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1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4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东北地区冷夏、热夏长期预报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使用1951—1978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500毫巴、100毫巴月平均环流资料和太乎洋海水表面温度资料,讨论了形成我国东北地区冷夏、热夏的环流和海温特征及其演变,得出了一些制作长期天气予报的着眼点和予报工具。  相似文献   
112.
干热风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我国北方麦区,春末夏初正当小麦灌浆乳熟阶段,常常会连续几天刮起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偏东风,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干热风”。在不同地区也有称“火风”、“旱风”、“热南风”、“热干风”、“热东风”等。小麦受干热风危害,可影响正常的增粒、增重、灌浆成熟以致青枯秕粒减产。各地群众将小麦遭干热风危害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3.
本文是将我组提出的初始方程数值预报模式的一个计算格式,在有限区域进行预报的试验。 本文主要叙述了侧边界条件试验的情况,初值温度的计算方案,最后给出一次24小时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14.
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全球原始方程15层模式,格距1.875°,每天计算输出未来10天逐日预报产品,精度较高,质量稳定。从1982年4月下旬,我们开始接收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数值预报产品,并在夏季汛期预报业务中试用。为了便于台站应用,我们将在试用中遇到的问题、检验的结果,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15.
在预报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多雨和少雨时段是相间出现的。我们分析了本站春、夏季雨量曲线,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其中,1958—1962年为春旱夏雨阶段,1963—1970年春雨持续偏多(平均雨量在120毫米以上),而夏雨则从1963—1975年均持续偏少,1976年以后才转为多雨。在同一阶段内,雨量的多少虽然有所变化,但除个别年份出现反常现象外,大都稳定在一定数值范围内。由此可见,在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116.
梅雨中期预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用天气环流分型、数理统计等方法,探索梅雨“开始期”和“梅雨期内大到暴雨”的中期预报。 经普查和分析研究发现,每年雨季来临早迟与500mb上125°—140°E间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季节性向北位移有很大关系,入梅该候500mb上125°—140°E间的副高平均脊线基本上是要稳定在19°—24°N纬度带内,而出梅候或次一候,副高脊线基本上要达到26°N以北。 对于早梅雨的预报应偏重于副高活动和变化,正常或迟梅雨的预报应偏重于西风带短波槽脊的调整和活动。 最后指出,上海地区梅雨期内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是与这个季节中冷暖空气活动的地域和其强度变化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与本站要素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7.
为了做好我省大——暴雨的预报,我们在现有预报经验基础上,普查了历年大——暴雨天气的高空环流形势,分析了典型个例,初步探讨了我省常见的大——暴雨天气的空间结构,以及受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的影响等问题,并由此找出预报指标,在实际工作中试用。 一、500毫巴环流形势 普查1959—1973年5—9月共230个大——暴雨日的500毫巴环流形势,统计分析了产生大——暴  相似文献   
118.
1974年9月12—15日我国大部份地区受到一次较强冷空气侵袭,西北东部、华北、华东北部、湖南和江西中部气温下降8—12℃,对晚稻生长有不良影响;陕西北部、宁夏、内蒙大部降温12—14℃,这些地区比常年提前10一15天出现初霜,农作物遭到不同程度的冻害;新疆北部、甘肃、青海、东北、西南  相似文献   
119.
早霜冻预报     
我省的早霜冻,大部份地区出现在9、10月。9月份正值我省玉米、糜米、荞麦等作物灌浆和乳熟期,最怕冻害。因此,作好早霜冻预报,特别是第一场霜冻预报,对做好为农业服务关系很大。 实践经验表明,霜冻出现和冷空气的位置,强弱,天气形势演变以及地面辐射等有密切关系。经普  相似文献   
120.
低温冷害是辽宁省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特别是对棉花危害更大。农作物常因低温冷害而减产降质,解放后出现的几个低温冷害年,棉花减产达20—60%。严重低温的1976年,全省棉花亩产下降到12斤,比1949年产量还低。 本文以辽宁省棉花低温冷害农业气象科研协作组的试验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资料分析,探讨辽宁省棉花低温冷害指标和气候关键期,分析低温冷害的地域分布规律,并对全省低温冷害区域作了划分,最后从农业气象角度讨论了棉花低温冷害的防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