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23篇
大气科学   26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表层洋流对外强迫响应敏感度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海表流场对外强迫(风应力和海表热通量)的响应特征,探讨了其对该类外强迫异常响应的敏感性以及较敏感区域。在确认本文所用的海洋环流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表层海洋流场的气候状态之后,通过几个敏感性试验与控制(对照)试验结果的比较,发现海洋表层环流对海表风应力异常响应的敏感区域主要在赤道附近及大洋西边界海区;相对于热带外地区,热带海域(20°S~20°N)的风应力异常对于大洋表层环流的变化有着更重要的显著作用,它不仅会导致热带海域表层流场有较大的变化,对中高纬海区的表层流场特别是西边界流也有明显影响;海洋表层环流对海表热通量异常的响应除了在赤道附近海域明显之外,在中高纬海区也十分显著;在外强迫有同等异常幅度(20%)的情况下,大洋西边界海域对热通量的响应明显要强于对风应力的响应。此外,热通量异常还对南太平洋东海岸的洋流和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Structure of South Asia High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influence of ENSO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e structure of the South Asia High(SAH)in the stratosphere and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AH a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with the long-term ECMWF reanalysis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H only exists in low levels of the stratosphere.The maximum intensity of the High is located at around 150 hPa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anti-cyclonic structure above 50 hPa.The axis of the SAH center tends to be northwest slanting from lower levels to higher levels.Fu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temperature fields of the SAH have dramatic anomalies during El Ni?o years and La Ni?a years. Corresponding to the ENSO,the SAH is weaker(stronger)at the warm(cold)phase.  相似文献   
103.
2009/2010年冬季北极涛动异常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冬季出现了持续的北极涛动(AO)负异常,同时北半球的天气气候也发生了大范围的异常,两者的关系是大家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的分析表明2009/2010年冬季北半球经历了两次显著的AO负异常过程,2009年12月和2010年2月AO指数分别达到了同期历史的最低值.2009年12月的AO负异常过程又可以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于前期行星波上传的增强导致平流层极涡减弱,随后平流层环流异常向下发展造成了对流层的AO负异常;第二个阶段是因为对流层低层高纬地区的温度正异常维持了第一个阶段在对流层高纬地区的位势高度正异常,使得AO负异常得以较长时间维持,这两个阶段的接连发生和共同作用使得对流层低层经历了一个较强的AO负异常过程.而2010年2月的AO负异常过程则是由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所造成的平流层异常环流下传造成的.通过对历史上11个AO负异常事件的统计分析,可以认为AO负异常事件可能由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以及平流层极区弱的环流异常下传造成,也可能来源于对流层内部的动力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2009/2010年冬季持续的极端AO负异常与该冬季北半球大范围的温度和降水异常有密切联系,关注AO异常及其影响是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4.
随机强迫对集合预报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Lorenz96模式为动力框架,建立了考虑模式随机强迫不确定性的集合预报系统,并选择模式气候态和集合平均预报效果为研究对象,研究随机强迫对集合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数值模式积分过程中引入恰当的随机强迫构成的新计算范式,较非随机强迫更接近真值的气候平均与气候标准差,对刻画数值模式的气候态也有正效果;且随机强迫的正效果主要体现在长时效阶段.集合平均预报方面,绝大部分白噪声随机强迫对应的集合预报效果优于非随机强迫集合预报,集合预报效果也随白噪声强迫增大非单调变化,并且非线性系统不同,相同比率的白噪声随机强迫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同时,绝大部分红噪声随机强迫对应的集合预报效果也优于非随机强迫集合预报,但仅部分φ(表示所引入外强迫的随机性部分和确定性部分相互耦合的一个度量)值对应的红噪声强迫集合预报优于白噪声随机强迫集合预报;而且红噪声随机强迫集合预报改善效果随系数的正负分布非对称且非单调变化.此外,相关系数φ的选择也依赖于模型.  相似文献   
105.
