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3篇
  免费   998篇
  国内免费   1065篇
测绘学   546篇
大气科学   696篇
地球物理   1026篇
地质学   3310篇
海洋学   692篇
天文学   97篇
综合类   516篇
自然地理   663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59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195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218篇
  1996年   232篇
  1995年   221篇
  1994年   194篇
  1993年   157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52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37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91.
992.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丝绸之路、大运河的成功申遗,旅游廊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从旅游廊道视角出发,以徽杭古道为研究案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和旅游规划等相关研究理论,在重视全域旅游思想指导下,分析徽杭古道价值与古道旅游特征,阐述古道保护与旅游开发原则,通过对徽杭古道进行系统性规划,从旅游廊道的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撑系统3个方面,构建徽杭古道旅游廊道,剖析古道保护与开发思路,并提出具体的保护与开发策略,以期促进中国古道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993.
黄秉维先生始终坚持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其存在的依据”,“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和历史形成这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为此60年代他提出自然地理研究的3个方向,实际上是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层次上的综合。近年来,黄秉维先生提出的“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在新形势下,他一贯主张的地理综合研究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他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是综合研究;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仅仅有自然方面的综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994.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   总被引:74,自引:5,他引:69  
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稀缺性非实物资源具有空间分异和时间变化规律;文章采取静态的模型研究方法,对泰山主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作出了系统测算,揭示了其时空分异规律,剖析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资源的利用强度,提出了旅游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995.
杨傑 《地质学报》1936,15(3):411-420
Le granite du massif de Guéret contient fréquement des enclaves,mais dans les autres roches ignées,on rencontre aussi des masses étran-gères,quoique en quantité moindre.Ces enclaves sont toujours deteinte plus foncée que les roches englobantes et elles ont presque toutes  相似文献   
996.
长株潭地区农业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农业功能变化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等方法对长株潭地区1998~2014年农业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各地区功能特征提出农业功能发展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供给功能有大幅提升,其重心有向外进一步扩散趋势;长株潭地区核心区域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下降幅度较大;大围山、罗霄山脉等山地丘陵区生态保育功能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部分区域获得进一步发展,但空间变化差异较小。② 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农业主导功能不同,根据各地区农业功能不同优势特征,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对策,从而为长株潭地区农业多功能发展与功能特征的识别及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Φ20 cm和E601型蒸发皿在新疆均有使用,但两种数据序列自观测开始至今均不完整,尤其自2003年以后数据未进行整合和校正,使得对蒸发皿蒸发量数据的使用和深入分析受到限制。本研究基于Φ20 cm (E20)和E601型蒸发皿蒸发量(E601)的共同观测期数据,选取新疆地区57个气象站,分析4~10月E20和E601的换算系数K。以数据序列较长的喀什(隶属南疆)和塔城站(北疆)为例,分析了逐日和逐月尺度下K的变化,并将各月K值用于两个典型站2003-2016年期间4月1日~9月30日E20的估算,得出1961-2016年完整的日E20序列。进一步基于复Morlet小波函数对月及年尺度E20的波谱特性和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E20和E601的换算系数在4~10月期间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南疆K值较北疆大。(2)喀什和塔城站插补后完整的1961-2016年期间日E20序列具有以年为周期的典型变化,月E20在7月最大,年E20均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日、月及年尺度下喀什站E20均高于塔城站。(3)两站点1~12月E20的主周期和准周期具有2~16 a的波动,年E20的主周期均为7 a,喀什站准周期为3 a和6 a,塔城站准周期为2 a和4 a。本研究可为新疆地区蒸发量序列的插补及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沙坡头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及水量平衡自动模拟监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成了以36台大型称重式蒸渗仪为主体的中国北方不同气候带沙区水量平衡自动模拟监测系统——Lysimeter群。概述了沙坡头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介绍了Lysimeter群建设的科学目标、构建思路、建设内容和预期研究方向。Lysimeter群由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各类探头、移动大棚和降水模拟器等组成,具有集成性和唯一性。该平台可全自动模拟控制降水和地下水位,量化植物水分来源;自动监测蒸散发、植物蒸腾、土壤水渗漏、土壤水分、温度和电导率等。该平台的建成将提升在不同尺度上认知中国沙区生态和水文过程、植被重建的生态水文学和环境胁迫生理生态学机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回答不同沙区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和人工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水文阈值等国家在防沙治沙实践中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9.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乡村功能发展的多元化和空间分异特征日益明显。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揭示长株潭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异特征并进行功能分区与调控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地区乡村“三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耕地资源丰富的醴陵市、浏阳市等地区生产功能较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荷塘区、岳塘区等地区生活功能较强,生态环境较好的茶陵县等地区生态功能较强。② 基于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共划分为东部平原生产区、中部丘陵生活区、南部山地生态区、中部丘陵生态生活区和北部丘陵生态生产区5种类型功能区,其中东部平原生产区、中部丘陵生活区、南部山地生态区为长株潭地区的三生功能优势发展区,基于“优化主导优势功能、提升中等功能、改善弱势功能”的原则,提出各功能分区的调控路径与发展策略,从而为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转型发展与主导功能的识别及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谭雪兰  安悦  蒋凌霄  谭洁  周国华 《地理科学》2018,38(10):1707-1714
以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8个抽样村进行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从乡村聚落的居住条件、居住设施和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探讨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研究是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的基础。由于地域范围广泛,区域内的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经济发展基础、文化传统等条件差异悬殊,因此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较为明显,在聚落空间格局(规模、密度、形态)、居住条件(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建筑特色)、居住设施(道路、饮水安全、网络电视开通率等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盆地-丘陵-低山区、发达-欠发达-落后、近郊-远郊-偏远等地貌、经济、区位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