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ADCIRC建立了三门湾风暴潮模型,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以可能最大热带气旋参数为基础构建了多种假想台风路径来计算三门核电厂址处的可能最大风暴潮增水。结果表明,NW向登陆且距离核电厂址左侧为R(最大风速半径)时的假想台风使得三门核电厂址处的增水达到最大,风暴潮增水最大值为4.58 m。将可能最大风暴潮增水叠加天文高潮位进行计算,厂址前沿处水位达到了7.75 m,而三门湾顶附近的最高水位已经达到9 m,超出了三门湾沿岸海堤高程。将三门湾沿岸陆地依照高程概化为计算区域进行漫堤计算,当天文高潮位叠加可能最大风暴潮水位时,三门湾沿岸会发生漫堤溢流现象,淹没范围最严重的区域出现在湾顶处,最大淹没面积达到了120 km2。此时厂址前沿最高潮位为7.25 m,与不溢流相比下降了0.50 m。本研究可为三门核电厂址的安全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密集,是中国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区之一,也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区,环境变化记录丰富,为研究过去"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素材.本文统计了史前和商周时期遗址2000余处,其中年代确定的新石器遗址655处.利用DEM和GIS分析方法,对遗址点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发现遗址数量的变化和时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区域地貌的演化(尤其是海岸线的变化),而区域地貌的演化又受控于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早全新世早期,遗址零星分布于浙东山间盆地,远离海洋.在约9~7ka期间,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区(包括陆架区)广泛海侵,其西南和南侧为滨海的低山及岛屿,为新石器人类提供了有限的生存空间,文化类型中含有明显的"海洋成分".7ka前后是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重要转折期,海平面接近于(但是低于)现在的高度.约7ka之后海平面上升速率大幅度降低,而此时流域沉积物供给丰富,因此快速淤积成陆,海岸线东撤,陆域面积的扩大为新石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中国东部滨海平原区地势平坦,海拔很低,河网密布,又处于黄淮、江淮和钱塘江等大河的下游洪泛区,容易受到极端气候环境事件的袭扰,从而影响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迁移和演替.  相似文献   
73.
杨青  夏树屏 《盐湖研究》1996,4(2):12-17
采用PE-TGS2热重分析仪,对三种硼酸盐进行了TG-DTG曲线的测定,调节不同称样量和灵敏度,获得硼砂和四硼酸锂的细微脱水变化。  相似文献   
74.
地震模拟振动台波形再现定量判别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给出了地震模拟振动台数字迭代控制精度的定量判据以及实际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75.
利用1961-2010年天山山区44个气象站和10个水文站的观测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1 km×1 km网格数据,采用了自然正交分解(EOF)、多元回归分析、最大熵谱值分析等方法,对天山山区面雨量进行了计算,建立了区域面雨量时间序列,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天山山区的面雨量基本上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征,多年平均面雨量1098.7×108 m3,且在1987年发生突变.冬季降水在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6.
选择沙漠/黄土过渡带姬塬、和林格尔两个地点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开展较高分辨率花粉记录研究,重建MIS 3以来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黄土高原北部MIS 3阶段以来植被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MIS 3阶段早-中期气候较温湿,植被为疏林草原类型;MIS 3晚期-末次盛冰期为荒漠草原植被类型;末次冰消期为干草原植被类型;全...  相似文献   
77.
北疆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赵勇  黄丹青  朱坚  杨青 《冰川冻土》2011,33(3):524-531
基于新疆北部1961—2007年43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方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分析了北疆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特征.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大范围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分别位于北疆的东北部地区、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以及东南地区,发生持续性较强的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数大值中心分别集中在伊犁河谷、中东天山地区、北疆西南部和北疆盆地.持续1d的极端降水对总降水贡献四季分布均匀,夏季略高.差异主要表现为由春季到冬季,大值中心呈现出从北疆的东天山地区向中天山和盆地地区移动的趋势.持续2d的极端降水对总降水贡献四季之间差异较显著,一般夏、冬季的较大而春、秋季的则较小.各类持续性极端降水平均强度表明,北疆地区的强降水灾害多数是由持续时间较长的极端降水事件所造成的,四季北疆地区区域平均的持续性极端降水均为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8.
张辉  杨青  胡饶  赵振  孙从军 《物探与化探》2013,(6):1114-1119
对一个有近40年历史的废弃加油站,分别使用探地雷达方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探测,同时布置了4口监测井进行取样分析,以验证两种方法探测石油烃类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s)污染物的准确性。测量结果明确显示了污染源及其扩散范围。实际应用证实了探地雷达与高密度电阻率法可以作为有效的工具在加油站及类似场地用于环境探测。  相似文献   
79.
新疆大气水汽通量及其净收支的计算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蕊  杨青 《中国沙漠》2010,30(5):1221-1228
通过对NCEP 2.5°×2.5°再分析资料与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的比较,讨论了该资料在新疆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和分析了新疆1948—2007年60 a的大气水汽通量及其净收支情况。结果表明,新疆大气水汽输送主要受三支水汽输送带影响:西伯利亚和蒙古方向的西北风水汽输送带、孟加拉湾路径到达新疆南部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带和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水汽输送带;夏季新疆主要受两股水汽通量影响,即西风和西北风,冬季新疆则主要受西风水汽输送带的影响,仅南疆盆地受来自青藏高原中西部的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新疆地区空中水汽1978年以前主要来源于经向输送,而1978年以后纬向输送增加,其水汽净收支由经向和纬向水汽共同提供,但经向水汽的贡献仍最大。  相似文献   
80.
树轮记录的历史时期阿克苏河流域沙尘天气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相关计算表明,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沙漠-绿洲-山地过渡带的阿克苏河流域英阿特河树轮标准化年表与该区域4—7月的沙尘天气日数相关显著,单相关系数高达-0.527(α<0.0001),利用树木年轮重建阿克苏河流域历史时期沙尘天气日数是可行的,并具有明显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利用吾力街力克和英阿特河标准化自回归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阿克苏气象站过去611 a的4—7月沙尘天气日数,经多方面验证,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可信性。在过去611 a中,阿克苏河流域沙尘天气日数以2.3 a、4.1 a、5 a、6.8 a、8.8 a、10.7 a、45.1 a、50.7 a的周期最为显著;且经历了9个偏湿期及9个偏干期,降水的增加有利于制约沙尘天气的发生,在新疆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沙尘天气有望减少;阿克苏河流域历史时期沙尘天气日数在1434年前后、1721年前后、1776年前后和1865年前后发生了由少向多突变,在1685年前后、1752年前后和1798年前后发生了由多向少的突变。这些突变年份中,1721年前后的由少到多突变最为显著,1752年前后的由多到少突变最为显著。17、18世纪沙尘天气较为频繁,15—17世纪,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增加,18—20世纪,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