烟流半径的函数,因而在物理上更加合理。由联合作用模式导出的终极抬升公式比不考虑环境湍流累积作用的公式更符合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7.
In this paper, taking its turbulent exchange coefficient as a function of the Lagrangian timescale and standard variance of the turbulence in atmosphere, the atmospheric dispersion PDFmodels are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atmospheric diffusion K-theory. In the model the statistics ofwind speed are directly used as its parameters instead of classic dispersion parameters. The bi-Gaussian PDF is derived in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CBL), from the statistics of verticalvelocity in both of the downdraft and updraft regions that are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in the otherpart of this paper. Giving the driven parameters of the CBL (including the convective velocity scalew* and the mixing depth h_i) and the time-averaged wind speed at release level, the PDF model isable to 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concentration released at any levels in the CBL. The PDF'ssimulations are fairly consistent with the measurements in CONDORS experiment or the resultsbrought out by some numerical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