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55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运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内蒙古狼山东升庙和义和久地区侏罗系石拐群物源进行了探讨。通过对111颗有效锆石年龄统计分析可知,年龄峰值以晚古生代(259~308Ma)为主,其次为古元古代(1.74~2.18Ga)和早古元古代—新太古代(2.39~2.58Ga)。晚古生代年龄与狼山大规模出露的海西期岩浆岩年龄一致,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年龄与狼山地区古元古代岩浆岩、孔兹岩带年龄分布特征相近。侏罗系砂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与海西期岩浆岩、乌拉山群、孔兹岩系相似。结合石拐群样品薄片和砾岩分析,认为侏罗系为近源沉积,其物源主要为狼山地区大规模海西期岩浆岩,其次来自河套地区孔兹岩带,狼山地区太古宙乌拉山群、古元古代岩浆岩和早—中三叠世岩浆岩可能提供了部分物源。另外,根据碎屑锆石最年轻年龄为243Ma(中三叠世),结合前人植物化石组合研究及狼山地区整体缺失三叠纪地层的特点,认为该套地层的时代应为早—中侏罗世。狼山地区侏罗系沉积物源模式为南北两侧为隆起物源区,主要物源为北侧狼山隆起,南侧河套隆起向北提供部分物源,不同地区物源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22.
湖相白云岩的成岩作用是非常规油气储层中非常活跃的话题,其成因模式以及储集性的研究对以碳酸盐岩为储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述前人关于湖相碳酸盐岩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以下几点:湖相白云岩成因模式主要有原生生物成因、准同生成因以及热液成因;湖相白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包括以生物体腔孔为代表的原生孔、酸性流体作用下形成的溶蚀孔洞、白云石化作用或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晶间孔以及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缝等4大类;其物性和孔隙结构分别受控于沉积环境及生物种类、酸性流体的溶蚀能力、白云岩化模式以及构造活动强度和岩石脆性等。以上研究成果可为湖相碳酸盐岩,乃至其他成因的碳酸盐岩物性影响因素以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23.
能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永恒的主体,以节能和环保为主要特征的浅层地温能系统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文章在论述浅层地温能系统技术概念和3种存在形式、主要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浅层地温能系统的国外、国内研究历史、主要研究成果与应用现状,阐述了甘肃省浅层地温能系统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加强的方向。期望进一步提高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浅层地温能系统技术的应用水平,更好的为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24.
中全新世以来南海琼东南近岸泥质区物质来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位于南海琼东南近岸泥质区的X2站柱状沉积物进行了粒度、Sr-Nd同位素、常量元素(Al_2O_3、TFe_2O_3、K_2O、MgO、Na_2O、TiO_2、CaO、P_2O_5、MnO)和AMS14 C年代分析,探讨了中全新世以来该沉积区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X2站沉积物可划分为上(A2段,120~0cm,4.0~0ka BP)、下(A1段,240~120cm,7.6~4.0ka BP)两个沉积地层单元,A2段较A1段沉积物平均粒径变粗,已测的9种常量元素含量减少。~(87)Sr/~(86)Sr与εNd除异常点外,总体变化幅度不大。X2站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台湾,珠江贡献较小,其中A1段沉积物主要是海南岛和台湾岛来源物质的混合,A2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其次珠江物质可能也有影响。据X2站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世界级大河(如珠江)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特别是琼东南近岸泥质区)的贡献以前可能被高估,而山溪型河流(如台湾岛、海南岛等河流)的贡献却可能被低估,日后研究中应该重视小型河流对陆架区的物质贡献。  相似文献   
225.
利用2000~2014年MODIS NDVI产品,基于像元二分模型计算重庆市近15年来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其变化强度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植被状况良好,2000~2014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65.24%,其中2014年为67.48%;渝东北、中部偏东和偏南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渝西地区较低,主城区最低。尽管气象条件的年际变化造成植被覆盖度的起伏波动,但自2000年以来,全市植被覆盖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共增长了5.88%,平均年变化率为0.42%;境内91.03%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中度以上改善的区域占64.30%。以各区县为监测空间单位,各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都保持增长的变化趋势,年平均增长率最高的区县为渝中区、长寿区、巴南区、合川区等。   相似文献   
226.
安溪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对元素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铁观音茶叶主产区福建省安溪县27个茶园采集了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风干过2 mm筛后,采用超声振动筛进行筛分,并测定了粒级样品元素含量。结果表明:(1)2000~840μm和840~250μm的大团聚体颗粒占土壤样品重量的73%左右,而250~125μm、125~63μm和63μm 3种微团聚体约占27%;(2)大团聚体与微团聚体量的比值与土壤Si O2呈反比,与Al2O3、Fe2O3呈正相关,说明富含黏土矿物和铁铝氧化物有利于大团聚体颗粒的形成。土壤大团聚体与微团聚体中Cd、Cr、Hg、Ni、P、Al等多数元素指标的浓度差异明显,除了Si O2、Mn外,其他指标均不同程度地自粗粒级向细粒级逐渐增加,以P、Zn、Zr、Corg最为明显;(3)浸提实验表明,水提取态元素浓度最低,As、Cu、Pb、Zn浸提量由水提取—NH4NO3提取—稀盐酸提取—DTPA提取逐步增加;对于其他元素,稀盐酸提取态Cd、Se较高,NH4NO3提取态Mn、Ni较高,Hg则以NH4NO3提取态和DTPA浸提态较高。表层土壤中多数元素浸提浓度高于亚表层土壤,推断与表层土壤有机碳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227.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最近发现了两条蛇绿混杂岩带,它们存在于晚石炭世的地层中,其中一条沿恩格尔乌苏断裂带分布。具有洋壳的性质;另一条沿巴丹吉林断裂带分布,显示弧后盆地的特征。这两条蛇绿混杂岩带与雅干断裂带一起构成了阿拉善地区3条最重要构造单元的分界线,由此构成的4个构造单元在岩石组合、变质作用和地球化学特征,都有明显的区别,也是它们所处的构造环境的自然反映。这些构造单元可以向东西两个方向对比延伸。在古生代,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可以归纳为古蒙古洋及其陆缘的演化。  相似文献   
228.
电法勘探是目前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地球物理基础是地层间的电性差异。以吐哈盆地及邻区实际工作为例 ,论述了地层电阻率野外实测和资料整理方法 ;分析了测区内电阻率特征。指出吐哈盆地南北两侧地层电性差异明显 ,北部地区划分为五个电性层 ,南部地区划分为四个电性层。这为吐哈盆地电法勘探资料处理和解释提供了可靠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29.
通过分析2018年2次典型降雨过程中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实际降水量的关系,探讨PWV在预测降雨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降雨过程中,PWV的分布与实际降水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PWV对降雨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降雨发生前6~12 h,PWV开始增加;在降雨发生前1~2 h内PWV迅速上升;当PWV显著增加并保持高值时,预示强降雨的发生。PWV变化越快,降雨概率和降水量就越大。滑动平均处理结果进一步证明,强降雨发生前后,PWV会出现快速聚集和释放的现象,PWV可作为短期临近预报及天气分析等研究和应用的序列资料,为传统气象手段提供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230.
介绍了将InSAR用于检测地表形变(地壳形变和火山形变)和地震研究取得的成果与相关问题,以及它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