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6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豫西秦岭杂岩变质带的分布及主期变质时代的限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豫西秦岭杂岩中变质分级可呈与造山带大致平行的带状分布,从两侧向中心变质级别升高,尤其南侧分带明显:由南向北,依次为黑云母带-石榴子石带-蓝晶石带-夕线石带,直至斜方辉石带,而不是整体上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局部发生的麻粒岩相变质未见明显向角闪岩相变质转化的退变结构。通过几种岩石的锆石LA-MC-ICPMS测年研究,多数样品中的锆石经受了后期强烈的改造,同位素体系或多或少被重置。尽管如此,侵位花岗岩和伟晶岩年龄限定了主期变质作用的时代应老于484±3Ma,并可能与早期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在演化上有联系。主期变质(不包括榴辉岩相变质)性质与经典的巴罗式变质带可以对比;此外,研究区未经历明显的地壳增厚,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类似,秦岭杂岩可能经历了中、下地壳物质沿隧道流上升过程。  相似文献   
42.
曲玮  刘晓春  崔建军  胡娟  李淼 《地球科学》2018,43(1):247-258
出露于桐柏造山带松扒-龟梅断裂带南侧的龟山杂岩经历了两阶段变质及多期变形作用,但其变质变形时代及其与秦岭造山带中产于相同构造部位的武关杂岩的构造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为此,对取自于龟山杂岩中的4件变质沉积岩和2件变质火山岩样品中的白云母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从306.7±1.7 Ma(保存最好的白云母斑晶)延续到279.2±2.6 Ma(经历后期变形改造的白云母).结合前期锆石U-Pb定年结果推测龟山杂岩的两阶段变质及主期逆冲推覆变形均发生在石炭纪,并在二叠纪遭受到左行走滑剪切作用的改造.龟山杂岩与武关杂岩具有类似的岩石组成和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二者共同构成一条>500 km的晚古生代中级变质带,是华北-华南陆块最终碰撞之前大洋俯冲-增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43.
王浩  任留东  王彦斌  李天福  李淼 《地质论评》2021,67(5):67060001-67060001
北山造山带东南部梧桐井地区广泛出露一套奥陶纪-志留纪地层, 有关其形成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仍存在较大分歧,极大的限制了对区域地质演化的认识。为进一步确定其形成时代,本文对该地区奥陶-志留系c岩组中的角闪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及侵入其中的长英质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19.8±2.7 Ma、421.5±0.8 Ma和417.0±3.4 Ma,前两者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侵入其中的脉体的年龄限定了该岩组年龄的下限;由此将前人划分的奥陶系-志留系c岩组确切的形成时代确定为约420 Ma,属晚志留世。结合原定为奥陶系-志留系b岩组获得2个锆石U-Pb单峰年龄分别为427 Ma和428 Ma, 属中志留世(Song Dongfang et al., 2016),由此,将原奥陶纪-志留纪地层确定为志留纪地层,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向敦煌地块俯冲相关的弧前盆地。  相似文献   
44.
公路路基填土沉降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巍  张冬青  李淼 《世界地质》2003,22(3):294-297
综合运用土力学和土质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拉林河至长春高速公路沿线五种比较典型的压实填土沉降特性的研究,对每种土样分别在不同密实度、分级荷载应力作用下进行压缩试验,掌握其沉降变形特性。研究表明,公路路基压实性主要受填土的颗粒级配、形状及最大干密度的影响,且压实不足是路堤沉降的主要原因。经工程实际观察表明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实践相吻合。对压实填土在工程应用时的控制标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5.
