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甘肃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根据气象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对甘肃社会经济的影响,揭示了近50 a年甘肃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探讨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甘肃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针对甘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气象与生态问题,提出了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32.
利用兰州和民勤两站干年(1995年)、湿年(1994年)的5~6月08:00和20:00气象观测资料,采用Scorer背风波参数等方法对兰州小高压的形成、发展机制进行动力和热力学诊断分析。分析表明,兰州存在明显的背风波效应和下沉逆温;民勤有较强的逆温层特征,逆温频数多且强度大,辐射和扰动逆温较明显,它们的背风波和逆温层特征影响着兰州小高压的形成、尺度和位置。兰州小高压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和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一种边界层现象,与青藏高原北部较强的逆温和背风波效应有着重要的关系,运用中尺度天气学方法得出兰州小高压的预报流程,以建立其诊断和预报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33.
位于构造活动频繁的高山峡谷地区,常发生滑坡堵江,进而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对河流自然演化及人类文明发展均有着重要影响,非稳态堰塞湖形成蓄水后往往进一步溃决引发特大洪水,致使下游河道严重冲刷并导致大规模基础设施破坏,而稳态堰塞湖会抬高上游侵蚀基准面,抑制上游河床下切,改变河流纵剖面形态。对于古堰塞湖事件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堰塞湖灾害,也可指示地质历史上的极端气候事件与构造运动事件。经野外考察,在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汶川芤山发现古堰塞坝残留体,以及对应的上游湖相沉积物和下游溃坝特大洪水沉积物,标志着堰塞湖形成—稳定—溃决过程。研究表明,该堰塞湖形成于1.4万年前,初期发生小部分漫顶溃决,后稳定存在近万年,由于地震作用,距今3.8~6.9 ka间溃决消失。深入研究这类地区古堰塞湖形成与溃决,对该地区河流地貌演化研究、现代堰塞湖风险、特大滑坡灾害链防治和理解古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消亡,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夏季草原与戈壁地表能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外试验资料,比较分析了夏季祁连山区草原和河西走廊张掖戈壁地表能量特征,并探讨了环境因素与地表能量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夏季典型晴天,山区草原的净辐射、潜热通量大于戈壁,而感热、土壤热通量小于戈壁;山区草原净辐射、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大于戈壁;而感热、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小于戈壁。在山区草原,晴天潜热通量是土壤热通量的三倍多,感热通量与土壤热通量差异很小,净辐射主要用于蒸发、蒸腾;在戈壁,晴天土壤热通量和感热通量是潜热通量的近两倍,净辐射主要用于加热地表,并通过地表加热下层土壤和地面大气。两地均存在能量不平衡现象,草原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之和小于净辐射,戈壁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之和大于净辐射,戈壁能量不平衡大于草原。导致山区草原和戈壁地表净辐射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导致山区草原和戈壁地表能量分量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陆面植被和水分,根本因素是陆面水分。   相似文献   
35.
甘肃中部春小麦生育期净辐射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定西综合气象试验站观测的春小麦生育期净辐射和总辐射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进而建立适宜本地区的用总辐射估算净辐射的经验方程。利用当地的常规气象资料,对推算辐射的FAO-PM法和L法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两种推算方法都能较为准确的推算净辐射,但是必须经过订正,从订正后的拟合误差看,FOA-PM方法优于Linacre方法。  相似文献   
36.
青藏高原季风变化与甘肃省干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近百年青藏高原季风的变化特征是:高原冬、夏季风分别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年际振荡和年际气候突变,但发生突变的时间是不相同的;高原季风的季节变化有一定的持续性,并且与存在不同振荡周期的甘肃省干旱等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7.
Ground-based measurements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alpine glacier dynamics,especially in remote regions where in-situ measurements are extremely limited.Prom 1 May to 22 July 2005(the spring-summer period),and from 2 October 2007 to 20 January 2008(the autumn-winter period),surface radiation as well as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over the accumulation zone on the East Rongbuk Glacier of Mt. Qomolangma/Everest at an elevation of 6560 m a.s.l.by using a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AWS).The...  相似文献   
38.
砂土地震液化问题是岩土地震工程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分析模糊神经网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减法聚类算法对自适应模糊推理系统进行优化,并建立了砂土地震液化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将该模型用于实际工程的砂土液化判别中,并与传统砂土液化判别方法结果进行对比。判别结果表明:文中建立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学习功能,用于砂土地震液化判别中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9.
滑坡-碎屑流物理模型试验及运动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明辉  许强  杨磊  杨兴国  周家文 《岩土力学》2014,35(Z1):127-132
滑坡-碎屑流由于高速、远程的特点常常引发灾难性事故,其复杂的运动机制导致预测致灾范围非常困难。通过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碎屑粒径、滑床糙率和挑坎对运动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滑坡碎屑运动距离受控于前端碎屑,且随着碎屑的粒径增大而增加,增加滑床糙率、挑坎均可使碎屑的运动距离减小。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碎屑材料的力学特性探讨了滑坡-碎屑流出现流态化的原因和高速远程机制,即高速运动中颗粒间的作用力远小于完整岩体,因此颗粒间的“黏聚力”不能维持滑坡体的整体性,同时致使滑坡体与滑床接触的过程中传递至滑坡体内部的摩阻力减少,从而导致碎屑滑坡的远程结果。  相似文献   
40.
近50 a来,西北地区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变化空间差异突出,西北地区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局部出现暖湿现象。气候变暖使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冻土消融,湿地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根据IPCC预测结果分析,未来西北地区气候变暖趋势会更加明显。从保护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完善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系统以及开展重点区域气候变化过程专项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