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用正压模式,通过对截谱方程的本征值和初值问题的研究,揭示了纬向非均匀气流中局地二维不稳定对1991年7月江淮流域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结果表明:(1)不稳定发展的模态主要是44d和10d左右周期,与江淮地区降水变化的周期基本一致;(2)局地扰动增长率以经向波数n=1~5,纬向波数k=1~12等波为最大.即江淮暴雨是不同纬度、不同尺度波动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3)扰动在江淮地区具有局地增幅的性质,初值计算表明扰动在长江下中游向西缓慢移动;(4)不稳定增长率特别是扰动的传播速度对外部参数■,a具有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热带东、西风界面附近的扰动流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正压无辐散的条件下,讨论了东、西风不连续面上的正压不稳定性,得出:在这种情形下,东、西风界面上的扰动总是不稳定的。文中用小参数的方法,对界面附近扰动发展的非线性问题进行了计算,算到二级近似。结果表明,非线性过程引进短波长的谐波。界面的变形和扰动随时间增长较快,经过0.5天,界面有很小的变形,附近只有很弱的闭合环流;到1.5天,界面变形显著,环流范围增长达300公里,而且短波占主要部分,界面北侧东风气流中的气旋式环流进一步发展,风速也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杨惠君  杨大升 《气象学报》1988,46(4):403-411
本文利用波包概念和WKB方法,给出在一定地形和基流背景条件下Roosby波包的整体特性,并得到波包的发展方程和条件。应用波包发展条件于西南和东南急流的背景流场,提出波包断裂和波传播波道分叉的概念,即:根拐Rossby波包在急流区所处的位置和定常波包所须满足的条件,其槽(脊)线要变形,产生弯曲、断裂直至分离,波传播波道从而也发生分叉,产生两个波包和两支波道。对于西南风急流,一个波包向高纬传播,并可上升到平流层;另一个向低纬传播,但不如前者传得远,升得高。应用西南风急流中Rossby波包演变和波道分叉的这种特性,可以解释Wallace等提出的PNA型和EU型两种遥相关,从而为这两种类型的遥相关提供了一种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杨大升  王会军 《气象学报》1989,47(4):424-435
本文用正压浅水方程和低阶截谱模式研究季风环流的动力机制,得出地转运动、地转偏差本身之间,地转和非地转运动之间以及地转运动或地转偏差与重力位势场之间的波与波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和大尺度外源强迫可能是季风环流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杨大升 《气象》1983,9(12):32-36
在气象学中,中小尺度一词最早是用来描述某些大气现象。这种现象是从单站来观测显得太大,但用台站网的常规观测记录来分析又显得太小。因此,开始时这个词的意义是比较不确定的。1975年奥兰斯基提出了对那些大气过程尺度的合理划分。其具体分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地形坡度和越赤道大尺度低空气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取β近似的简化的正压线性方程研究地形坡度和越赤道大尺度低空气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如大尺度强迫场用符合实际的解析表达式表示,则消元后方程的齐次部分类似于waber方程,因此解和非齐次项都可用Hermite函数展开。这样得到的精确解基本上能表示低空平均气流中强风带和流场形势的特点;并且地形坡度和这些特点特别是和风速大小有关。还对非齐次weber方程在较一般的源函数分布和边界条件下,对不同地形坡度求了数值解,以便研究这种情况下地形坡度和平均风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气象学会第一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1月14日至19日在杭州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性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业务部门的理论气象工作者60多名。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73篇,在会议上报告的有37篇。建国以来,我国广大的动力气象工作者经过长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progress made in the studies on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large-scale dynamics. We divide the advances in the studies 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large-scale dynamics into 4 stages, i.e., the studies on atmospheric wave dynamics; the studies on the observational facts of general circulation; the numerical studies on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the studies on planetary wave dynamics, wave-mean flow interaction and nonlinear dynamics. Moreover, the prospects of the studies 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large-scale dynamics for the future are also made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9.
By using a linear and stationary atmospheric model (Luo and Jiang, 1994, Zebiak and Cane,1987) and the initial data coming from Zebiak and Cane (1987), 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hift of warm pool and that of the equatorial convergence zone (ITCZ and SPCZ ) on atmospheric surface stream field and divergence field during 82/83 ENSO is analysed by numerical experi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SPCZ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TCZ in developing phase and mature phase of warm event.The interaction of warm Pool and SPCZ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warm pool and ITCZ in the two phases.SPCZ is as important as ITCZ in the initial phase and decline phase of warm event.  相似文献   
20.
海洋对洋面风应力的动力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洋混合层的线性正压模式得出洋面附近风强迫下的洋流和洋面扰动高度的解析表达式。并用1980~1988年九年年平均一月风场和1983年一月月平均风场计算了在这些风应力作用下的定常和非定常情况下的风生洋流和洋面的扰动高度场。1983年一月洋流对实际风场响应的时间尺度主要是10天到50天的慢时间尺度,洋流流函数随时间变化迅速,最迟到第五天已经达到定常状态。洋面扰动高度场表明:太平洋西部和南美西海岸以西洋面有拾升现象。相对多年平均,1983年智利、秘鲁以西的南太平洋有大片海面扰动高度的正距平区,最大值可达40cm,呈东南-西北走向伸到赤道太平洋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