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用无体力作用的平衡方程的ω型、Φ型通解与有体力作用的平衡方程的特解相迭加得到自由边界条件下的潮汐应力张量。讨论了主应力和主应力轴随深度的变化,在100公里深度范围内,主应力轴在空间的取向发生的偏转可达10°左右(θ=30°时)。 选用我国1957年以来有精确断层面解的、Ms≥5.0的70个地震的资料,研究了发震时刻对于潮汐流体静应力、潮汐最大剪应力、沿断层错动矢量的潮汐剪应力的位相分布,所得的结论是,潮汐流体静应力与地震的发震时刻没有明显关系。潮汐最大剪应力对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沿断层错动矢量的潮汐剪应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更明显;斜滑型地震对潮汐最大剪应力的位相有极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2.
李建  王汝建 《地质学报》2004,78(2):228-233
通过南海北部ODP 1144站蛋白石含量测定及其堆积速率的计算,并结合氧同位素记录等相关资料,获得南海北部1050ka以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变化与冰期旋回和东亚季风的关系。约900ka以来,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较900ka以前明显增加,反映了“中更新世革命”事件之后,全球气候变冷,并导致表层生产力的提高。由于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的冬、夏季风的加强,加上1144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站在冰期时表层生产力增加,间冰期时表层生产力降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与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的时间序列频谱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均出现了相对应的偏心率周期、斜率周期和岁差周期,说明该站表层生产力的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周期的驱动。  相似文献   
23.
分析了社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讲述浙江省目前网络气象服务的状况,以及网络气象服务的前景,特别是如何利用现有的通讯手段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式的气象服务,一方面可以利用服务手段来收取部分运营成本费;另一方面可以为部分用户提供特色的、收费的个性化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24.
1967-2006年中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强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和逐时降水资料,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近40年(1967-2006年)盛夏(7-8月)降水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逐日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主要是由日降水强度增强所致,日降水频次的贡献不显著.结合逐时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发现,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降水日的平均降水时数显著增加,平均逐时降水强度也显著增强.通过按降水持续时数确定的降水事件分类分析发现,短持续降水(≤4h)平均小时强度显著增强,具体表现为弱小时强度降水减少和强降水增多.长持续性降水(≥15h)平均小时强度减弱,但降水频次增加.由于长持续性降水的平均小时降水强度远大于短时降水平均小时强度,对整体小时强度增强是正贡献.总之,我国东南沿海盛夏平均降水强度增强主要来自长持续性降水频次的增多、短时强降水频次的增多和短时弱降水频次的减少.  相似文献   
25.
利用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系统分析了中国中东部暖季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并将二者关系作为一种客观标准,评估了ECMWF-IFS模式对2017年暖季降水的预报能力。主要结论如下:(1)总体来看,中国中东部降水频率(强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减小),二者在不同地区的贡献程度不同导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关系的区域差异显著。(2)通过对比午后短时和夜间长时降水事件与海拔高度关系的差异,发现午后短时降水事件的降水量主要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且以降水频率与海拔高度关系的贡献为主。而夜间长时降水事件的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关系的区域一致性较差。相较于午后短时降水事件,夜间长时降水事件中有更多站点表现出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的特征,在大地形周边陡峭地形处的站点所表现出的此种差异较东部孤立地形处更加显著。(3)根据ECMWF-IFS模式的评估结果,模式能够较好地刻画出中国中东部2017年暖季降水气候态的空间分布特征,且与观测具有较大的空间相关系数。但从降水与海拔高度关系来看,观测与模式的空间相关性偏弱。此外,模式能够表现出降水强度(频率)主要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增加)的特征,但绝大多数站点在模式中的降水强度(频率)与海拔高度的负(正)回归关系要弱(强)于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6.
基于B/S架构建立了一个历史气象资料共享检索平台,后台采用MS SQL Server 2005搭建数据库服务器,采用ArcGIS Server9.3搭建WebGIS服务器,前台开发了一个多功能的资料检索界面,提供自定义条件的检索和多种统计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设计了图表、图像、Excel表格等多种输出方式,为全省气象业务服务人员提供了一个方便实用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历史资料共享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27.
WebGIS技术在浙江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WebGIS技术在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对WebGIS技术及应用的分析,提出了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中应用WebGIS技术的系统框架,包括开发运行环境、网络结构、总体构架和主要功能等.最后分析了WebGIS应用于系统建设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主要涉及数据转换、空间数据库建设、地图服务管理等.WebGIS技术的应用,能方便用户在网站上结合地理信息进行浏览、查询和分析气象数据.  相似文献   
28.
The authors exploit the remark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climate trends and the annular modes by partitioning the trends into components linearly congruent with and linearly independent of the annular mod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ter hemisphere annular mode has closer connection to Chinese climate than the summer one, e.g., the wetting JJA (June-July-August) rainfall trend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the associated temperature trends are significantly linearly congruent with the trend of the southern annular mode, while the JFM (January-February-March) climate trends a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northern annular mode. The seasonal differences of a meridional wave-train-like chain across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ssociated with the annular mod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easonal-dependent connections to Chinese climate. Citation: Zhou, T. J., and J. Li, 2008: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congruent with the linear trends of the annular modes, Atmos. Oceanic Sci. Lett., 1, 1-7  相似文献   
29.
马衔山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陇中盆地的腹地, 分隔了北部的兰州盆地和南部临夏盆地, 该断裂带的变形特征记录了该地区白垩纪—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马衔山断裂带的运动学分析并结合区域地层序列, 建立了三阶段的变形历史。第一阶段近WNW–ESE向伸展作用控制了马衔山断陷盆地的伸展断陷和早白垩世河湖相沉积, 在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80–60 Ma)在NNW–SSE向挤压作用下, 断裂发生右旋走滑活动, 盆地挤压反转。该阶段的断层活动和盆地发育的板块动力主要来自亚洲大陆南部和东部陆缘新特提斯洋—古太平洋俯冲汇聚。第二阶段表征为古近纪(~60–23 Ma)构造挤压与走滑拉分盆地的发育, 晚古新世—晚始新世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宁盆地、兰州盆地、马衔山东南段等区域, 在马衔山地区这期挤压应力方向为NNE向, 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响应。第三阶段为中新世(~23 Ma–)时期。早期(~23–13 Ma)马衔山北缘断裂以正断层活动为主, 控制了断裂带东南段中新世红黏土沉积, 引张应力方向为NNW–SSE。中新世晚期(~13 Ma起)以来, 构造应力体制转变为ENE–WSW挤压, 其造成马衔山地区周缘山系的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30.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全极化SAR数据的极化特征获取海冰密集度算法。首先,对全极化SAR数据进行多视化及滤波等预处理,以获取相干矩阵与协方差矩阵;其次,通过相干矩阵与协方差矩阵获取若干极化特征,对这些极化特征进行相关性与冗余性分析,构建最优特征空间;然后,将最优特征空间作为输入量放入神经网络分类器中,得到海冰分类结果;最后,根据海冰分类结果提取海冰密集度。选用拉布拉多南部海域2景全极化Radarsat-2影像获取海冰密集度,与业务化海冰密集度产品ASI-3125进行对比研究。本文算法结果与ASI-3125海冰密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略大于ASI-3125海冰密集度,标准差值分布为3.46%和6.82%,说明利用高分辨率全极化SAR数据在监测边缘区域小尺寸破碎海冰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