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20篇
海洋学   10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21.
本文运用热带地区多年平均场资料、格点资料与常规资料,较为全面地分析了1987年5月厄尼诺现象持续期间热带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异常,并从热带地区的水平流场和大气的空间结构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的环流形势等方面,对其可能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和解释。   相似文献   
22.
本文通过对75个地面测站的地理位置、地形及几种气象要素的分析,找出了这些气象要素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参考卫星云图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到00时的资料比06时和12时资料好用。最后提出了地面流线分析中如何考虑风的资料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3.
杨祖芳 《气象》1979,5(8):4-6
本文讨论的双子台风,系指发生在120°E—160°W南、北半球大洋上的一对台风,二者在其生命史中至少有一段时间是同时存在、且初始位置相距不超过20个经纬距。1973—1978年共有10对双子台风,这里着重分析讨论1977年11月至次年1月的4对台风。此外,还对前人的一些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统计事实 从10对双子台风(见图1和附表)中看到的几点事实:(1)每年至少有1对双子台风生成,最多年达3对。1977年11月至次年1月3个月中出现了4对是比较少见的。(2)其初始胚胎均发生在离赤道10  相似文献   
24.
25.
杨祖芳  范永祥 《海洋学报》1991,13(5):709-714
  相似文献   
26.
本文分析了1949~1988年期间的埃尔-尼诺现象与西北太平洋上强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关系指出:埃尔-尼诺年仅在120°~150°E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发生数较非埃尔-尼诺年偏少,南海和150°~180°E洋面上则分别相近和偏多;埃尔-尼诺年的次年,仅150°~180°E洋面上偏少,150°E以西和南海则与常年相当。文中还对比分析了较典型的埃尔-尼诺年以及强热带气旋发生多和少的埃尔-尼诺年的热带大气环流,初步揭示了热带对流层上、下部及经向和纬向垂直环流的差别。  相似文献   
27.
太平洋航线及测控海域天气系统复杂多变。本文分析处理大量气象信息并总结形成了“逐渐排除”、“推演逼近”、“本质判断”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预报技术方法。为及时规避灾害性天气系统提供决策依据,以确保船舶安全及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8.
杨祖芳  何诗秀 《大气科学》1982,6(3):293-300
本文用1978年12月10日至1979年1月10日的资料,对西南太平洋地区多台风及少台风活动时期的南、北半球环流形势作了分析。发现:多台风活动时期北半球东亚地区出现经向环流型,东亚的强冷空气活动可以引起西北太平洋上的东北信风潮,这股东北气流越过赤道后,能导致西南太平洋低纬地区赤道西风加大,形成强而稳定的辐合带(ITCZ)。这时台风容易生成,如高空环流条件也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就会出现ITCZ中多台风相继发生的过程。当少台风活动时期,东亚为纬向环流,西南太平洋上赤道西风及ITCZ也弱。  相似文献   
29.
1979年季风试验期间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时期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本文分析1979年季风试验期间5—7月从春到夏的季节转变过程。在亚洲南部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大范围夏季风爆发前1—2候,南半球40°—160°E之间中纬度地区高空西风急流有一次增强过程。南半球对流层中部的经向环流发展,对流层低层的越赤道偏南气流加强,这时亚洲南部和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低空西南风风速增大,并且范围向北扩展,南亚地区对流层上部热带东风加大,季风环流圈加强,我国东部雨带出现季节性北移。看来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化对东亚地区夏季风的建立及其向北推进起着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30.
本文分析了1978年夏季西北太平洋西南季风的强弱变化与南半球500mb环流形势的关系,发现当南半球出现经向环流型时,西南季风相应增强,反之,出现纬向环流型时,西南季风则减弱。 在南半球稳定的经向环流形势控制下,冷空气可以影响到低纬地带,高空长波槽后冷高压北侧的东南大风在其相对固定的通道上形成一股强而持久的越赤道气流,在北半球环流条件有利的情况下,这股越赤道气流可以在西北太平洋上转向成西南气流,导致该地区西南季风增强。由于南半球的长波槽容易在澳洲大陆东西两岸同时停滞加深,因此越赤道气流的路径则相对集中在这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