李琳  潘静  李崇银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6):1825-1834
极涡崩溃是平流层大气环流一个重要的变化过程,本文利用31年的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早晚年的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偏早年极涡崩溃前后平流层环流场异常表现为整层一致的变化,即都为正温度异常、正位势高度异常和负纬向风异常;而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偏晚年极涡崩溃前后平流层环流场异常的整层一致性的变化不典型,而在符号上与极涡崩溃偏早年的异常相反.与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前后环流异常相反明显不同,南半球平流层极涡崩溃偏早或偏晚年在极涡崩溃前后的环流异常保持相同的性质.进一步分析表明行星波活动在南极极涡的崩溃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极涡崩溃早年上传行星波比极涡崩溃晚年强,并且持续时间长.通过波流相互作用,行星波的异常使得极涡崩溃早年和晚年10月的平流层高纬地区分别为位势高度正异常和负异常,环流异常持续保持可能最终影响了南半球平流层极涡的崩溃时间.分析显示南半球极涡崩溃偏晚与La Niña事件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在极涡崩溃偏早年与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并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6.
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1961—2000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1—2000年中国160个站降水资料,探讨了夏季逐月南海和南亚ISO的强弱对南海和南亚夏季风及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夏季各月南海和南亚ISO异常对夏季风活动及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有分月进行讨论的必要。夏季各个月南海大气ISO的异常对南海和南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在6、7月有些相似,都表现为ISO强(弱)与南海地区和南亚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相对应,而8月截然相反,ISO强(弱)与仍南海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对应,而南亚地区表现为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南亚大气ISO异常对夏季风活动的影响与南海地区有较大差异,6月和8月南亚大气ISO强(弱)与南亚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对应,而7月ISO的强(弱)对应于南亚地区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6月南亚大气ISO强(弱)对应于南海地区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而7、8月无论是南亚大气ISO强年还是弱年,南海地区都表现为反气旋性异常环流。从降水来看,夏季6、7月南海大气ISO偏强(弱)年,长江以南大部分为正(负)距平而江淮流域降水基本上为负(正)距平。而8月南海大气ISO强弱年,长江以南与江淮流域这种反相的降水特征并不明显。7月南亚大气ISO强(弱)年,长江以南降水大部分为负(正)距平而江淮流域为正(负)距平,而6月和8月南亚大气ISO的强弱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并不如7月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07.
近几年的一系列分析研究表明,ENSO与异常东亚冬季风之间有相互影响,持续的强(弱)东亚冬季风通过引起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西(东)风异常对El Niño/La Niña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年际变化(循环)与ENSO发生有密切关系;ENSO的真正源在西太平洋暖池,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温跃层东传到东太平洋,便导致El Niño/La Niña的爆发;在暖池正(负)SOTA沿赤道东传的同时,有负(正)SOTA沿10°N和10°S纬度带向西传播,从而构成SOTA的循环;热带太平洋SOTA循环的驱动者是赤道西太平洋的异常纬向风。进而可以认为:ENSO实质上是主要由异常东亚季风引起的赤道西太平洋异常纬向风所驱动的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年际循环。  相似文献   
108.
利用53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气象局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使用SVD方法研究了东亚-北太平洋地区表层海温(SST)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间的主要耦合模态.分析结果表明,中纬度北太平洋地区存在两种主要的海-气耦合模态,第一模态是海温异常分布的纬向型,第二模态主要表现为经向海温差异分布.两种空间耦合模态共同反映出中纬度北太平洋地区大气和海洋的异常中心有很强的局地耦合性.在第一模态的正(负)异常年,东亚-北太平洋地区主要为负(正)的降水异常,在第二模态的正(负)异常年,东亚和北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水正(负)异常,北美西岸及以西的部分区域出现降水的负(正)异常.两个模态所对应的降水差异显示,海气耦合模态的循环变化有利于形成我国降水分布南北差异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9.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与El Nino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广东省47个测站1954-1990年各月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标准化资料分别作按时间点分解的主分量分析,取其前6个主分量作为各测站的气候特征量,用相关系数-重心法作聚类分析,作出各月、全年综合要素的气候分区。结果表明:(1)将广东各月分为有较显著差异的5个区,则冬半年(10-翌年4月)各月的分区形式较类似且规律性明显,夏半年(5-9月)各月的分区逐月变化明显,且分区形式差别较大。(2)若用6个自然季节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标准化资料分别作主分量分析,各取前3个主分量作为全年气候分区的特征量,则广东全年的气候区可分为东南沿海、西南沿海、西北内陆3个区。  相似文献   
110.
大气环流对热带外海洋存在的不同尺度海温异常的响应研究一直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广泛活跃的中小尺度海温异常对大气的影响.本文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6,设计了三组不同初值的集合试验,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地区大尺度环流对黑潮延伸体(KE,Kuroshio Extension)附近不同尺度海温异常的响应特征,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