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3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日常业务常规高空和地面探测、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分钟数据资料以及榕江站、贵阳站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3月23日贵州榕江飑线大风及长顺大冰雹的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 。结果表明:(1)此次飑线大风与大冰雹发生在南支槽前暖区,地面热低压发展推动辐合线移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中层干冷空气、合适的0℃和-20℃高度均为此次飑线大风及大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雷达回波大冰雹特征突出:强回波悬垂,有界弱回波区,弓形回波,中心强度强(60dBz以上)且50dBz强回波伸展超过-20℃高度达到9km以上,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最高达到了70kg/m2,连续超过两个体扫VIL≥60kg/m2,回波顶高连续超过两个体扫在15km以上。(3)飑线雷达回波大风特征明显:弓形回波形态特征明显且移动较快,移速约40千米/小时,低层径向速度大,中层径向辐合大风区下传,速度零线通过观测站后大风加速。(4)短临预警业务中,对飑线大风天气,应重点关注低仰角速度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和弓形带状回波生成后移动发展对下游地区的影响;对大冰雹天气,应重点关注大于50dBZ强回波垂直扩展的高度、VIL和ET高值区的维持等。  相似文献   
32.
利用西南区域11个探空站数据及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2020年196次暴雨过程中表征水汽、热力不稳定、动力条件的10种物理量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基于箱线图提取了一些有利于暴雨发生的环境参数阈值。结果表明:(1)对流层中低层近饱和的大气和比湿高值是该区域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之一;(2)沙氏指数在各季节的阈值均较低,对流有效位能在盛夏时值较高,多对流性暴雨,而初秋对其要求不高,多稳定性暴雨;(3)初夏和盛夏对最大上升速度的要求明显大于初秋,而能量螺旋度主要在初夏才有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33.
使用1998年7月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500hPa西太平洋副高24~96h4个时效预报与实况资料,在100~140°E,15~40°N范围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西伸点位置预报普遍偏东,副高脊线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4.
杜小玲  孙旭东 《贵州气象》2004,28(C00):9-12
摘要:采用三层嵌套的非静力中尺度MM5模式对2004年7月5日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得到较满意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35.
杨静  杜小玲 《贵州气象》2005,29(2):28-29
介绍了贵州省自动站的分布情况以及自动站资料的整理、Micaps格式的标准化处理过程和自动报警系统。  相似文献   
36.
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FY-2D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对贵州2008年5月25—26日(简称08.05)和2010年6月28—29日(简称10.06)初夏两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暖区暴雨形成时,地面均为热低压控制,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发生;850 hPa低空急流明显加强,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所不同的是:两次暴雨过程中高层影响天气系统不同,08.05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高原槽,10.06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两高切变低涡,高层为南亚高压脊。08.05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单体独立发展逐渐合并为一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云发展旺盛、伸展高度较高、具有混合相层和暖云层剖面结构,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10.06暴雨,经历了两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减弱,对流云团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和椭圆状,对流发展高度较低,具有深厚的暖云层,回波在暴雨区持续时间较长,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通过对两次暴雨触发机制讨论得出,贵州暖区暴雨预报应着眼于影响贵州的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以及地面低压中辐合线的加强锋生。  相似文献   
37.
2020年5月20日的强降水是石阡县本年度最强降水天气过程,表现为强降水时段集中(20日02-07时)、降雨强度大(最大72.2mm/h)、影响区域广(全县范围)。文章首先利用CIMISS数据库降水资料分析了石阡2020-05-20大暴雨是由两轮短时强降水叠加造成的,尤其是第二轮强降水具有突发性强、雨强大、时间集中在1~2h的特点,其次介绍了此次强降水天气出现前、过程中的气象服务情况,然后总结了加强值班值守、做好短临监测、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有效弥补了预报上的不足,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从预报预警的准确性、气象信息的及时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业务人员专业水平、台站和部门间联动、气象工作宣传六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今后开展气象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