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硝化作用是海洋氮循环的核心过程。作为硝化过程关键步骤的氨氧化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对硝化作用的相对贡献是海洋氮循环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选取渤海和南黄海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通过微宇宙培养实验研究了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对硝化潜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渤海和南黄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硝化速率(以氮计,下同)为0.004 6~0.283 1μmol/(g·d),其中氨氧化古菌潜在硝化速率为0.004 3~0.274 3μmol/(g·d),氨氧化细菌潜在硝化速率为0.000 4~0.056 0μmol/(g·d)。氨氧化古菌是硝化潜势的主要贡献者,在渤海海域的贡献率为59.79%~97.95%,在南黄海海域的贡献率为18.47%~94.26%。渤海海域潜在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南黄海海域。此外,本研究海域中盐度是影响潜在硝化速率的关键环境因子,对渤海海域的分析则表明越高的NO3-浓度可能指示着越高的硝化潜势。在河口及近海沉积物中,氨氧化古菌在硝化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河口和近岸沉积物硝化潜势总体高于远海。本研究为进一...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东部海域受近岸流、台湾暖流和黑潮的影响,不同水团间环境因子差异较大,甲藻作为初级生产者主要受环境影响,研究分析不同水团浮游甲藻群落组成及分布情况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2014年5-6月,本研究对台湾以东黑潮主流径及东海200m等深线内陆架区进行采样调查,分析测站浮游甲藻的群落结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网采样品共鉴定出浮游甲藻17属81种,甲藻丰度范围为(0.45-1207.86)×103cell/m3。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海区浮游甲藻划分为3个群落类型,分别为受沿岸水团影响的群落Ⅰ、受台湾暖流水团影响的群落Ⅱ和黑潮水团影响的群落Ⅲ。不同水团间甲藻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甲藻丰度变化趋势为沿岸水团 > 台湾暖流水团 > 黑潮水团,沿岸水团甲藻主要以广温广盐种为主,台湾暖流水团甲藻以广温高盐种为主,黑潮水团甲藻以高温高盐种为主。  相似文献   
14.
DFl—1底辟区是莺歌海盆地内超压流体最活跃的地带之一.超压流体的活动直接受控于构造应力及其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断裂和裂隙构成的输导系统.从底辟区大规模流体垂向活动以及幕式活动的特征来看,流体流动的动力主要是由于垂向压差的存在以及渗流场变化引起的局部应力场(包括热应力场)的作用所致.在详细研究底辟区的构造及流体活动关系的基础上,对底辟区构造应力场及渗流场的演化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构造运动引起的应力场决定了DFl—1底辟区油气沿主要断裂系走向迁移的总趋势,在底辟区流体从底辟的两侧向其中心运移,由底辟体中向上运移为主;高压流体产生的热应力控制局部应力场状况及油气运移方向,驱动流体向底辟体顶部运移,当热应力值过大时有可能改变应力场状况以及油气运移总趋势.  相似文献   
15.
冬季欧亚大陆盛行天气型与北极增暖异常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思  武炳义 《气象》2019,45(3):345-361
利用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大气数据中心的海冰密集度资料,通过复矢量经验正交分析方法(CVEOF),本文研究了自1979-2016年37个冬季(12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共3330 d对流层中层500 hPa欧亚盛行天气型主要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近年来北极对流层中、低层增暖异常和北极海冰减少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CVEOF1解释了总异常动能的15. 82%,其两个子模态空间型分别表现为三极子型(0°和180°位相)和偶极子型(90°和270°位相)。其中,180°和270°位相的天气型发生时,冬季北极对流层中、低层偏暖,盛行暖北极-冷欧亚的大气环流形势。前期秋季从巴伦支海海域以东到波弗特海海域的海冰密集度(SIC)异常偏少可能是其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这两个位相(180°和270°位相)的发生频次逐渐增多,与冬季频发的极端低温事件有紧密联系。在2005/2006年和2011/2012年冬季的冷事件中,180°和270°位相的发生频次明显偏多。因此,秋季从巴伦支海海域以东到波弗特海海域的SIC偏少,冬季北极对流层中、低层异常偏暖,有利于180°和270°位相天气型盛行,可能是导致冬季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黄石市矿业遗迹基本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黄石市矿业遗迹类型、分布,剖析了不同时代的典型矿业遗迹,总结了不同类型的矿业遗迹特征,提出了黄石市矿业遗迹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建议。研究表明:黄石市矿业遗迹十分丰富多彩,许多达到珍稀级,具有典型性、稀有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具有重大的科研、科普、旅游、参观等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凹陷中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决定于有利的古气候和古湖盆环境,并受控于断陷期快速沉降的构造背景。着重论述了古气候条件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根据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典型钻井样品中的孢粉、藻类等古生物资料,并结合岩相特征,对该地区古近纪各时期的古气候、古环境特征进行了恢复,本区古近纪共存在4个气候湿热、古湖盆水体发育的时期。另外通过与烃源岩发育特征的对比,发现各湿热的古气候时期均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情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条件对烃源岩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最后对气候影响烃源岩形成和保存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石市矿业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索到商朝中晚期。古代有铜绿山,近代有黄石港,现代有黄石市,三者是矿业发展史上的典型缩影。根据矿业发展的特点,将黄石市矿业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矿业史(1840年以前)、近代矿业史(1949年以前)、现代矿业史(1949年以后)。通过对黄石市矿业遗迹的调查研究,对于研究长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古黄河文明与古长江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有积极作用。从某种意义来看,黄石市的历史就是一部灿烂的矿业发展史。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昆明地震台多年前兆仪器故障的检修实例,总结工作中应熟悉掌握的故障排解方法。帮助台站人员快速排除类似故障,为台站资料的连续、可靠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调整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水利枢纽的修建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冲淤调整,对生态环境、防洪、航运等都有显著的影响。2008年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城陵矶以下河段冲刷加剧。为探究水库影响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分布及断面形态变化特征:2008年以来河道冲淤变化主要集中在基本河槽,其变化占整个平滩河槽的90%以上,且基本河槽冲刷加剧;断面形态表现为河槽冲刷下切、断面趋于窄深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2008—2016年河段尺度的基本河槽形态参数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经验关系,发现螺山、汉口两站流量分别为29000~31000 m 3/s、31000~33000 m 3/s时,河槽形态与水流输沙能力的相关性最强、造床作用和水流冲刷强度最大,因此,可以认为是2008年以来影响城陵矶至九江段冲淤调整的特征流量。2008年以后,该流量级以下的水流累积造床作用凸显,是冲淤变化部位调整到基本河槽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各站d>0.125 mm粒径组泥沙输沙量大幅度减小、航道整治工程的影响,河槽冲刷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