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46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转换带最早是在研究挤压逆冲构造时提出的,是指2条断层间相互作用的构造带。随着进一步研究发现,转换带广泛发育于伸展、挤压和走滑盆地,而且存在于不同尺度的构造中。目前认为转换带形成机制主要有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和差异运动机制,断层分段生长主要经历3个阶段:孤立成核阶段、"软连接"阶段和"硬连接"阶段;差异运动作用往往导致撕裂断层的形成。基于前人的认识,结合实际地区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裂陷盆地的转换带分类方案,总结了目前裂陷盆地中转换带的识别方法,提出应用"四图一剥"技术分析转换带的形成演化规律。转换带位置为低势区,是水系入盆的通道,从而控制着沉积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源-储-圈-运-保"的耦合关系,提出裂陷盆地中转换带控藏机理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82.
断层圈闭是斜坡区重要的构造圈闭类型,为了识别斜坡区断层圈闭发育部位及其形成时期,基于断层生长机制,分析斜坡区顺向断层圈闭和反向断层圈闭形成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顺向断层圈闭形成于断层"硬连接"阶段,发育在断层下降盘分段生长部位;反向断层圈闭形成于断层开始活动时期,发育在断层上升盘位移最大部位。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详细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断距-距离曲线、相干体切片、断层分段生长时期定量表征以及断距回剥等技术,建立了斜坡区断层圈闭发育部位及形成时期的识别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典型断层圈闭发育部位及形成时期的识别,研究结果与实际油气分布吻合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283.
哈萨山蛇绿岩位于东昆中缝合带中部,为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三大核心地质遗迹之一,蛇绿岩出露较为完整,通过对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研究,获得年龄值为438.5±2.6 Ma,表明蛇绿岩形成于早志留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蛇纹岩的原岩为橄榄岩类,蛇纹岩的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呈右倾斜的配分曲线;辉长岩显示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具有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配分曲线较为平缓,略呈右倾型;玄武岩具有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的特征,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呈平坦型,Nb、P轻微亏损,各样品配分曲线大致平行于E-MORB谱线,显示为同源岩浆,主要表现为E-MORB特征,并具有洋中脊向洋岛过渡的特征,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应属初始小洋盆,可能为原特提斯洋洋壳残迹,形成于洋陆转换早期。  相似文献   
284.
本文在对近年来全国地质灾害灾情统计总结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进展,分析了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安排。  相似文献   
285.
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价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能力,在利用实验验证岩石各向异性对排替压力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断层岩与储层岩石的力学分解关系,综合考虑不同类型岩石压实成岩时间对排替压力的影响,对断层垂向封闭的断-储排替压力差法进行改进,并以此来定量评价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5号构造F_(np5-3)和F_(np5-5)两条主要断层的垂向封闭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断-储排替压力差封油气下限值,只有当断层岩排替压力大于储层岩石排替压力且二者差值大于等于封油气下限值时,断层垂向封闭。由此确定反向断层F_(np5-3)的封油气下限值为0.221 MPa,顺向断层F_(np5-5)的封油气下限值为0.311 MPa;受油气富集部位及断裂带内部结构发育特征的影响,反向断层较顺向断层更易形成封闭,此评价结果与油气分布规律吻合关系较好。而利用改进前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断层垂向不封闭)与实际钻井含油气性相矛盾,表明改进后方法在综合定量评价断层垂向封闭能力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6.
正科学家在探究地理问题时一般从地理环境中的具体事项着眼,由特殊案例产生疑问→观察地理事象的时间、空间分布及变化→假定条件实验、模拟,探究规律→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下面以"天气系统和气候"创新思维为例,追寻科学家的探究之路,全面提升学生地理技能,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87.
介绍SZW系列数字温度计的原理结构,并对该仪器的维护维修记录进行整理,分类汇总仪器故障类型,总结该仪器维护的技术重点,提出仪器故障检查判断及常见故障处理方法,并提出仪器稳定运行的环境技术要求,最后给出管理维护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88.
基于"同一应力场不同边界条件形成不同性质断层"的构造解析原理,认为海拉尔盆地断陷期受南南东—北北西向拉张应力场作用,形成北北东和北东东向断裂,北北西向断裂明显走滑变形。断-坳转化期拉张应力场方位调整为近东西向,形成近南北向断裂,北北东、北东东和北北西向断裂扭动变形。伊敏组沉积末期盆地回返,受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控制盆地左旋压扭变形,北北东和北东东向断裂强烈反转。依据断裂变形特征叠加关系,海拉尔盆地形成4套断裂系统: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断陷构造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反向断裂形成断层遮挡圈闭,早期伸展断裂将凹中隆和斜坡切割破碎形成断层复杂化的背斜圈闭,早期伸展断裂与中期张扭断裂交叉组合,形成复杂的断块圈闭。断-坳构造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呈"梳状"组合,形成典型的断块圈闭。基于断裂活动时期与成藏期耦合关系以及典型油气藏解剖的结果认为,早期伸展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在成藏关键时刻为遮挡断层,且封闭的烃柱高度一般均小于圈闭的幅度,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为调整型断层。基于圈闭的样式、断层在成藏中的作用及输导体系分析,海拉尔盆地断裂控藏模式分为二型4类,二型为原生油藏和次生油藏。原生油藏包括3类:一是灶缘油气侧向运移反向断层遮挡成藏模式,控藏断裂为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系统;二是灶内油气初次运移断层遮挡"箱内"成藏模式;三是灶内凹中隆油气侧向运移"弥散式"成藏模式。这两种模式控藏断裂均为早期伸展断裂。次生油藏为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伞式"成藏模式,控藏断裂为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289.
面向建筑物室内外一体精细建模,探讨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过程中三维激光点云数据采集、拼接、配准、特征提取及三维模型构建等关键技术,重点针对室内外一体建模目标下点云外业和内业的具体处理方法,并结合具体实例,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90.
文章针对道路交叉口处车道转向信息变化快、采集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利用浮动车轨迹数据自动提取道路交叉口处车道结构及转向的方法.首先根据选取规则对研究区域轨迹点进行约束选取,并依据预处理策略对研究区轨迹点序列进行去噪与优化;其次运用混合高斯密度模型对交叉口处道路的细部车道结构进行建模,利用贪心EM算法解算高斯混合密度模型参数,求得车道数目和车道结构特征;然后给出通过轨迹相关性计算车道转向的计算思路;最后选取一组真实路口数据进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为车道信息更新提供了参考,亦可应用于精细化导航以提高出行者的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