陕西西乡县广泛出露的晋宁期岩浆岩是研究和理解扬子克拉通基底地质演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对西乡县龙王塘地区的辉长岩体、花岗岩脉和钠长斑岩脉进行锆石U-Pb定年和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确定了岩浆侵位时代,揭示了岩浆源区特征。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体和花岗岩脉的侵位时间分别为(863.6±4.4)Ma和(863.6±3.8)Ma,是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产物。在两条钠长斑岩脉中识别出(905.2±8.2)Ma、(807.0±8.9)Ma和(762.5±4.2)Ma三组锆石年龄,第一组为继承锆石的年龄,后两组年龄分别代表两条岩脉的侵位时代。综上可知,龙王塘地区存在~864 Ma、~807 Ma和~763 Ma三期岩浆作用,以及早期(~905 Ma)构造热事件,岩浆作用具有长期性和多阶段性特征。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辉长岩体和脉岩的εHf(t)平均值介于+7.1~+10.0之间。对已有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汉南地区的绝大多数新元古代岩体的εHf(t)为正值,具有随时间偏离亏损地幔线,接近球粒陨石线的基本演化趋势。上述锆石U-Pb年龄和原位Lu-Hf同位素结果表明,龙王塘地区出露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起源于亏损地幔或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活动型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46.
针对海水入侵现状评价中单指标(Cl-或矿化度)评价方法的片面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本文将熵值理论和属性识别模型相结合,建立了熵权属性识别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滨海地区海水入侵现状评价中。以潍北平原8 个海水入侵实测点为应用实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潍北平原大部分地区海水入侵属于轻度侵染,水质为微咸水,东部地区(6、8 号点位)在5 月份海水入侵属于较严重侵染,但在11 月份侵染程度减缓,可能的原因是气候因素(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以及人为因素(地下水抽水量减少)等共同影响的结果。同时,5 月及11 月各个测点海水入侵侵染排序略有差异,但是差异较小。通过实例证明,该方法通俗易懂,计算方法简洁明了,便于掌握和应用,为海水入侵现状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加拿大测量界在技术、机构、教育和测量实践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测量事业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其它国家不同,加拿大官方常将测量员这个词理解为地籍测量员,因为他们只对测量中关于土地界址权属的问题感兴趣。加拿大在地籍测量和非地籍测量之间划定了严格的界线。任何人或公司都可以承担非地籍测量项目,如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地形测量和水道测量等,法律上不要求非地籍测量员必须具有执业资格。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要求每个地籍测量员都必须有工作许可证。加拿大的10个州都分别在自己的管辖区…  相似文献   
48.
东南极泛非普里兹带:碰撞造山带还是板内造山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淼  刘晓春 《地质论评》2006,52(3):295-303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近几年在南极大陆上识别出的一条重要的泛非期构造带,因其成因涉及到冈瓦纳超大陆在寒武纪时的形成与演化问题,因此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该造山带的构造属性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些人认为它是板内造山带,而另一些人认为它是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其基本特征是:普里兹带两侧为前泛非期不同性质的岩石圈单元,整个区域经历了早期中一下地壳挤压逆冲和晚期中一上地壳伸展垮塌的构造演化历史,区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表现为近等热减压的顺时针p-t轨迹。此外,东南极克拉通与冈瓦纳其他块体在500Ma前的古地磁极移曲线并不一致。所以,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蛇绿岩套、岛弧增生杂岩或高压变质岩等直接指相标志,但这些特征均反映了普里兹带是板间碰撞拼合的缝合带,而不是板内造山带,东南极地盾本身则是由不同块体在泛非期拼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49.
对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进行了详细讨论,模拟数据表明,高差中误差主要取决于测角精度、视线长度和仪器高量测精度。对测角中误差为1″或更高测角精度的仪器,使用对向观测的方法,可用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  相似文献   
50.
人机协同的自然资源要素智能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准确掌握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是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支撑.目前,基于遥感影像的自然资源要素提取,主要依赖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与外业逐图斑核查的方法,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人为因素多,已不能适应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一体化调查监测的新要求.本文顺应人工智能协作方法智能化发展新方向,总结分析了深度学习智能提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以及人机协同发展新方向研究现状,从分析自然资源要素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智能计算后台+智能引擎+人机交互前台"人机协同智能提取技术框架,阐述了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探讨了人机协同智能提取云平台构建思路,以期为自然要素智能提取提供新一代人工智能方法及思路,提升自然资源要素提取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